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药经济生物技术技术要闻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建所20周年

来源:人民网
摘要: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林敏在庆祝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建所20周年座谈会上的致辞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今天,我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与各方来宾欢聚一堂,隆重庆祝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建所二十周年,共同见证生物技术研究所20年的光荣历程和辉煌成就,共同领略生物......

点击显示 收起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林敏在庆祝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建所20周年座谈会上的致辞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与各方来宾欢聚一堂,隆重庆祝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建所二十周年,  共同见证生物技术研究所20年的光荣历程和辉煌成就,共同领略生物技术所的青春活力与创新精神,共同祝福生物技术所更加光明的美好未来。值此20周年的喜庆之日,我谨代表生物技术研究所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我所建设与发展的各级领导、各位专家、社会各界人士和海内外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感谢!向为我所成长和繁荣做出巨大贡献的历任领导和离退休老同志、老专家致以亲切的问候和深情的祝福!向奋战在生物技术研究所第一线的全所科技人员、全体职工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衷心的慰问!



  19世纪近代生物学的三项伟大科学成就“细胞学说、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和孟德尔遗传定律”,为生物技术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20世纪50年代DNA双螺旋结构的解析,开创了在分子水平上揭示生命现象本质的新纪元。20世纪70年代重组DNA技术的出现,标志着现代生物技术的诞生。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生物技术等高技术为中心的全球科技革命浪潮对世界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创造力的发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国际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军事等各方面引起了深刻的变革,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已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作为发展中的世界农业大国,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传统农业的改造与转型迫切需要生物技术的突破和应用。正是在这种背景下,1986年农业部党组、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高瞻远瞩,决定由范云六、贾士荣等杰出科学家领衔,整合当时设在中国农科院相关研究所的研究力量,成立了我国第一个专门从事农业生物技术研究的“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1999年为适应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我单位正式更名为“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斗转星移,沧海变幻。经过20年的发展,目前生物技术研究所已初步建成一个以植物和微生物生物技术的前沿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为重点、实验条件良好、技术手段先进、配套设施齐备的现代化研究所。目前设有综合处、科技处、技术开发和后勤服务中心四个管理机构,植物生物技术和分子微生物学两个研究室和农业部农作物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等五个研究中心。经过多年的投入和建设,研究所目前拥有7000平方米的实验区和1200平方米的实验温室,在海南三亚、河北廊坊和北京平谷等地建立了田间示范基地,为功能基因大规模转化、作物分子育种、新品种培育及转基因生物安全性评价等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硬件支撑。  



  岁月流金风复雨,青山着意化为桥。过去的20年里,许多优秀人才从祖国四面八方和世界各地汇聚生物技术研究所。繁忙的中关村大街可以作证,生物技术楼彻夜不眠的灯光可以作证,他们报效伟大祖国、献身农业生物技术事业的理想和信念始终没有改变,正是这种理想和信念让他们能无悔于辛劳岁月,无怨于寂寞年华,用智慧、青春和汗水献身于中国农业生物技术事业的辉煌历史,书写了人生最美丽的篇章!  目前研究所现有创新岗位编制90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研究员15人、副研究员32人。45岁以下的中青年科研人员占科技人员总数的86%,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人员占科技人员总数的68%,已形成了一支以我国农业生物技术开创者范云六院士、Bt抗虫棉发明者郭三堆研究员和2005年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黄荣峰博士等为代表的,老中青结合,勇于创新,勇于攻坚的科研团队,成为我国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的一支重要骨干力量。研究所现有博士生导师11人,硕士生导师22人,在读硕士生58人,博士生31人,访问学者和客座研究人员100余人。我所研究生大多参与了导师承担的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计划、国家863高技术发展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工作,已成为国家项目实施和任务完成不可替代的主要科研力量,是支撑研究所今天、塑造研究所未来的不可缺少的新鲜血液。



  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灵魂,创新是研究所发展前进、活力常在的不竭源泉和永久动力。20年来,研究所始终紧紧围绕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国家重大需求,瞄准国际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发展前沿,以“农业生物资源重要功能基因的筛选利用、重要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和新型优良品种的分子设计”为重点研究领域,在“植物基因工程与分子育种、植物代谢工程与生物反应器、特殊微生物资源与酶工程产品、转基因生物安全性评价技术平台”等研究方向系统开展前沿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工作,取得如下一系列重要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转抗虫基因三系杂交棉分子育种技术获重大突破,攻克了三系杂交棉恢复系狭窄、抗虫性缺乏、可育性不稳、以及杂种优势不明显等一系列重大难题,率先在世界上实现了杂交棉花的三系配套,研究水平跃居国际领先;



转植酸酶基因玉米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获得了高效表达植酸酶的转基因玉米,表达的植酸酶活性完全能够满足饲料生产的需要,是新一代的植酸酶产品,标志着饲料添加剂研究进入第二代环保型产品研制的新阶段;



在转基因油菜种子的油体中高水平表达有生物学功能的鲑鱼降钙素蛋白,表达量可以达到种子总蛋白的6.47  %,目标蛋白分离纯化过程明显简化,整体水平国际领先,为今后利用植物生物反应器大规模生产降钙素等医用蛋白提供了技术平台;  



转Xa21基因抗病水稻已完成安全性评价,平均增产6.8-10.8%、抗病性稳定、品质达2级优质米标准。转基因水稻的一旦应用将是继杂交水稻后中国对人类的又一重大贡献;



分离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抗草甘膦EPSP合酶基因和N-乙酰转移酶基因,已获得抗草甘膦转基因油菜、玉米、小麦和棉花,其中棉花和油菜已进入中间实验。抗草甘膦基因工程将推动继抗虫棉之后我国又一大转基因作物新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创建了国内最大的水稻T-DNA标签突变体库(10万份),获得了重要农艺性状的突变体5000余份、插入位点侧翼序列5000余条,克隆了一批包括抗逆基因、早熟基因、矮秆基因、光合作用相关等重要功能基因;  



筛选分离到一种高效、稳定、广谱的新型乳糖酶及其基因,  并成功地实现了高效表达,革新了乳糖酶传统的生产方法和工艺,开创了乳糖酶廉价生产的新道路。乳糖酶廉价生产技术的开发对于推动“国家奶业振兴计划”、开辟食品深加工新领域具有重要的技术示范作用;



筛选出了能够降解多种有机磷农药的细菌,构建了高效表达有机磷降解酶的工程菌株,建立了有机磷降解酶的稳定发酵生产工艺,在我国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保护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开发了转基因作物复合PCR检测试剂盒,研制了联检EPSPS和BT蛋白的免疫检测试剂盒,完成了大豆及其加工高灵敏度转基因产品DNA检测技术。农业转基因生物及产品的安全性评价研究为我国转基因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20年风雨兼程,20载创业发展。20年来,研究所共申请国家发明专利77项,已获专利授权14项,其中转基因抗虫棉核心技术“编码杀虫蛋白质融合基因和表达载体及其应用”获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中国专利金奖;“两种编码杀虫蛋白质基因和双价融合表达载体及其应用”获中国专利优秀奖。截止2006年10月,我所已转让发明专利7项,转让费总金额为4235万元,平均每个专利的转让费为605万元。以转让的发明专利为核心技术而组建的公司有6家,注册资金超过1亿元,总资产超过2亿元。特别是“编码杀虫蛋白质融合基因和表达载体及其应用”发明专利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拥有抗虫基因知识产权的国家。利用“编码杀虫蛋白质融合基因和表达载体及其应用”发明专利和“两种编码杀虫蛋白质基因和双价融合表达载体及其应用”发明专利,我国已培育出64种适应不同棉区需要的转基因抗虫棉品种。2006年,国产转基因抗虫棉的种植面积已占全国抗虫棉种植面积的75%,已完全打破国外抗虫棉种子的垄断。目前,河北、山东、河南、安徽等棉花主产省的国产转基因抗虫棉种植率达到100%。1999-2006年间,全国累计推广国产转基因抗虫棉1.56亿亩,为国家和棉农增收节支近400亿元人民币。转基因抗虫棉的产业化缩短了我国农业生物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差距,增强了我国农业新兴生物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提升了我国农业科技实力的国际地位,对我国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带头作用。



  20年的峥嵘岁月,20年的团结拼搏,20年的辛勤耕耘,20年的春华秋实。生物技术所20年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在拼搏中不断发展壮大、不断创造辉煌成就的历史。研究所20年的发展是我国农业科技人员顽强拼搏、敢为人先、不断进取的光荣传统的最好缩影,也是我国农业生物技术从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到研发实力不断提升,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并在转基因棉花等领域具备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发展历程的真实写照。



  回顾过去,我们为20年所攻克的无数科学堡垒而心潮澎湃,为20年所取得的成就而骄傲自豪。展望未来,我们倍感任重而道远。生物技术所的发展与进步,归功于上级有关部门和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关怀,离不开国内外同行的始终如一的信任、关爱和帮助,正是你们的理解与支持,研究所才能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更强大的发展动力,赢得更广阔的生存空间!生物技术所的光荣历史和辉煌成就,属于生物技术所的全体科技人员,是三代生物技术所人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铸就了研究所今日之辉煌!生物技术所的美好未来,寄希望于新一代的年青科技人员和逐年壮大的研究生队伍,是他们不断为生物技术所增辉添彩,注入生机与活力,  研究所因他们而感到无尚荣光与自豪。



  20周年庆典,是研究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里程碑,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新起点。我们将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在研究所今后的发展中始终保持“放眼世界,立足国内;放眼未来,立足当前”的开阔视野,始终遵循“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思想,不断努力把生物技术所建设成为一所“以满足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始终瞄准国际生物技术发展前沿的创新型研究所”,一所“以人为本、以研为本、学术思想活跃、面向世界的开放型研究所”,一所“弘扬科学精神、引领技术进步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所”。我们深信,以崭新风貌昂首前进的生物技术研究所将不畏艰辛,勇往直前,与时俱进,再创辉煌!



  充满希望和憧憬的2007年即将来临。这里,预祝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和各位来宾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谢谢大家!
作者: 2007-1-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