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药经济生物技术技术要闻

物种入侵的经济学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摘要:上世纪50年代,人们一度认为它在美国已经灭绝了,后来才发现还有零星几对。面对这种态势,法国宣布将这种鹅定为入侵物种,号召农民们在即将开始的狩猎季向加拿大鹅开枪。加拿大鹅虽然长了翅膀,其中能飞越北极圈到欧洲去拓展疆土的只是少数,而且它们还不一定能在生存竞争中战胜当地的本土物种。而那些没有长翅膀的物种,......

点击显示 收起

  加拿大鹅是一种在英国常见的水鸟。我在诺丁汉的时候,每年冬天常常能看到它们成群结队地在校园里的小湖边徘徊觅食。当时我想当然地认为它们一定是从加拿大飞来过冬的,但后来在网上搜了一下,发现我的猜测并不一定正确。加拿大鹅是起源于北美的没错,但由于滥捕和栖息地减少,它在老家的数量已经很少。上世纪50年代,人们一度认为它在美国已经灭绝了,后来才发现还有零星几对。随着保护措施的加强,它们的数量才在北美渐渐恢复。



    不过,加拿大鹅毕竟是一种繁殖力旺盛的鸟类。在一些把它们当作景观水鸟来保护的地方,它们的数量恢复之快,已经让人们开始把它们看作害鸟了。17世纪,加拿大鹅分别被作为观赏鸟和猎物,先后被引进到法国和英国。最近几年,这些水鸟的数量突然迅速增加,在法国从上世纪90年代末的几百只上升到目前的超过5000只。面对这种态势,法国宣布将这种鹅定为入侵物种,号召农民们在即将开始的狩猎季向加拿大鹅开枪。



  加拿大鹅虽然长了翅膀,其中能飞越北极圈到欧洲去拓展疆土的只是少数,而且它们还不一定能在生存竞争中战胜当地的本土物种。而那些没有长翅膀的物种,要以自然的方式拓展自身的领地,就更加困难了。物种要能入侵别的地区,必须搭上某种便车。而足迹已经遍及各大洲的人类,便是一种再好不过的“便车司机”。如果我们把全球化定义为跨越国界的经济活动,那么它是大大加速了物种在不同地区间迁移和扩散的过程。而如果把全球化定义为一个人类向外界迁徙的地理过程,那么我们几乎可以说,全球化的历史,就是物种入侵的历史。



  例如,早在6000年前,当南岛人向太平洋(601099,股吧)上的小岛迁徙并最终占领了现在被称为波利尼西亚的大片水域时,他们船上除了携带猪、狗、鸡和谷物这些生活必需的动植物,还混上了一些人人喊打的乘客——老鼠。这些老鼠掏鸟窝,偷鸟蛋,造成了好几种鸟类的局部灭绝,自然是一种危害很大的入侵物种无疑。但相对少的人们会注意到,人们带到岛上的猪、狗和粮食作物,对岛上原有的物种和生态也有影响和破坏,也应该被称为入侵物种。



  这个案例的有趣之处在于,老鼠这个物种跟随人类迁徙的步伐是那么紧密,以至于今天的科学家们要通过研究老鼠们的基因变化来确定南岛人当时是以怎样的路线从一个小岛航行到另一个小岛,从而占据了整个地区的。而对现代物种入侵路线的大部分研究,则主要关注人自身的迁移和引进物种的行为是如何将入侵物种从一个地点带到另一个地点的。



  在这个过程中,不难发现经济因素起的作用。国际自然保护联合会(IUCN)的入侵物种专家组,编制了一份全球100大入侵物种的清单,其中不少可以看出与经济活动有明显的关联。比如澳洲柔毛金合欢树,原产澳大利亚,现在遍及亚洲、欧洲、南北美洲、非洲以及太平洋和印度洋。它广泛的分布与它对经济的贡献不无关系。这种树是用于鞣制皮革的化学品单宁酸的重要来源,其树皮提取物还可以用来制作黏着剂,木材可以用于建筑、炼制焦炭,碎木料还能用来造纸。但是,这种树的种子生命力强又长寿,在林火发生之后往往能脱颖而出,几代过后就能在森林中占据较大的优势,让其他物种无处栖身,而它对水分的强烈需求在缺水的今天,更是让整个森林生态系统压力很大。



  在这份100大入侵物种的清单上,有不少是欧洲殖民者为了让澳大利亚、印度和非洲看起来更像他们的欧洲故乡而有意引入这些地区的物种,比如兔子和红鹿,这样的物种入侵方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世界经济变化的格局。而清单上比较新的一个成员,是中国人都非常熟悉,不少人还很爱吃的大闸蟹。大闸蟹第一次在美国出现,是1991年在西海岸。可是阳澄湖的大闸蟹怎么会跑到海里去呢?大闸蟹虽然是淡水蟹,但要到海里产卵繁殖。远洋运输货轮出海之前,如果吃水不够,就需要抽取一些海水压仓,这些压仓水一般到目的地就放掉了,不少入侵物种都是这样搭上顺风船的。当时可能有一些准备产卵的大闸蟹来到沿海某港口附近的水域,和压仓水一起被带到了美国西海岸。这也算是中美两国之间日渐繁忙的海运贸易带来的副作用吧。更绝的是,2005年,大闸蟹又在美国东海岸出现了。因为大闸蟹不太可能徒步横穿美国,所以这次出现的大闸蟹可能仍然是从中国以某种方式运来的。除了压仓水的途径,也有人提出,这些大闸蟹可能是为食用而引进的,由于管理不善才逃进了自然水域。不管是什么原因,这次事件也许确实可以说明,中国在大洋彼岸的影响力确实又增加了。



  谈到物种入侵的经济学,人们研究最多的还是入侵物种造成的直接的经济影响。在多数时候,这种影响都是以经济损失的面貌出现的。仅仅美国一国,由于入侵的昆虫给地方政府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到17亿美元,另外还有8亿多美元由于虫蛀造成的不动产贬值损失。而美国所有的入侵物种造成的损失和进行控制的费用估计可达1380亿美元。相比之下,美国2011年的教育预算也不过1298亿美元。而在中国,入侵物种造成的农林业损失也可按百亿元计,约占GDP的1.5%。



  而不容易想到的是,入侵物种有时候也能带来经济和环境利益或者创收的机会。例如,美国东海岸的切萨皮克湾面临严重的污染问题,而作为入侵物种的亚洲牡蛎,据说有远远强于本地物种的净化能力,以至于学者们正在研究引进更多这种牡蛎来净化切萨皮克湾的可能性。大闸蟹和亚洲鲤鱼入侵?不必不好意思,专家提出的建议是把它们捞上来吃掉。另外,像水葫芦这样的入侵物种,随着生物燃油技术的成熟,将有可能成为更为经济和环境影响更小的燃料的来源。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入侵物种也未必不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插图/刘飞



  (作者系诺丁汉大学地理系博士)
作者: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