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药经济生物技术技术要闻

发展工业生物技术:工程化能力弱是“软肋”

来源:科技日报
摘要:“生物技术看上去很美。”这是科学家描绘生物技术给人们的印象。但是,“如果把生物技术,特别是工业生物技术真正变为产业,还有一些瓶颈问题要突破”。在今天闭幕的“中国工业生物技术发展高峰论坛#8226。...

点击显示 收起

        “生物技术看上去很美。”这是科学家描绘生物技术给人们的印象。依靠它,能用可再生资源替代化石资源,也可以用微生物或酶为催化剂进行物质转化,大规模生产人类所需的化学品、医药、材料等。但是,“如果把生物技术,特别是工业生物技术真正变为产业,还有一些瓶颈问题要突破”。在今天闭幕的“中国工业生物技术发展高峰论坛•2008”上,中科院过程工程所研究员苏志国对记者如是说。在他看来,工程化能力弱是我国工业生物技术领域的重要瓶颈之一。  

  上医院看病,大夫时常会向你推荐使用进口蛋白质药物。一个原因就是大夫认为进口的副作用小,而国产的可能副作用大一些。“这主要是我们的生产工艺落后造成的。”担任着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的苏志国分析:可能是生产时的分离纯化技术不过关,杂质未能清除,因而药物存放一段时间后质量就有了变化。  

  苏志国所说的分离纯化技术是从事蛋白质药物生产的重要手段。正是这种技术的落后,使我们的许多实验室成果不能顺利转化为优质产品。“实验室初试成功只能证明技术路线的可行,它离真正的工业化生产还有距离。当技术成百上千倍地放大时,成本、效益、纯度、过程控制、大型设备(反应器、分离器)质量等问题都得解决。一个小疏漏就会导致生产的失败。实际上生产是个系统工程,而这正是我国生物技术发展的弱项。”  

  在工业生物技术领域,专家们公认中国是产业大国,但不是产业强国,其整体研发水平、技术转移转化程度和产业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尚存较大差距。从原料到产品的产业链上看,上游的基础研究者众,力量雄厚,而下游从事工业化生产的技术力量明显偏弱。究其原因,苏志国认为有三点:  

  成果显示度不同。上游重在科学发现,其论文可以发表在顶尖杂志上,而下游强调实际应用,成果要靠专利、优质产品来显示。  

  难度不同。在实验室从事基础研究一般几人或少数人就能完成,而下游的规模化工艺研究则是系统化工作,需要把各类人才组成团队攻关,不但要同技术、装备打交道,更多的是相互协作,优势集成。  

  压力责任不同。上游研究常依靠国家投入,压力相对较小,责任也小;而下游工作常要企业支持,花企业的钱,压力大,责任大,一旦失败,不仅经济损失大,信誉损失也大。  

  为此,他建议国家成立“工程科学基金会”,专门支持工程科技的发展。  

  现在有一个新的“第三次浪潮”的说法,即在医药生物技术和农业生物技术之后,工业生物技术的发展在全球掀起了新浪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把生物技术作为前沿技术中的第一项,而新一代工业生物技术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已开始实施“生物技术强国战略”,其目标是成为生物技术强国,力争成为世界第三大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中心。  

  在此次高峰论坛上,作为主办方之一的中科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推动的近90家企业、高校、研究机构成立了“中国工业生物技术产业化促进会”,目的是加强产、学、研合作,并为相关政府部门提供建议和咨询。  

  中科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局长张知彬希望企业家早点到工业生物技术的研究机构看看“青苹果”,如果都是“红苹果”了,已形成产业,它的成本就高了。“你可以多看看‘青苹果’,虽然订购有点风险,但能抢占先机,成熟后利润也更大。”
作者: 2008-4-2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