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求医问药网络门诊名医出镜

行医德为首——访中医儿科老中医徐小洲

来源:《家庭中医药》
摘要:上海曙光医院徐小洲主任医师是一位儿科名老中医,鲐背之年仍动作敏捷,毫无龙钟老态。徐老说,近年还在专家门诊为小病人服务,每听到病儿恢复健康后称他一声“公公”,他心里比吃了蜜还甜。徐丽洲是土生土长的上海浦东人,生于一个九代世医之家,十多岁即到上海开业行医。抗战时期,徐丽洲一边行医,一边到红十字医院参加......

点击显示 收起

上海曙光医院徐小洲主任医师是一位儿科名老中医,鲐背之年仍动作敏捷,毫无龙钟老态。徐老说,近年还在专家门诊为小病人服务,每听到病儿恢复健康后称他一声公公,他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先说家门,世代从医

说起徐小洲得先说他父亲徐丽洲。徐丽洲是土生土长的上海浦东人,生于一个九代世医之家,十多岁即到上海开业行医。抗战时期,徐丽洲一边行医,一边到红十字医院参加义诊。战事激烈时,他避难到童涵春药店继续行医。战时,疫病流行,儿科主要是白喉、痧子、天花。这时徐丽洲总结天花的规律是:在病程顺利的情况下病人发热3天,出疹3天,然后清浆3天,再黄浆3天,再结痂,最后自然痊愈。徐丽洲很会动脑子,见到天花病人多,很痛苦,就顺势从天花病人身上揭下痂来,研成粉末收藏,遇到下一个病人,就给他种天花鼻苗。种过鼻苗的病人,纵然发作,病情也比较轻。后来防疫疫苗传入中国,鼻苗接种才被取代,但在疫苗传入以前,那也不失为一种缓解病情的有效预防措施。  

       徐丽洲行医,开始并非以儿科为专科,而是内外妇儿各科皆及。他不仅行医且自制中药,看病后顺便就把药给了病人。这样施诊给药,在贫苦病家的心中留下美名,于是病人滚雪球似的越来越多。因患者中以儿科病人居多,徐氏后来就以儿科为专科了。徐丽洲尤其以治疗痧痘最为闻名,技术精湛,名声越来越大。因为病人很多,徐丽洲来不及应诊时就请了一位抄方先生,是唐吉父的学生,名沈汉武。

      上海中医界曾流传有齐名十兄弟结拜的故事,其实是同道相亲、彼此仰慕、互相扶持的盛事。犹能记忆的十兄弟是陶慕章、顾伯华、陆瘦燕、史伯英、章宗友、陆庆吉、张仲佑、党伯平、徐丽洲等。

       一种仰慕,一种追求

       徐小洲投考当时的上海中国医学院是出于一种仰慕,一种自觉的追求。他从年轻时即受父亲言传身教,耳濡目染。早期随父侍诊,见到不少危重病人经父亲之手起死回生。常是今天某病儿还病势危笃,过几天却见病愈孩子被带着前来道谢。徐小洲深受感动:如此危重的病人父亲都能除病如脱,高明医生原来就在自己的身边请教高明,何劳远求?于是,1937年他于光华中学毕业后遂立志以父亲为榜样,继承家学,不求名利,但求做一个济世救人的好医生。随即补学了文化与古文,在1939年投考并录取于上海中国医学院。

       读书4年,他按班就绪系统学习中医理论,从熟读四大经典直至熟悉《本草纲目》,从博览医学典籍到精研历代儿科专著,如《颅囟经》《幼幼集成》《小儿药证直诀》《幼幼新书》以及《活幼心书》等,苦心攻读书中的精义微言、经验效方并深得其要。在学期间,他结识了后来成为儿科名医的徐蔚霖。因为年龄相仿,两人很快成为好友。徐蔚霖那时曾慕名到徐丽洲诊所抄方见习,徐小洲也回访到过徐蔚霖在威海卫路、南京路的家。

       1943年毕业后,徐小洲悬壶设诊于闸北福建北路。他先随父出诊,后独当一面。名医之后,果然诊绩不凡,业务蒸蒸日上。解放后参加闸北区第七联合诊所义务施诊,一直到1954年。此后他还参加上海市卫协举办的高级儿科进修班,学习现代医学,接触并了解了现代儿科新知识、新动态。1 956年进入上海市第十一人民医院,即后来的曙光医院。当时曙光中医儿科在同等医院中名气最响,名医也多,他乐意在名医指点下接受更多的经验,使自己的医术得到提高。

       在学习中传承,在继承中创新

       徐小洲的临床经验:辨证遵循四诊合参,特别注重望、问、闻和轻切。望诊最注重察神色、望面色、观舌象。所谓卖瓜看皮色,看病看脸色,这里包含着由表及里的看病规律,对于被视为哑科的儿科尤其值得重视。症有真假,苔无虚伪。诊察时必须识病,犹需明理,去伪才能存真,治疗时才能中肯中綮。 

       人体是统一的整体,遣方用药时,既要明确人体是个天人合一、局部与整体的有机统一体,又要认识到人体自身的局部与整体也是有分有合的统一体。遣方用药必须处处顾及脾胃为后天之本的要义。中医认为,人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亡,故徐老尤其反对使用苦寒之品来败脾胃之气。处方时,他对采用的每一味药均认真推敲,强调组方的精炼,反对处方的繁复。他的观点是,人体自有抗病能力,只要顺应机体的自然变化规律,使气血和气机通畅,就可四两拨千斤,起到邪祛正安的目的。

       重医德,视奠访为医疗有机组成

       徐小洲一生行医,在60余年的行医生涯中,他非常重视随访。他觉得,没有随访就不知行医的最后结果,就不能算是治疗结束。我们常说百行德为首,行医更是要以德为先。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孩子是美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要更精心地培育。

       徐小洲热爱从事儿科工作,他说因为儿科病往往来势紧急,急得不得了,但经治疗,说好立刻就好了。仿佛雨过天睛什么都没有发生,见效很快,非常爽气。这时病人开心,家长开心,他作为医生,看到破涕为笑的情景,自然也非常开心。

       他采用大剂量大青叶合剂治疗哮喘时,对小病人不放心,就于诊后留下地址,利用休息日、节假日进行随访。那时不论病人住得多远,他都亲自前往。后来年纪大了,他就改为电话随访。通过电话,他听到病人说好转了,悬着的心就放下来。当听说还没有好转,他就在电话里指导家长如何用药并提示预防措施,这样才稍心安。在徐小洲的心里,给人看病是件让他感到很开心的事,特别看到病人病情好转,他会特别高兴。

       当时,他如何处理发热抽搐的病儿,如何诊治、如何随访,这些情况都被作为树立医风医德的模范典型在电视节目里进行过报道。后来因年事已高他不能亲自随访小朋友,但病儿高热退了没有,气急缓解没有都时刻牵动着他的心。

       注意总结临床经验是王玉润教授任儿科主任时开创并留下的,日后逐渐成为传统并被发扬光大。因此,徐小洲在临床也勤于并善于总结经验,随时可以拿出原始资料,这为临床经验的总结积累了许多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1982-1984年,他连续3年被评为先进个人。1983年,他还被评为市级劳动模范。因为知名度高,所以门诊率也高,但是徐小洲总是任劳任怨,病人再多他也仍然一丝不苟。他认为经济收入的多少不是主要的,亲情服务才最有意义。他愿意对每一位前来求助的病人给予亲情似的关爱和服务。

       养生先养心,第一论心情

       徐小洲的养生之道,心情和情绪占在养生经验的第一位。他总结自己的养生规律,写了几句顺口溜:自静其心增福寿,无求于物长精神。

       他提出三遇事要宽容,不斤斤计较;万事要寻乐,淡薄名利;要知足常乐,自得其乐;助人为乐,行善为乐,平平安安健健康康最乐。徐老说:不做横向攀比,不提物质上的过高要求,只要保障基本生活。对于别人汽车洋房不羡慕、不追求,但求心安理得。我自己感觉,我的精神状态良好即得之于此。

        徐老的为人随和在医院里也是出了名的。平时与同事相处最能反映他的人品秉性。1956年,工会主席选举产生,选举以徐小洲的得票最多,呼声最高。退休后,医院两次邀请他参加专家门诊,挂号费为3等:50元、100元、150元。他考虑到收费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病人的利益,于是谢绝了参加高诊金专家门诊的邀请,重金请他去坐堂的诊所也被一一拒绝。他说:有的名医诊疗所,沽名钓誉,要我去出专家门诊,不在乎我看多少病人,只想用我的名声作诱饵。说只要我去坐一坐,即使一个病人没有也可净得500元。我回答,别说给500元,纵然给1000元我也不要。我出诊是为了解决病人的痛苦,而不是为了钱。我生活无忧,也不缺钱花。徐小洲是如此一位对送上门的钱也不为所动的医生。

       他的养生经验总结起来是3个层次。第一,在饮食上,荤素随意,要少吃一口,禁烟少酒。最关键的问题是少吃,这需要意志和定力。第二,在动静与作息上讲究生活节奏,定时起居,日行千步,温水浴脚,关键在于持之以恒。第三,娱乐身心,花鸟鱼虫,读书看报,怡然自乐。

       徐老在饮食方面颇有个人特点。据他女儿徐美龄介绍:父亲爱吃荤不吃素。徐老的理由是素菜里农药含量最多,农药量累积多了可以中毒,为了避免受到伤害,他宁可避而只吃荤菜。徐老不无自嘲地说:现在荤菜来源复杂,动物用激素也不能避免,因此光吃荤其实也不能避免遭受伤害。几乎是无可逃遁。他喜欢吃鱼吃虾,爱吃蚕豆。每餐饭量只有一小碗。

       另一方面,他爱好多样,精力充沛。70岁以前还以自行车代步,车速极快;现在虽是步行,却仍是坚持频率很快的麻雀步。

      他还有一套空手操练的运动。从头部开始,运眼——向各个方位自由运动眼球;动颈——运转头部,前后俯仰,左顾右盼,顺时针和反时针转动脖子;搓脸——用手抹眉揉眼捏耳轮,有利于减少脸部皱纹;练舌——练习左右运动舌头,舌为心之苗,一定要动。然后是上半身,耸肩提肩,肩关节反复做顺时针、逆时针运动;双手十指,若金龙舞爪状,或收或张,或分或合。接着是腿部运动,单腿屈伸,足跟作蹬腿状。徐老认为,年纪大了,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他注意不做超越年龄的剧烈运动,以免心脏超负荷承受不了。以前做起蹲运动,现在因为做此动作时感到裤腿裹足,不能屈伸自如,为了避免摔跤而从简,改换为马步、弓箭步和压腿。最后以深呼吸收功。

       相关链接:

       徐小洲,上海人,191912月生于医学世家。幼承庭训,秉承家学,潜心医学,主攻儿科,行医60余载。    

    早期随父侍诊即接触临床医学。1939年考取上海中国医学院,系统学习中医理论。1943年毕业,后悬壶设诊所。解放后义务施诊一直到1954年。1956年进入上海市第十一人民医院,即后来的曙光医院。曾担任本科生、研究生、西学中学员的临床带教老师,殚心竭虑,教学相长。    

    参加科研的课题有:“135例小儿支气管哮喘运用敷贴辨证综合治疗”“42例麻疹肺炎的临床讨论”“大青叶合剂治疗急性扁桃体炎106例”“常山合剂治疗小儿呼吸道感染63例”“口疳八味散治疗口疮”“宣肺益肾法治疗小儿遗尿109例”“百日咳方治疗百日咳‘综合征32例”等。

 

作者: 2010-1-1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