Literature
首页求医问药网络门诊名医出镜

朱学荣:用我真心换你真意

来源:网络
摘要:一位年近花甲的老医生,每天背着药箱走在社区的街头巷尾,为身体欠佳的老人们送医送药,嘘寒问暖。为了照顾老人情绪,他到居民家前会细心地先脱掉白大褂……他就是广州市龙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朱学荣医生。一分钟掰成两半用这天早上,广州龙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朱学荣医生带着一如既往的笑容回到单位。跟同事们打过招......

点击显示 收起

    一位年近花甲的老医生,每天背着药箱走在社区的街头巷尾,为身体欠佳的老人们送医送药,嘘寒问暖。为了工作方便,他自费购买了PDA;为了照顾老人情绪,他到居民家前会细心地先脱掉白大褂……他就是广州市龙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朱学荣医生。

    一分钟掰成两半用

    这天早上,广州龙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朱学荣医生带着一如既往的笑容回到单位。跟同事们打过招呼后,他正准备按惯例下街道进行高血压患者的随访,忽然电话铃声大作。

     “喂……啊?!现在情况怎么样……哦,好的,我马上跟护士一起过去。”挂了电话,朱学荣叫上一名社区护士,拿着收拾好的背包就往外跑。

    电话是老患者罗婆婆的家人打过来的,前些时候,罗婆婆不小心摔断了腿,只能卧床休息,大概是因为蔬菜水果吃得少,加上长期卧床缺乏运动,她出现了便秘,家人便向朱医生求助。

    之前,考虑到老人的身体机能等因素,朱学荣只是开了些润肠药,然而效果不太明显;在罗婆婆家人的反复要求下,他又开了些轻微的泻药。谁知罗婆婆对泻药反应明显,连续腹泻了4天,身子变得很虚弱。这不,朱学荣再次接到罗婆婆家人的电话,要求上门为其诊治。

    半小时后,朱学荣处理完罗婆婆的病,留下护士照看输液情况,自己回到了社区中心,他对《医药经济报》记者说道:“类似的事不时会发生,而且往往电话催得比较急,接到就得马上出发。”他话音未落,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伯踱进诊室,他皱着眉头跟朱医生抱怨说心口痛。接着又来了一位老婆婆,见朱学荣的诊室里有患者,便坐在门口等,待老伯从诊室出来后,她便走进去告诉朱学荣,自己感冒了。

    好不容易接诊完在诊室外等候的病人,朱学荣又匆匆拿上血压计、体重称及卷尺等工具,把白大褂脱下往墙上一挂(当地老人比较忌讳白色),开始当日计划中的高血压患者随访工作,同时顺带完成辖区内60岁以上老人的健康保健指导工作。

    朱学荣的工作量是相当大的。他介绍说,光是对高血压患者的跟踪随访,就要按照规范化管理的要求,对轻中度患者每个季度访视一次,严重者则每月一次。他曾经碰到过好几个中度高血压患者,对自己的病情不是很在意,3个月不量一次血压,就按照3个月前的医嘱服药,有的甚至听信各种秘方而中断正常的服药。“这些患者大多年龄比较大,行动不方便,因此社区医生上门访视、跟踪血压变化相当重要。”

    对老龄居民进行健康访视的工作就更复杂了。广州市卫生部门要求社区中心为居民建健康档案,目前主要针对的就是60岁以上的老人,具体流程是社区中心通过居委拿到老人名册及地址,然后根据名册对这些老人进行逐一访视,并建立基础档案,包括住址、家庭成员、老人生活质量鉴定、医疗费用性质、经济能力、慢性病及随访体检数据等资料。记者随手翻开朱学兵桌上的老人名册,2007年朱学兵共要随访1024名老人。

     “随访可没有想象中容易,”朱学荣说,由于名册仅提供老人的姓名和住址,我们只能按地址一户一户地敲门。有的老人身体好、精神好,每天出门运动或找朋友拉家常,甚至外出旅游,经常不在家;有的则在旧城改造时搬迁走了;有的因为家庭原因入住了老人院;还有的甚至已经过世……朱学荣只能根据街坊邻居们提供的消息一一对照登记。

    删去发生变动的名单,今年还有八九百名老年居民住在龙津社区。“估计到年底,我再怎么尽力,老人访视率也只能达到80%左右。”朱学荣说,工作太多,时间太紧,社区中心人手又有限,暂时也没有解决办法。社区医生不是专职探视老人的,还有家庭病床、门诊、保健合同、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跟踪等任务在身,“只能将一分钟掰成两半用,将很多工作在一次随访中一起完成。”

    乐天派的服务经

    回忆起这些年做社区医生的经历,朱学荣颇有感悟:“社区医生的工作内容看似简单,但要真正做好并不容易。我的经验就是,上面委派的工作要么真心实意地干,要么干脆拒绝,不要阳奉阴违。”

    朱学荣现在负责诸多上门服务任务,管理起来比较困难,为了更好地完成工作,他干脆自己掏钱配了部PDA(掌上电脑)。他解释说:“这主要是为了查找方便,也防止出现疏漏。”只要在PDA上点击“高血压管理”的文件夹,屏幕上就会出现本月需要访视的名单,患者姓名、年龄、地址、电话及访视记录等一应俱全。在“访视记录”上标注了日期的,是已经完成的任务;尚未走访的都标记为显眼的红色。

     “每个月都有访视指标,没有电脑辅助的话,自己连做到哪一步都不知道。”朱学荣说,前些时候,市里对旧城区的街道路面进行整体维修,朱学荣常走的小巷被封住了,他立即从口袋里掏出PDA,目的并非找别的路绕过去,而是查看走哪条路顺带探访的居民会更多一些。

    让朱学荣感到高兴的是,他真诚的付出得到了绝大多数社区居民的认可,在辖区的大街小巷里走着,不时会有擦肩而过的居民和他打招呼。朱学荣也尽最大能力去关照居民,此次走访高血压患者时,他见到居民青姨搬了张小椅子坐在屋外,拿着放大镜就着阳光看报纸。他阻止青姨这么做,青姨却打着哈哈说在外面看比屋里清楚,并顺便告诉朱医生,自己最近小腿总是抽筋,痛得很。朱学荣仔细询问后,告诉她抽筋的几种可能性以及处理办法,临走时还反复叮嘱青姨,不要在阳光下看报纸。

    凭着多年上门服务的经验,朱学荣总结出一套劝导老人改善生活习惯的办法,即结合生活中的例子解释如何保健。入户后,他先跟老人聊天、检查身体,发现有健康问题就指导老人该如何做:“跟老人家交谈不能用太多的医学术语,术语多了老人容易‘发蒙’,反而不如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来得生动直接。”例如在解释长效药、中效药和短效药的区别时,朱学荣就巧妙地比喻成糯米饭、白饭和稀饭:糯米饭每天吃一顿、白饭每天要吃两顿、稀饭每天得吃四五顿才能饱。

    在朱学荣看来,社区医生不但要保障居民的身体健康,更要关心他们的精神状况。在随访中,他发现不少老人因为老伴去世,子女又不在身边而感到孤独,情绪低落。所以每次朱学荣到老人家里随访时,总是和他们聊天,逗他们笑,用自己乐天派的作风感染老人。“大概是因为在老人们眼里,我算‘儿子辈’的人,所以聊的话题还是比较多吧。”

    朱学荣经常“怂恿”老人们有空的时候多出门走走,跟朋友聊聊天,不要老是忧心忡忡,“今朝有酒今朝醉”,快快乐乐地过日子就行了。

     “还有11个月,我就满60岁退休了,胸前挂着的工作证也要换成老人证了,到那时候,就轮到其他的社区医生过来探访我喽。”朱学荣开玩笑说。

作者: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