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药经济生物技术技术要闻

向海洋进军挖掘巨大的生物资源潜力

来源:中国渔业报
摘要:中国是海洋大国,东、南两面濒临辽阔的海洋,归中国管辖的海洋面积有354万km2,跨越了温带、亚热带、热带三个气候带,大陆架宽阔,水体营养丰富,有利于生物资源的开发,因而我国在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到21世纪,海洋生物资源完全能成为我国重要的食物来源和战略后备基地。伴随......

点击显示 收起

  中国是海洋大国,东、南两面濒临辽阔的海洋,归中国管辖的海洋面积有354万km2,跨越了温带、亚热带、热带三个气候带,大陆架宽阔,水体营养丰富,有利于生物资源的开发,因而我国在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到21世纪,海洋生物资源完全能成为我国重要的食物来源和战略后备基地。伴随全球性区域经济发展由陆域向海域的渐次推进,世界各沿海国家向海洋进军已是大势所趋。如何开发利用我国巨大的海洋生物资源潜力,实现海洋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便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以占世界6.97%的耕地养活着占世界22%的人口,耕地的人均负载量超过世界平均值的两倍以上,而且耕地仍以每年36万hm2的速率在减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视野不能局限于960万km2的陆地国土,还应关注354万km2的蓝色海洋国土。根据中国的国情,中国跨世纪的水土资源开发战略应是依托平原,向山区和海洋迈进,即实施“立足平原、上山下海”的跨世纪国土开发战略。



  我国海洋生物资源潜力巨大



  《中国21世纪议程》和《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都把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置于一个重要的位置。海洋生物资源属再生性资源,只要管理开发得当,能够不断补充和更新,就可以维持一定的产量水平,并得到稳步增长。海洋是我国重要的后备资源基地。我国海域总面积达354万km2,其中水深200m的大陆架148万km2,中国诸海区的生物生产量为2.67t/km2(加权平均值),总生物生产量为1261.53万t。我国可供捕捞生产的渔场面积约281万km2,合42亿亩。

  我国有15m等深线以内的浅海和滩涂2.1亿亩,50米等深线以内的海域约20亿亩,其中大部分适合发展水产养殖业。而我国可养殖滩涂资源中已利用的还不到40%,尚有600多万亩可养面积未开发利用;浅海区(15m水深以内)利用率不足2%,基本上未开发。目前国内个别地区浅海养殖水深已达30m~40m。而国外海洋农牧场已开发至200m水深,0m~20m水深的海洋农牧场面积已占同样深度海域面积的20%以上。全国可供增养殖的主要经济生物有200多种,目前养殖品种仅有50多种。因此无论从面积,或从品种来看,海水养殖的潜力都很大,前景宽广。随着海洋农牧化技术日趋成熟,“耕海牧渔”不再是幻想,许多近海将逐渐成为蓝色田野、牧场和粮仓,大幅度提高天然海洋生物资源的生产水平。

  我国海洋生物资源高达20278种,其中鱼类3032种,螺贝类1923种,蟹类734种,虾类546种,藻类790种。其中,作为经济捕捞对象,在渔业统计和市场上列名的有200多种,这足以表明我国海洋水产生物的资源丰富和物种丰富度很高。我国的海洋渔场是世界上重要的渔场之一,如果在保持生态平衡的条件下,年可捕鱼量可保持500万t以上,是发展浅海养殖业和海上牧场,形成具有战略意义食品供应基地的重要资源。另外,远洋渔业还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从海水增殖来看,我国沿海湾港众多,水质肥沃,海水增殖条件优越。目前增殖的主要是短距离洄游的高值品种,整个放流种类和数量尚属小规模试生产。即使放流历史较长、生产规律明显的品种,其增殖放流水平仍很不稳定。人工鱼礁的渔场效果总体上也未达到可供大量生产的水平。通过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可以大大提高海水养殖与增殖单位面积的产量和质量,如果平均单产都达到目前国内平均最高水平,那么即使不增加养殖面积,也可以使我国养殖产量增加一倍。而且养殖品种也由最初的海带养殖,发展到鱼、虾、贝、藻、海参等多品种。对于海洋增殖业来说,如果增殖技术发展,也将大大提高生产潜力。

  另外,我国海洋药用生物资源相当丰富,现已被开发利用的极少,无论从生物的种类或是数量上,都有很大发展潜力。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海洋生物资源是一种生生不息的可再生资源,但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海洋生物资源尽管非常丰富,但是随着沿海开发利用活动的不断增加,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海洋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海洋生物资源因过度开发而受到严重破坏,必须对海洋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引起足够重视。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科学指导下的宏观调控,对鱼类的过量捕捞,导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海洋资源开发中“无法、无序、无度、无偿”的问题仍很严重,各行业相互争夺,造成生物资源正在迅速丧失,沿海生境和生态系统遭受广泛而大规模的破坏。随着海洋捕捞长期失控,甚至是大量捕杀产卵群体和幼体,破坏了种群补充和资源再生,导致渔业资源严重衰退,特别是许多优质生物种类受到严重破坏和消失,无法继续利用。中国海域的重要经济鱼类资源近20多年来已出现衰退现象。如大黄鱼、小黄鱼、带鱼以及其他经济鱼类资源出现全面衰退,使我国东海舟山一带几乎形不成渔汛。鲐鱼、梭鱼、鲈鱼等传统捕捞对象也相继受到破坏。潮间带贝类资源也因采捕过度严重和环境污染严重,许多种难以生存,破坏严重。养殖过度造成有机物污染和高营养化,使得甲藻大量繁殖,形成“赤潮”,造成大量海洋生物死亡,生物群落结构改变,造成养殖区域生物多样性下降。

  海岸带的盲目开发,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促使人们的活动不断向近海拓展,如围海造地、人工养殖、兴建人工岛、码头、集镇,采掘建筑材料等。这些建设和开发活动进一步加剧了对海洋生物资源的破坏。此外,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的发展远落后于生产需要,还需作较大努力。



  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发展对策



  一、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综合开发海洋生物资源

  加强对海洋生物资源的全面规划和综合开发,保证其可持续利用。坚持以养殖为主,养殖、捕捞和加工并举,坚持“因海制宜”、各有侧重的方针,以经济、生态效益为中心,依靠科技、政策和法规的作用,强化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和环境的综合管理,突出渔业资源保护和增殖,建立并发展渔工商内外贸一条龙的经济体制,逐步实现海洋生物资源开发的农牧化、产业化和工程化。农牧化就是要建设海上牧场,即建立以捕鱼、育苗和养殖为三大支柱的渔业生产系统,采用高新技术,充分掌握设定海域的海洋环境和生态学特征,以高、中级鱼种为中心,根据拟定的生产目标有计划、高效率地组织渔业生产。为使资源得到更为高效的利用,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应向产业化方向发展。要大力发展海洋渔业和海水养殖业,而且从今后的发展前景来看,这二者都应建设成为海洋经济中的主导产业;海洋生物资源开发还应向工程化方向发展,要把最新的技术用于资源的调查与勘探、资源的优化配置、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以及资源的管理,只有把这些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并实现工程化,才能使资源得以节约利用、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利用。这个体系主要包括海洋生物资源调查与探测工程,资源优化利用工程,资源开发利用工程,资源再生利用工程,资源保护工程和资源信息与管理工程等。可优先考虑建立一批水产养殖和生物资源产品综合利用等示范工程,不同海区可根据自身条件建立一系列海洋生物资源产业基地,如海洋捕捞基地、滨海增养殖基地等,并将资源利用与保育贯穿于每一项示范工程的全过程中。

  对现有利用的海洋生物资源,应加强管理、监测,使其补充类群有足够的空间和充分时间养息,资源持续利用才有可能。应重视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应用,特别是寻找过去尚未被重视的类群的开发,不仅是研究开发它们的食品价值,还有其药用价值,以及它们的潜在价值,例如海洋真菌与细菌在工业上以及生物控制等重要领域的应用都需要我们去研究和探索。

  二、全面贯彻“科技兴海”战略,加强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的科技含量

  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为对海洋的全面认识、研究和开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有迹象表明,高新技术的应用可能使中国在下一世纪进入海洋新世纪。在大规模资源开发利用中,必须加大科技含量,减少资源浪费,尽量降低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改变以往粗放式的开发方式为集约型的开发方式。要依靠科学技术对资源进行深层次开发利用,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实现其物质效能的全面合理利用,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益和效率,这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一环。

  要加强海洋生物科学的研究与技术开发。主要发展的科技领域包括海洋生物遗传工程技术、海水养殖、增殖技术、超声波生态遥测技术和生物加工技术(如海洋药物的研究、提取及合成技术),提高大面积人工放养经济鱼类和贝类技术等,以满足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海洋环境保护的要求。要积极推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3S一体化在海洋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加强资源的动态监测,以实现对海洋生物资源的动态发展和变化趋势进行模拟和分析,为合理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和保护环境提供快速、准确、有效的信息咨询和决策支持。

  三、保护海洋生物资源,防治海洋污染,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要大力增强海洋意识,增强对海洋生物资源的保护意识,既要使人们知道和了解海洋是资源的宝库和潜在的优势,真正认识海洋生物资源的价值,又要使人们明白在开发海洋生物资源的同时还要保护海洋生物资源环境。只有做到“靠海吃海,又养海护海”,才能使海洋生物资源长久持续地为人类造福。

  要严格控制过度捕捞,保护近海、浅海渔业资源,积极开发外海、深海渔业资源,稳步发展远洋渔业。我国海洋捕捞渔业的发展应采取“保近捕远”的战略,在捕捞对象和安排上采取“保底捕表”的策略;对沿岸、近海实行禁渔区、禁渔期(如目前每年在各海区实行的休渔制度),限制捕捞幼鱼和危害资源的渔具,控制盲目发展渔船;加强水域环境的保护,重点加强对河口地区的水域环境保护,禁止长期大幅度排放污染物质,禁止在沿海地区建立大型污染性工业;加强对投放人工鱼礁、人工放流苗种等人工增殖资源措施的管理和保护生态环境。

  目前世界各国建立的海洋保护区的面积已近2亿公顷,为海洋生物提供了相对安全的栖息、生长环境。而我国的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面积仅为10.1万km2,这与我国的海洋大国地位极不相称,急需加大海洋生物资源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力度,要在现有的少量海洋自然保护区基础上,增建一批海洋生物资源自然保护区如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系列和珍稀濒危物种自然保护区系列等。

  四、加强政策与法规的保障作用



  目前,中国对海洋生物资源资源的管理基本上根据自然资源属性及其开发产业,按行业部门进行计划管理,这种管理模式是陆地各种资源开发部门管理职能向海洋的延伸,各部门从自身利益出发考虑资源开发与规划,使得海洋生物资源资源的综合优势和潜力不能有效地发挥。我国现行的行业管理体制,不能适应海洋生物资源资源、环境的有效管理。因此,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完善海洋生物资源综合管理体制势在必行,应从全局出发,采取宏观调控,引导沿海地方政府在海洋生物资源资源开发过程中牢固树立全局观念,考虑长远利益和整体综合效益,协调利益关系,更有效地解决好各种海洋资源开发活动之间的关系。

  建立健全海洋生物资源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加强海洋生物资源资源开发的协调与管理,应首先加强海洋生物资源管理的立法工作,逐步建立起国家海洋生物资源管理的法律体系。应尽快在《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等基础上制定“海洋生物资源开发管理法”,使海洋资源开发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法律制定要有战略高度和实施的可操作性,要充分考虑海洋生物资源这个特定领域的特征,以更好地指导实践。
作者: 2007-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