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药经济生物技术技术要闻

生命科学发展须建立跨学科文化

来源:科学时报
摘要:LeroyHood主张利用生物技术推动生物信息技术和计算科学的发展,首先需要建立跨学科的文化,即建立生物学、化学、计算机、工程学、数学、物理学交叉融合的生物信息学。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研究员董绍俊作了题为《自供电和智能逻辑生物传感器》的演讲,介绍了她所带领的课题组关于生物智能逻辑传感器最......

点击显示 收起

近日,第四届生物分析、生物医学工程和纳米技术国际研讨会在长沙召开。  

    

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系统生物学研究所所长Leroy  Hood应邀作首场报告。他在题为《工程科学引入生物学的经验》报告中称,“多项工具改变了生物学”。Leroy  Hood主张利用生物技术推动生物信息技术和计算科学的发展,首先需要建立跨学科的文化,即建立生物学、化学、计算机、工程学、数学、物理学交叉融合的生物信息学。  

    

据本次会议的主席之一、湖南大学教授谭蔚泓介绍,生物分析、生物医学工程和纳米技术国际研讨会是生物医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学术大会,已举办三届。他在题为《疾病的分子基础研究》报告中介绍了他在核酸适配体研究领域取得的系列成果。他所发明的细胞筛选等新技术,应用在肝癌肺癌的早期诊断、白血病分型等恶性肿瘤的诊断等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  

    

研讨会上,多位专家的发言涉及生物传感器。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研究员董绍俊作了题为《自供电和智能逻辑生物传感器》的演讲,介绍了她所带领的课题组关于生物智能逻辑传感器最新的设计思路。  

    

“如果你患有肝病或肺病,过去医院一般只能依靠一种定向手段进行检测,但新的设计可以同时检测多种不同成分,同时检测出患者的肝病和肺病。因为患者血液中含有不同成分,通过改变探针能够做到这一点。”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副研究员王家海解释,这样可以降低检测成本、提高检测效率。  

    

中科院院士、湖南大学教授姚守拙作了题为《基于纳米材料与生物相容性高分子生物传感器》的报告。姚守拙认为,碳材料电化学生物传感器非常重要。二氧化钛纳米管比纳米粒子更有优势,但目前需要解决其吸附可见光的能力,以便使整个太阳光谱都得到利用,提高光电效率。  

    

会议关于DNA应用研究的相关报告也不少。其中有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研究员汪尔康的《有关DNA稳定荧光银纳米簇的研究》、台湾清华大学黄郁棻的《DNA缀合物的拼接作为纳米工具在肿瘤靶向治疗中的应用》报告。  

    

此外,中科院院士俞汝勤、张玉奎、田中群等都应邀作了相关报告。  

    

参加本次研讨会的还有担任湖南大学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生物学院特聘教授的华裔科学家杨士诚(Edward  Yeung),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化学系教授Charles  Cao,美国Emory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教授Shuming  Nie,瑞士Zurich联邦技术研究所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实验室教授Renato  Zenobi。
作者: 2010-6-22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