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药经济生物技术技术要闻

玉米工业化:不能承受之重

来源:中国食品产业网
摘要:全球饲料需求持续多年刚性增长,而2006年以来,玉米深加工行业快速发展,玉米又多出了许多下游产品,且产能都在以较高的速度扩张,例如玉米淀粉、玉米糖、工业乙醇等等。在此情况下,玉米供需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扭转。美国农业部2007年2月份数据显示,2006/2007年度全球玉米供需缺口达到3855万吨。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公布的......

点击显示 收起

  全球饲料需求持续多年刚性增长,而2006年以来,玉米深加工行业快速发展,玉米又多出了许多下游产品,且产能都在以较高的速度扩张,例如玉米淀粉、玉米糖、工业乙醇等等。在此情况下,玉米供需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扭转。美国农业部2007年2月份数据显示,2006/2007年度全球玉米供需缺口达到3855万吨。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公布的3月农产品供需报告显示,预计2006/07年度中国玉米产量为1.44亿吨,总消费量有望达到1.445亿吨,产需缺口40多万吨,供需基本平衡。做为中国三大主粮品种之一,玉米在全国的粮食供求平衡和流通中占有重要地位。玉米工业消费量的超常增长,必将对东北地区乃至全国的粮食供求平衡和流通格局产生重大的影响,使之进入一个新的变化调整阶段。



  一、从“粮食能源化”说起



  近年来,全球石油资源日益紧张,国内石油需求量日益增长,中国每年50%的石油需要从国外进口。面对这一严峻的形势,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便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就在这样的背景下,采用陈化的玉米、小麦加工燃料乙醇是最早探索的能源替代途径之一。燃料乙醇项目位列中国“十五”十大重点工程,2000年开始启动。因此,建设吉林燃料乙醇项目被提到了国家实施新能源战略的重要议事日程。2001年上半年,国家批准了以玉米为原料的吉林年生产60万吨燃料乙醇的建设项目。经过近3年的努力,项目于2003年8月底建成并开始投料试产,年底就基本具备了达产能力。从此,可再生能源——乙醇汽油在中国变为现实,也无可置疑地成为中国实施新能源战略的重要成果。2003年8月投产以来,吉林燃料乙醇生有限责任公司已累计收购农民玉米47万多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地农民卖粮难、增收难的问题。由于燃料乙醇生产的需求带动,周边地区玉米价格平均每吨为农民增收35元。实实在在的收益,坚定了农民种玉米、靠玉米增收的信心,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2004年以来,国际能源价格持续维持在高价位区间对燃料乙醇发展提供了极大的支撑。在燃料乙醇突飞猛进的同时,以玉米淀粉为原料的生物化工行业也快速发展。2006年中国玉米淀粉糖产量突破500万吨,连续三年年均增速超过20%。变性淀粉改变了淀粉的某些不良特性,因而在食品、造纸、纺织、石化等领域大量的应用。由不饱和脂肪酸组成的玉米胚芽油在某些领域的指标要优于目前正大量使用的以豆类做为原料的食用油,仅仅是因为认知度的不普及,尚不得以推广。玉米蛋白粉更是作为药物载体大量的存在于日常生活中。



  需要说明的是,工业加工所消耗的玉米并不是完全作为工业原料被消费掉,其加工后剩余的部分还可生产出饲料、玉米脐饼、玉米油、蛋白粉、酒糟等,能替代一部分饲用玉米和粮油。还有一些玉米加工产品可直接减少粮食消费。如生产的食用酒精大部分是用来勾兑白酒的,这就减少了酿酒用的粮食,生产淀粉糖则减少了制糖用的甘蔗和薯类,由此节省下来的耕地也可转种玉米和其他作物。因此,工业加工每用1吨玉米,实际上大约只增加了0.7吨玉米消费,具体数据还有待进一步核算。



  然而以“粮食能源热”为代表的生物能源与生物化工产业对国家粮食安全又带来较大威胁。2003年开始全球石油价格上涨使燃料乙醇利润空间不断“放大”。2005年国家指定的四家燃料乙醇生产企业产量猛增,燃料乙醇项目从以前的“包袱”变成了“财富”。  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发展替代能源坚持“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提出要更加依靠非粮食原料。但由于用粮食加工燃料乙醇及其上下游产品技术成熟,企业仍对其青睐有加。企业追逐利润和粮产区地方政府招商引资  “一拍即合”,新的粮食“能源化”项目便以各种名目上马了。关于“粮食能源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目前业界仍然争论不休。而可以肯定的是,“粮食能源化”正在引发中国粮食市场的巨大变动,其“连锁反应”目前有的已经显现,有的将继续显现。



  东北地区深加工企业对玉米用量的快速增加,促使该地区的买卖双方的力量发生明显的改变。2005年11月国内东北地区玉米价格一改往年走势,玉米价格稳步走高。2006年以来,中国玉米价格持续上扬,并首次出现价格“倒挂”:玉米价格高于小麦,改写了各类粮食品种的比价关系,对最近一轮粮油涨价产生了影响。买卖力量的改变将会导致买卖双方的心态发生根本性的改变,2006年10月份,在传统玉米大量上市之际,东北出现农民惜售和深加工企业提价收购玉米的现象,玉米价格继续走高,并一直延伸至2007年1月(图2.1)。2007年5月,全国大型城市肉类价格大幅攀升,再次为居高不下的玉米价格提供了支撑。有业内人士分析,2007/2008年玉米价格将会继续走高。这是由于全球乙醇行业对玉米的需求持续增长,加上主要玉米出口国的国内玉米用量增长,出口供应降低所致。



  图2.1    2005-2006年玉米价格走势(单位:元/吨)















  以吉林省为例,2006年每亩玉米扣除物质投入和用工,纯收益235元,比上年大幅增加。据国家发改委农户种植意向调查,2007年农户户均种植玉米面积比上年增长3.6%。对于未来玉米价格走势,吉林省玉米中心批发市场交易行情(图2.2)可以做为一个风向标:



  图2.2    吉林省玉米中心批发市场玉米交易行情(2007年4月27日)(单位:元/吨)















  对于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来说,粮食安全始终是国家重大战略问题,粮食生产应该首先保证口粮和畜牧业发展。然而进入2006年,玉米供求的弱平衡已经打破,饲料用玉米稳中有升,工业用用玉米增长迅猛。按照这种发展态势,2008年,中国可能成为玉米的净进口国。中国粮食不能承受“能源化”之重。如果大量靠玉米解决能源问题,将会是一场灾难。我们“不能饿着肚皮开汽车”,中国国情和美国、巴西不一样,不能照搬他们的模式。



  2006年12月18日,国家发改革委下发紧急通知,对国内一些地方盲目发展玉米加工乙醇能力一事明确表态要求,立即暂停核准和备案玉米加工项目,并对在建和拟建项目进行全面清理。据了解,发改委此次紧急叫停在建玉米加工乙醇项目并非无迹可寻。财政部2006年5月底制定施行的《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中,将生物乙醇燃料定位为用甘蔗、木薯、甜高粱等制取的燃料乙醇,而没有包括用玉米、小麦、水稻及其陈化粮制取的燃料乙醇。这表明,国家有关部门对新上粮食基燃料乙醇项目不再鼓励,并进行严格控制。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生物燃料工业加工产能扩张过快。2001年中国玉米工业加工转化消耗玉米仅为1250万吨,2005年增加到2300万吨以上,增长了84%;而同期玉米产量增长了21.9%,远低于工业加工产能扩张的速度。2001年国内酒精原料中玉米原料占总量的比重为59%,到2005年,这一比重已经上升到76%。专家表示,玉米用量在燃料乙醇生产中大幅度上升,玉米使用比重的提高给玉米供给形势带来沉重压力。



  《生物燃料乙醇及车用乙醇汽油“十一五”发展专项规划》以及相关产业政策中明确提出“因地制宜,非粮为主”的发展原则,要求各地不得以玉米加工为名,违规建设生物燃料乙醇项目,盲目扩大玉米加工能力,也不得以建设燃料乙醇项目为名,盲目发展玉米加工乙醇能力。



  二、燃料乙醇会用掉多少玉米?



  官方公布2006年中国玉米总产量数字为1.44亿吨,消费量为1.37亿吨,其中口粮约占5%,饲料约占75%,工业原料约占20%。值得注意的是在三大消费渠道中,除了口粮玉米稳中趋降以外,饲料玉米伴随着中国肉类工业发展以年均3-4%的速度在增长,玉米加工行业规模近两年增幅超过15%。按照上述趋势,玉米实际加工量每年增长500万吨。伴随着需求上升,2006年度国家陈化粮库存骤减,国内市场玉米、小麦价格猛涨。粮食乙醇路线遇到了与民争食的问题,如不加以控制,玉米行业难免重蹈“大豆沦陷”的覆辙。



  经过五年建设与发展,中国四大燃料乙醇生产企业的燃料乙醇产量从2003年的7万吨一路飙升至2006年的132万吨,其中吉林60万吨,河南天冠32万吨,安徽丰源30万吨,黑龙江华润10万吨,成为仅次于巴西和美国的全球第三大燃料乙醇生产国。2006年的中国汽油消费量为4600万吨,按照年均增长6%计算,2010年汽油消费量将达到5800万吨。如果按10%的燃料乙醇添加汽油计算,折合全国2006年需求燃料乙醇460万吨,2010年会达到580万吨。按照玉米平均亩产850公斤、每3.3吨玉米产出1吨燃料乙醇折算,580万吨燃料乙醇折合需消耗玉米1914万吨,将占玉米总产量的13.7%,折合占用耕地2250万亩,相当于全国现有耕地总面积的1.25%。



  与玉米相比较,中国石油的供应情况同样令人希嘘。2005年,中国原油消费量为3.23亿吨,居世界第二位。中国共进口石油1.36亿吨,进口依存度为43%,远远超过了国际公认的30%能源安全警戒线。假设"十一五"期间中国石油需求以年均5%的速度增长,2010年的中国石油需求总量仍将达到3.7亿吨。2020年的中国石油需求将增至4.5-5亿吨,进口石油依存度升至逾60%。令人焦虑的是,中国的能源战略储备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石油安全形势相当严峻。



  从战略的角度分析,石油资源的短缺刺激燃料乙醇的需求增加。燃料乙醇在中国的应用有利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对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重要意义。石油安全直接影响经济发展,粮食安全直接威胁国家稳定。石油关系到中国与俄罗斯、中东、东盟、拉美等国家的关系,而粮食贸易则与纺织品一道影响着中国与美国及欧盟的关系。2006年12月18日国家发改委在《关于加强玉米加工项目建设管理的紧急通知》中明确提出中国将“坚持非粮为主,积极稳妥推动生物燃料乙醇产业发展。限制燃料乙醇发展不仅反映出石油安全与粮食安全之间的战略平衡需求,更折射出中国经济急速扩张的制造规模与相对贫瘠的资源条件之间的紧张关系,破解这一难题任重道远。



  三、2008年:中国成为玉米净进口国?



  中国人口多,土地少,水资源短缺,粮食供给增加受到很大制约。当前中国粮食供求基本上是总量平衡,丰年有余,欠年不足。在品种上,正常年景稻谷年产1.9亿吨,消费量1.86亿吨,有少量净出口;小麦年产量1亿吨,消费量1亿吨,基本平衡;玉米产量1.45亿吨,消费量1.40亿吨,供求关系趋紧;大豆年产量1700万吨,消费量4500万吨,年进口量2800万吨。根据中国粮食生产规划目标,“十一五”期间粮食生产能力将达到5亿吨,而在此期间,仅东北地区玉米工业加工消费量就增长近1500万吨,全国将增长2000万吨,仅此一项消费增长量就已经超过粮食供给增加量;而且,随着畜牧业的恢复和发展,饲用玉米消费也要有较大增长。因此,按照现在玉米工业加工发展势头,必将打破中国现有的粮食供求平衡格局,使中国玉米乃至粮食总供给趋于紧张。  2006年7月山东西王公司通过来料加工方式以150美元/吨(不含运费和关税)的价格从美国进口了5万吨玉米,虽数量不大,但却是中国近10年来首次成万吨进口玉米,它发出了中国玉米有可能转出为进的信号。2007年鲁洲集团也积极试水,申请了1万吨玉米的进口配额。



  中国玉米的出口与国内玉米的供求是否有盈余有关,2003年以前由于当时玉米面消费较小,库存较多,国家以及地方政府均大力支持玉米出口,同时又开始上市大量的玉米深加工项目,因而04年至今玉米消费逐年增长,库存大量减少,而随着玉米国内需求的大幅增长,2006年玉米出口量大幅减少。2006年中国玉米贸易量为313.9万吨,同比下降63.57%。尽管中国玉米产量连续丰收,但受旺盛的国内需求影响,06年全年累计出口玉米307.39万吨,同比下降64.31%;而全年中国累计进口玉米为6.51万吨,同比增长15.71倍,但由于进口玉米总量较小,对总贸易量影响不大。



  2006年中国玉米出口目的地依次为韩国、日本、马来西亚和朝鲜,出口量分别为197.89万吨、43.32万吨、36.36万吨和3.50万吨,分别占出口总量的64%、14%、12%和1%;同比下降66.43%、48.07%、23.75%和87.09%。(图2.3)



  图2.3    2006年中国玉米主要出口国统计















  从进口的省份来看,中国东北地区一般为玉米输出省份,因而玉米进口主要为云南等南方城市以及对玉米需求较大的山东等省;06年最大的中国玉米进口单为山东青岛,由于山东玉米深加工企业需求增长较快,其玉米产量较高但不能完全满足需求,在国内也同属玉米输入省份之一,进口的玉米主要为满足玉米深加工企业原料需求。



  中国进口的棉花、谷物和大豆三种产品总量如果全部在国内生产,需要占用土地2亿亩,而中国的耕地面积仅为18亿亩。尽管人口增势已经放缓,但人口总数还是一直在增加,粮食消费量也就会持续增加。另一方面,工业化的过程中,工业用地增加,农业用地逐步减少,农民进城也造成个别农业地区劳动力缺失,所以,土地资源压力是显而易见的。因此,从目前玉米产量和刚性消费增长的差距来看,中国进口玉米势在必行。预计2007年中国玉米出口量为260万吨左右,而进口量将增加至15万吨。据美国农业部数据,2005年—2006年度,中国玉米产量达1.3936亿吨,需求量为1.4073亿吨;2006年—2007年度,中国玉米产量为1.43亿吨,而需求为1.45亿吨,呈现出供不应求的态势。



  2007年,美国玉米价格飙升至190美元/吨,就价格而言,中国玉米与美国玉米比较尚有一定的优势,但在品种专业化方面存在差距。从长远说,进口玉米不论是对国家粮食安全,还是对企业发展均有利,用好进出口调节手段,将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提供保障。中国政府应该合理统筹设计玉米进口业务,与国际市场接轨,并形成中国进口贸易的合理机制。同时这也将大大加强美盘玉米与大连玉米的互动性。(图2.4)



  图2.4    中国玉米年度进出口量及2007年预测















  备注:左边纵坐标为出口量单位,右边综坐标为进口量单位



  从更广阔的战略视角分析,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到了需要增加农产品进口的阶段。在工业化初期阶段,农产品出口较快,为国家赚取外汇,而经济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则需要大量进口农产品,就会出现巨额的农产品贸易逆差。日本、韩国以及台湾等国和地区的经验都证明了这一点。此外,中国由于受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制约,不得不增加资源性和原料性农产品的进口。2005年,资源性农产品进口多达180多亿美元,占全部农产品进口的63%,主要包括大豆、棉花等产品。而这又可归结于确保中国农业战略底线的需要。中国农业的战略底线就是确保粮食安全。为了留出足够多的土地耕种粮食,只有减少土地密集型的原料性作物的种植。以大豆为例,如果目前进口的大豆完全由国内生产,需要占用耕地2.34亿亩,相当于再增加四个黑龙江的大豆耕种面积。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鼓励发展玉米生产乙醇的政策,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国际农产品牛市,也拉动了中国粮价,中国粮食安全面临新变数。按照美国燃料乙醇现在年增速度,到2010年,美国玉米乙醇用量将超过1亿吨,目前充裕的库存将很快消耗殆尽,最终导致美国及全球供需平衡紧张。



  四、中国的农业资源



  1995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来斯特•R•布朗在他的新著《谁来养活中国》中预言:在世界粮食产量与捕鱼量增长趋缓或停滞的大背景下,中国将进入一个粮食短缺的世纪。尽管这个话题存在诸多争议,但人口持续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使粮食需求量急剧增加。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确成为摆在中国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  (表2.1)



  表2.1  六个主要国家自然资源指标

要素

  俄罗斯

  加拿大

  中国

  美国

  巴西

  澳大利亚

  

国土面积(万平方公里)

  1707

  997

  960

  937

  854

  768

  

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9

  3

  132

  30

  20

  2

  

可耕地面积(公顷/人)

  0.86

  1.48

  0.1

  0.63

  0.31

  2.62

  

淡水资源(立方米/人)

  29191

  95097

  2304

  9270

  32163

  18731

  

可耕地化肥消耗量(百克/公顷)

  113

  543

  2790

  1045

  1397

  457

  





  2005年底中国耕地面积为18.17亿亩,占国土总面积约百分之十三,又比2004年减少2000万亩,已经降至专家们公认的18亿亩耕地面积警戒线。人均耕地1.4亩,仅为世界人均5.5亩的四分之一。中国土地资源潜在自然生产力──年生物生产量约为52.  6亿吨干物质,按温饱标准计算,其理论的最大承载人口能力约为  15~16亿人。在严格控制人口的条件下,203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资源承载极限。2006年9月,国务院驳回国土资源部《全国土地利用总体纲要》,18亿亩的耕地保有量至少要保持到2020年。稳中趋降的种植面积和几乎使用穷尽的丰收增产技术决定了未来中国的粮食产量不可能有大的增长,1999-2005年中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对比也说明了这样的问题。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来审视燃料乙醇产业,能够引发我们更多深层次的理解。(表2.2)



  表2.2  1999-2005年中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单位:万吨)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粮        食

  46218

  45264

  45706

  43070

  46947

  48400

  

油        料

  2955

  2865

  2867

  2811

  3066

  2880

  

糖        料

  7635

  8655

  10293

  9642

  9571

  8779

  

肉        类

  6125

  6334

  6586

  6933

  7245

  7743

  



  2006年中国粮食总产量49746万吨,同比增长2.8%。2006年中国粮食净进口为2068万吨,同比增长15.27%,相当于国内产量的4.22%,其中进口同比增长3.18%,出口同比减少41.58%。预计2007年中国粮食进口将继续增加,出口略有下降,净进口将继续增加,且增幅将超过2006年。(表2.3)



  表2.3    2006年中国粮食进出口对比表(万吨)

 

   

  2005年

  2006年

  同比增减

  

大米:

  进口量

  51.43

  71.90

  39.80%

  

  

  出口量

  67.23

  123.70

  84.00%

  

小麦:

  进口量

  349.76

  58.41

  -83.30%

  

  

  出口量

  26.03

  111.41

  328.00%

  

玉米:

  进口量

  0.40

  6.52

  1540.00%

  

  

  出口量

  860.08

  307.05

  -64.30%

  

大豆:

  进口量

  2659.44

  2826.99

  6.30%

  

  

  出口量

  39.64

  37.90

  -4.40%

  



  在众多的粮食作物中,玉米产区集中在东北、华北黄淮和西北,其中东北和西北属常年供给有余区,华北黄淮属于季节性有余区。近年来产区消费能力增长,出现了产区供给能力弱化的现象。其中山东省和黄淮地区表现最为明显。东北地区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37%,近年来比例有增长势头,主要得益于种植面积占全国份额的提高。西北地区产量约占全国的8%,比重基本稳定。华北黄淮产量约占全国的38%,近年来比例呈下降趋势,主要是播种面积占全国份额降低。



  尽管2006年中国玉米进口量比上年提高15.4倍,大米和大豆进口量同比分别增长39.8%和6.3%,但由于小麦产量创近年新高,国内供大于求,小麦进口量同比下降291.35万吨,粮食最终进口增幅较小。2006年国家托市收购小麦高达406.9亿公斤,预计2007年小麦进口将继续减少,但目前进口数量已处于低位,下降空间有限。东北地区大豆种植面积不断为玉米所替代,大豆需求快速增长,2007年大豆进口将进一步增长。产需缺口、品种结构与产销矛盾,决定了大米进口将继续增加。玉米工业需求快速增长,进口基数较小,2006年玉米进口将进一步增长,但由于国内玉米供求基本平衡,玉米进口量增长不会太大。



  总体而言,中国总体上人多地少,农业后备资源不足,  在较长的一个时期里,中国的粮食供应将处于紧平衡状态,使用玉米为原料发展生物能源的空间是十分有限的,必须寻求其他替代作物。目前生物质产业的原料可以利用生产过剩的粮食;同时扩大原料来源,开发非食用性生物质资源,如薯类、甜高粱、甘蔗等能源作物做为近期内生物能源和生物化工产品的原料;加大对秸杆类木质纤维素利用研究的支持力度,争取在5-10年内使之成为生物质产业的主要原料。中国生物质资源丰富,目前可作为能源利用的生物质能约折合5亿吨标准煤。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农产品加工副产品以及能源作物等均可作为原料使用。稻壳、玉米芯、花生壳和甘蔗渣等农产品加工业副产品总量超过1亿吨,大部分可用于生产新型能源。中国还有大量的不易种农作物的土地,可以作为能源等专用植物种植的土地约有  1  亿公顷,再加上南方10亿亩草山、草坡的利用,南方  3  亿亩冬闲田(冬季不种的土地)的利用,每年可生产  10-15  亿吨生物质,用于生产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石元春院士在他的一篇文章中给出了精彩答案:“每年利用全国50%的作物秸秆、40%的畜禽粪便、30%的林业废弃物,以及约550万公顷边际性土地种植能源植物和建设约1000个生物质转化工厂,其生产能力可相当于5000万吨石油的年生产能力,相当于一个大庆(年产4800万吨),或2004年全国石油总产量的29%,净进口量的35%”。(表2.4)



  表2.4  中国生物质资源

大类

  品种

  

农作物类

  产生淀粉的甘薯、玉米、番薯等;产生糖类的甘蔗、  甜菜、果实和废液等。

  

林作物类

  树木类,指白杨、悬铃木、赤杨、枞树等;森林工业废物;以及首蓿、象草、芦苇等草木类。

  

水生藻类

  海洋性的马尾藻、巨藻、石莼、海带等;淡水生的布袋草、浮萍等;微藻类的螺旋藻、小球藻等;蓝藻、绿藻等。

  

光合成微生物

  硫细菌、非硫细菌等。

  

未利用资源

  农产品废弃物(如稻秸、稻壳等)、城市垃圾(小枝、  皮、叶、锯末、低浆渣等)、林业废弃物、畜业废弃物等。

  





  综上所述,中国粮食不能承受“能源化”之重,“饿着肚皮开汽车”将会是一场灾难。中国发展替代能源必须坚持“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依靠非粮食原料发展生物质产业。







  备注:本文节选自中国轻工出版社2007年版《中国生物质产业地图》







崔凯简介:食品工程博士,管理心理学博士,高级经济师,北大纵横管理咨询公司合伙人。兼任上市公司新农开发(600359)独立董事、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MBA导师、国家职业经理人大纲(劳动部)起草人、中国食品产业网及《糖烟酒》杂志特约撰稿人。十年大型企业集团中高层管理经验,专注于农业与食品产业领域的战略规划与兼并收购工作。先后到20多个省市调研过数百家企业,并为包括嘉吉(CARGILL),泰森(TYSON),通用磨坊(GEMILL),中粮集团(COFCO)等世界500强在内的数十家企业提供过服务,主持完成了多个战略规划与兼并收购项目,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







  先后编著《中国食品产业地图》、《中国生物质产业地图》、《私募股权投资操作实务》等书籍,主持编写了数十篇有影响力的农业与食品产业专题研究报告,发表论文30余篇。曾就热点话题接受CCTV、中国经营报、阿里巴巴等权威媒体的采访,先后担任“中国上市资本与项目融资峰会”、“浙商论坛”等大型活动的演讲嘉宾,多次应邀到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做专题讲座。近年来主持或参与完成了雷诺氏集团、北大荒集团、鲁洲集团、新农开发、交大昂立、国泰君安等多家公司的咨询项目。E-mail:cuikai@allpku.com。

附件1下载: 20070624114222.doc

作者: 2007-6-25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