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药经济生物技术技术要闻

转基因技术突围迫在眉睫

来源:人民日报
摘要:关注:转基因技术自转基因技术出现的那一天起,围绕它的争论就一直不绝于耳,但科学发展的脚步并没有因争议而停止。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转基因作物研究,先后在转基因抗虫棉、转基因大豆、转基因水稻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中国政府发展转基因技术的决心始终没有动摇。去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

点击显示 收起

  关注:转基因技术



  自转基因技术出现的那一天起,围绕它的争论就一直不绝于耳,但科学发展的脚步并没有因争议而停止。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转基因作物研究,先后在转基因抗虫棉、转基因大豆、转基因水稻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中国政府发展转基因技术的决心始终没有动摇。去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11月出台的《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又明确提出“启动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前不久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又提出推动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在内的11个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



  转基因技术取得了哪些新进展?转基因技术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意义何在?继去年11月27日《科技视野》版推出转基因技术专题之后,本版继续深入探讨这一话题。



  ——编 者



  中国工程院院士范云六:转基因育种我们不能再落后



  本报记者  蒋建科  《  人民日报  》(  2009年6月18日   14  版)



  记者: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已被列入我国科技重大专项。国务院为什么一再强调,要加快发展转基因育种?其紧迫性和意义是什么?



  范云六:转基因育种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方向。在世界范围内,以转基因育种为最主要内容的生物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的成败对以农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所产生的影响更为重要,尤其像中国这样一个以传统农作物为主要出口产品的国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多、耕地少的矛盾特别突出,并将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变得愈发尖锐。如果没有科技的新突破,农业生产就很难再上一个新台阶。农业生物技术对促进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非常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否则将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丧失战斗力。



  转基因育种将成为未来全球经济的竞争焦点。以重要功能基因为核心的转基因技术将成为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转基因技术已被列为影响未来全球经济的第三大技术,13年间,在全球22个国家里,共种植了8亿公顷的转基因作物,几乎相当于美国或中国土地总面积的83%。尤其是最近3年,种植规模达到4亿公顷,相当于前10年的规模,其发展速度之快令人瞠目。2005年,转基因作物的全球市场价值为50多亿美元,在2008年猛增到75亿美元。转基因作物的推广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专家预计,2009年其数值将增加到83亿美元。以美国为例,美国通过转基因技术实现了谷物生产低成本和高品质,在世界谷物贸易中长期占据霸主地位,抢占世界62%玉米市场和60%大豆市场。



  生物经济正在成为新经济增长点。生物技术产业的销售额每5年翻一番,增长率高达25%—30%,是世界经济增长率的10倍左右。



  记者: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转基因技术还存在哪些差距?加快发展转基因育种还存在哪些障碍?



  范云六:首先表现为原始创新能力薄弱。目前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的整体水平在发展中国家处于领先地位,在某些领域已经进入国际先进行列。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差距。据初步统计,至2006年,美国在功能基因、调控基因、基因研究技术、转化载体及作物转基因技术等方面获取的专利数约占世界总量的60%,我国获得的专利数还不及美国的1/10。



  其次表现为科研管理水平亟待提高。以产品为导向的转基因育种不同于基础理论研究,后者具有很强的自由探索性,但前者需要长期的战略性规划。我们经常犯的错误在于容易上马一个课题,也很容易下马一个课题;急于求成,急功近利,但同时又不考虑投入产出比。



  记者:从目前全世界转基因生物产品科学实验结果来看,还没有证据表明转基因农产品的安全性有令人担忧之处。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转基因安全问题?



  范云六:我们要以科学理性的态度对待转基因安全。目前,国家已经投入巨额资金用于转基因育种研究和产业化开发,能不能以科学理性的态度对待转基因农产品的安全性,将决定我国在全球范围内的转基因技术竞争中的地位。



  美国作为世界上转基因作物研发最为成功的国家,在其十几年的转基因作物大面积商品化推广的过程当中从未发现任何有关安全性的问题,但科学家们仍然以前所未有的审慎态度对待转基因安全问题。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对转基因安全性加以重视,针对这一问题,我国已经出台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所有转基因农产品都要严格按照这一条例完成每一个程序。目前关于转基因安全性的争论在很多时候已经脱离了科学的范畴,许多其他问题(例如国际贸易等)使其复杂化了。



  中华民族在工业经济和信息经济时代由于种种原因被世界抛在后面,我们必须在生物经济时代迎头赶上,否则会贻误大好的发展时机。转基因重大专项的实施,为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的生物经济竞争中抢占制高点提供了新的机遇,但同时我们也面临很多挑战。我们要加强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的综合能力,  同时,在全盘考虑我国种业发展框架的基础上,以高度负责的态度,不贻误时机地对那些在技术上国际领先,并能够实现环境友好、能源节约、有利健康、高产优质的转基因作物品种的产业化积极加以推进,做到成熟一个放开一个,使我国在这一领域尽早占领国际竞争的制高点。



  当前我国转基因育种的进展(延伸阅读)



  我国转基因育种涉及基因克隆、遗传转化、转基因性状鉴定、株系的获得、品种的培育以及商品化推广等多个环节。



  ●我国在重要基因克隆和功能鉴定领域取得巨大进展,在不到十年时间内我国科技人员获得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基因上百个,获得了一批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新基因,水稻基因组及重要功能基因克隆研究居世界先进水平,这些重要基因的获得为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作物新品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植物遗传转化是转基因生物产业化链条中极为关键的一个环节。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水稻、玉米、棉花等作物的转化技术平台,其中水稻和棉花的转化技术平台初步达到了规模化。



  ●在转基因作物品种培育方面,我国也取得了可喜成绩。中国是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抗虫棉的国家,目前已培育出转基因棉花新品种55个(国审),至2007年,国产转基因棉花新品种已累计推广1.9亿亩。转基因植酸酶玉米和抗虫水稻的研发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抗虫玉米、抗病毒小麦等也已取得良好进展。



  理性看待转基因(科技杂谈)



  同样是为了防治病虫害,同样是为了满足人类对食物的需求,化学农药和转基因作物却遇到了公众截然相反的态度。化学农药问世后,人们欢呼人类在同病虫害的斗争中取得胜利。转基因作物问世后,争议声却一直不绝于耳,公众始终充满疑虑。



  公众最关心的是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焦点集中在两个方面:转基因食品是否对人和哺乳动物有毒性?是否会引起过敏?事实是,在有关国际机构以及各国政府高度重视和严格监管下,转基因作物在全球大面积商业化种植13年来,从未发生安全性事故。



  转基因食品尽管是个新鲜词,但“基因”一词已有100年历史,它由丹麦遗传学家约翰逊于1909年提出。基因能控制生物的性状,转基因就是把一种生物的基因转入到另外一种生物中,使被转入基因的生物产生人类需要的新性状。



  其实,在人类诞生之前,“转基因”早就存在了。有这样一个比喻:假如把地球的历史压缩为24小时,那么裸子植物诞生于晚上9点45分,一小时后出现了有花植物,而人类则在最后20秒出现。自然界物种之间的天然杂交和自然选择都有基因的重新组合,都在“转基因”。例如,植物的花粉或者种子被风、昆虫、动物等带到很远的地方,就会与别的植物杂交,其实质就是“转基因”。



  人类在文明进程中所做的作物品种选育,实质也是“转基因”,目的是获得产量更高、品质更好的农作物,使其更符合人类的需求。



  有人担心转基因食品的外源基因会跑进人体,进而改变人的基因。科学常识告诉我们,所有生物的所有基因都是由核酸组成的,进入胃肠后都要被消化、降解成小分子,不再是完整的基因,不会以基因的形态进入人体组织。我们每天食用的米饭、馒头、蔬菜、肉类等含有亿万个基因,有谁担心过这些基因对自己有害而不去吃饭?



  转基因在争论中前行。转基因农作物自1996年在全球开始大规模种植以来,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显著的社会与生态效益,其推广速度之快为近代农业科技史上所罕见。目前,美国市场上70%的食品中都含有转基因成分。据估计,全球有半数以上人口食用过转基因食品。



  争论是必要的,但从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看,转基因食品是科技发展规律所决定。正如当年化学农药的诞生一样。也许再过若干年,转基因食品又要被更新的技术所替代,这同样是科技发展规律所决定的。



  诚然,同任何新生事物一样,转基因不可能十全十美,10多年时间虽然没有出什么问题,但也不能说今后百分之百的没风险,这就注定转基因还要在争论中前行。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了解认识还需要一个过程,争论在时刻提醒科学家和政府,把转基因的安全性始终放在重要位置,趋利避害,防范风险,确保转基因技术造福人类。



  2008年11月27日,本报“科技视野”版刊发的转基因技术专题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包括人民网、中国网、网易、搜狐在内的数百家网站进行转载,人民网还就此话题开展了网友讨论和投票活动。



     自然的并非就是安全的 转基因水稻无毒无害



  已在实验室培育成功的转基因水稻是否有一天能端上人们的餐桌?食用转基因水稻是否安全?带着公众的种种疑问,记者与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负责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启发进行了交流。



  问题一:转基因水稻的安全性如何评价?



  如何对转基因生物作安全性评价?国际上有一个广泛接受和采用的“实质等同”原则。这一原则强调,评价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目的,不是要了解该食品的绝对安全性,而是评价它与非转基因的同类食品比较的相对安全性。张启发说:“现在市场上的大米,大量存在农残超标等问题,是吃化肥、农药超标的大米安全,还是吃少施农药、化肥的转基因大米更安全?”



  10年前,我所在的团队已研究出具有抗虫功能的转基因水稻品种。但是,实验室育种成功并不意味着立刻推向市场。我国对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安全管理制度非常严格,一种转基因农作物要拿到“准生证”要经过实验研究、中间试验、环境释放、生产性试验和生物安全证书五个阶段,一般至少需要8年时间。目前,我们培育的转基因水稻品系TT51已通过了转基因生物安全性评价,正在申报安全证书以用于商品化生产。多次动物试验已表明,动物食用这种转基因水稻是无毒无害的。



  此外,我国还建立了农业转基因生物经营许可证制度、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制度等规范其生产经营过程。通过“转基因”标识,消费者可以自主选择食用转基因或非转基因大米。



  问题二:转基因水稻是不是不如自然食品安全?



  “自然”的并非就是安全的。实际上,自然界中大多数植物都产生毒素,用来抵御危害它们的动物和昆虫。比如野生马铃薯中就存在一种对人畜有毒的物质龙葵碱。



  而人工遗传修饰从很早就开始了,正是由于人工的选择和改良,我们才获得了现在广泛种植的无毒的马铃薯。除了马铃薯,可以说作为我们食物的主要农作物,都经过了近万年的人工遗传修饰,修饰的基因数以千计,在人类的食物中很少还有“自然”食品。



  转基因水稻因为具有抗虫等特性,所以不仅避免了大量喷施农药对环境的危害,也避免了食物中的大量农药残留,危害人类健康。



  问题三:转基因水稻虫都不吃,人可以吃吗?



  这涉及到转基因水稻的抗虫机理问题。目前已培育出的转基因抗虫作物,大都带有一个苏云金芽孢杆菌(Bt)的杀虫蛋白基因,这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类细菌。



  某些昆虫在食用带有这种基因的水稻后,Bt毒蛋白会在昆虫消化道的碱性环境中被特定的蛋白酶水解产生毒素,但是在哺乳动物消化道的酸性环境中却不会发生作用。科学家多年的研究已反复证实这种Bt毒蛋白对哺乳动物、鸟、鱼以及非目标昆虫无害。美国多年大面积种植转基因抗虫的玉米、棉花,未出现过一例人畜中毒的报道。
作者: 2009-6-1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