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药经济生物技术技术要闻

杨焕明:像争夺国土资源样争夺基因资源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摘要:我国科学家10月在深圳宣布,世界上第一个黄种人全基因组标准图绘制完成。承担该项目的华大基因研究中心称,这是我国在承担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1%任务、国际人类单体基因10%任务后,用新一代测序技术独立完成的100%黄种人基因组图谱。从承接1%到实现100%的跨越,作为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部分负责人,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

点击显示 收起

  我国科学家10月在深圳宣布,世界上第一个黄种人全基因组标准图绘制完成。承担该项目的华大基因研究中心称,这是我国在承担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1%任务、国际人类单体基因10%任务后,用新一代测序技术独立完成的100%黄种人基因组图谱。

  从承接1%到实现100%的跨越,作为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部分负责人,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所长、华大基因研究中心主任杨焕明的心中,有说不清的酸甜苦辣。

  “生物资源成为继国土资源之后的又一可供再争夺、再占有的战略资源。”杨焕明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很明确地表示,“人类基因组计划所发展起的战略与技术,使生物资源由原先的群体种质资源转变为序列化与信息化。”生物产业的特点是资源依赖性与资源信息化。

  “不认识到这一点就有可能使我们的生物资源流失,使生物产业失去源头与上游,建立的生物技术也会成为无米之炊。”这是杨焕明他们的一致看法。



  首个黄种人基因组图谱

  至今让他记忆犹新的日子,是在1999年9月1日。

  当日,国际基因组计划第5次战略会议在伦敦召开,准备接纳中国加入国际测序俱乐部。首先遵循的是“百慕大原则”,规定所有符合要求的数据都应在24小时内上网。

  “我们需要在5分钟之内,汇报实验室所有情况,包括面积、设计、多少人、机器跑一次可以生产多少数据、准确率等,再加上我们已递交给国际基因数据库的数据,来证明我们已做了多少工作。”杨焕明这样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回忆道,“还有一个非常详细的预算。根据这样的运行,可比成本要多少,能不能保证这笔钱落实。”

  最终,这些条件,“我们都保证了”。杨焕明说。

  “我国承担的工作区域位于人类3号染色体短臂上,约占人类整个基因组的1%。”杨焕明向《第一财经日报》介绍说,“这一项目由科技部、中科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组织与资助,具体实施单位为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国家人类基因组北方研究中心和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

  就在中国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1%任务后,随后的国际人类单体型图计划中,中国又承担了其中10%的工作量。

  “人类单体型图计划”简单讲,就是研究白人、黑人和黄种人有哪些不同,比如,白种人为什么会对感冒特别敏感,而黄种人觉得感冒只是一种小病等。

  有人将个体全基因组序列图称为“人体的第二张解剖图”,其作用是通过分析人体染色体碱基序列,获得个人基因组,以帮助预防遗传疾病,并实现个性化治疗。目前全世界共发现2000个与疾病有关的人类基因,其中1500个已在美国用于临床诊断。

  “个体差异总是大于任何人种、种族的。”杨焕明说,“人种之间、族群之间、群体之间,确实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这些细微的差异已足以成为第一代能识别‘敌’‘我’的种族或群体特异性生物灭绝武器。”

  杨焕明举例说道:“从人种来说,白种人中常见对艾滋病病毒有天然免疫功能的人,但是在亚洲人(黄种人)中还没有发现或者是极为少见;而中国至今没有发现过的囊泡纤维化,在白种人中的发病率却为1/400。”再比如,“从群体说,中国南方并不罕见的蚕种病患者,他们一个基因组中的细微差异可能使他们吃上几颗蚕豆便会毙命。”

  为什么中国要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杨焕明告诉记者,这可以使中国平等分享该计划所建立的所有技术、资源和数据,并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独立完成大型基因组分析的国家。

  DNA双螺旋结构发现者之一的詹姆斯·沃森也认为,中国的基因组研究机构“可以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际同类机构竞争”。

  “中国要有自己的数据和参考样本,进而掌握自己的基因检测技术。有了黄种人特有的医学遗传图谱,才能全面筛选黄种人群特异性疾病基因,为后期预防医学研究做好铺垫。”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院长汪建告诉《第一财经日报》。



  为全新基因医疗手段打下基础

  此次黄种人基因图谱首次绘制完成,杨焕明和他的同事们认为,正是给未来推行的全新基因医疗手段打下了基础。

  “由于黄种人突变位点与白种人不尽相同,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的诊断标准。”杨焕明这样设想,  10年后,只要花费1万元就可以拥有一张自己的个人基因图谱,帮助提前发现恶性疾病和进行个体化治疗。杨焕明更乐观预测,基因预测、基因预防、基因诊断、基因治疗将使整个医学改观。

  “这个计划可以说是国际千人基因组列序计划的组成部分之一,但属于为我们在自己的土地上测定自己的第一个基因组,跨出了第一步。”杨焕明对此颇为自豪。

  下一步,华大基因研究中心将再绘制99个中国人个体全基因组序列图,构成中国人群遗传和多态性标准图谱,使之成为基因与医疗和健康的关键组成部分。

  他们预想,今后对于遗传疾病,只要根据患者个人的基因图谱,“逮住”其中出了问题的基因,然后用最直接的办法使基因恢复常态。

  “简单说,拥有了自己的基因图谱后,就可以像查字典一样,把生病器官最根源的决定者找到。”华大基因研究中心负责人说。

  “由此可以根据每个人的‘基因特点’对症下药。”而“二十一世纪的医学,也就是个体化医学。”根据杨焕明的设想,以“基因图”作为生活中饮食起居的“参考书”,并有可能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改善生存环境与我们的基因更和谐。

  不过,也有专家指出,人类基因组测序的完成只是一个基础工作,要彻底探究明白人类基因的功能与表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杨焕明

  ●1952年10月生,浙江温州人

  ●1979年考入原南京铁道医学院,1982年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1984年~1988年,赴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学习,获博士学位

  ●1990年~1992年为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后

  ●1992年~1994年为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后

  ●1994年~1998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科大学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为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所长、华大基因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成就:

  ●主持完成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卷”,使中国成为这一被称为“二十世纪登月计划”的宏伟项目的成员国

  ●2003年,“华大基因”在水稻基因组完成图、家蚕基因组“框架图”的绘制以及SARS冠状病毒的基因组研究及建立诊断方法上作出了新的成绩
作者: 2007-11-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