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药经济生物技术技术要闻

杨代常:好的转基因产品将给人类带来福音

来源:生物谷
摘要:近日,《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上在线发表的了一篇关于“转基因水稻大规模生产重组人血清白蛋白”的论文,受到国内外众多专业杂志及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报道,该研究团队的负责人是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武汉禾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杨代常先生。在当今中国谈“转基因”色变的大环境下,杨教授如何看待转基因。带着......

点击显示 收起

近日,《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上在线发表的了一篇关于“转基因水稻大规模生产重组人血清白蛋白”的论文,受到国内外众多专业杂志及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报道,该研究团队的负责人是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武汉禾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杨代常先生。



此研究为何受到如此广泛的关注,其重要意义到底是什么?作为大学教授同时也是企业董事长的他,如何平衡多重角色?在当今中国谈“转基因”色变的大环境下,杨教授如何看待转基因?



带着这些疑问,生物谷BIOONNEWS有幸采访到杨教授,让他来为我们一一解答。





PNAS这篇文章为何受到广泛关注?



生物谷|BIOONNEWS:欣闻您团队其最新研究成果发表于PNAS上,该文受到了国际媒体的广泛关注,您认为这篇文章最大的亮点是什么?



杨代常:该文章之所以会受到国际媒体的广泛关注,我认为其最大亮点是用充分的科学数据证明了植物源的重组人血清白蛋白与临床使用的血浆源血清白蛋白具有高度的等同性,并且其具备的大规模生产工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为日益紧张的血浆供应提供了确实可信的解决方案,这不仅是科技上的创新,更是经济上的革新。



生物谷|BIOONNEWS:用植物生产的医药蛋白代替使用血浆来源的医药蛋白为解决血浆供应的限制开拓了新天地,当初考虑于此的初衷是什么?



杨代常:目前,全世界范围内血浆都十分紧缺,常见的人血清白蛋白大多数从人的血浆中提取,此生产方式不仅受到血浆供应的限制,而且还具有携带病毒传播的高风险。为了缓解这种局面,我们利用生物技术生产、重组。与通过工业发酵\"制造\"对比,采用植物细胞生产成本更低、安全性也更好,而且太阳能替代了工业发酵,还很环保。



生物谷|BIOONNEWS:以转基因水稻胚乳作为生物反应器,生产重组人血清白蛋白的安全性如何?能否直接应用于医药替代来源的白蛋白?您估计要多久可以应用到临床?



杨代常:从目前研究的结果来看,用我们的转基因水稻胚乳作为生物反应器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免疫原性、急性毒性等相关初步实验,结果表明我们的植物源重组白蛋白与人源血清白蛋白具有一致的安全性。但要用于临床,还需要按照国家药监管理局的要求,完成各种相关的研究,预计进入临床研究需要2年或更长的时间来完成,获得批号可能需要5年或更长的时间。



生物谷|BIOONNEWS: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一直大家关注的焦点,以转基因水稻作为源,一部分人或许依然有相同的担忧,您如何来看待这种担忧呢?



杨代常:我们要科学辩证地对待转基因这种问题,不能闻转基因“色变”,好的转基因的产品一定会给人类带来福音,转基因这项新的科技技术,可以为我们带来极大的利益,但是任何事都是两个方面,比如诺贝尔发现炸药时,但绝没有想到人们可用来作为武器来杀害人类。其实从科学的来看,大家一直没有看到由于血浆蛋白带来的更大风险和隐患,任何科学技术和安全评价都是利弊的平衡,利用水稻生产人血清白蛋白来满足市场,可以降低由血浆蛋白带来可能的传播艾滋和肝炎的风险,同时缓解我国血浆供应;在另一方面,水稻的生物安全性在国内外进行了系统研究,由于自花授粉,安全性较高,美国等发达国家已经批准在大面积种植;我们国家对于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具有一系列完备的评价和监管体系。关于重组人血清白蛋白的本身的安全问题,我们的数据证明由转基因水稻产生的人血清白蛋白是经高度纯化后产生的人体蛋白质,比其他方式生产的蛋白质具有更高的安全性,不会对人体和食品安全产生其它影响,而因其不带任何人源交叉病毒,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如何平衡多重角色?



生物谷|BIOONNEWS:  当初是什么让您选择走上这条产业化的道路?



杨代常:我国的科研成果较多,但科研成果的转化较发达国家相比较低,因而产生我们一船产品货物只能换来一个集装箱或一台设备,究其原因是高科技产品较少,自主创新产品不多尤其是生物产品。我们高校的教授只注重基础研究和发表SCI文章,对科研成果的转化受考核指标引导,非常多的具有非常高的价值的科研成果不能转化生产力;而在美国高校有50%的教授具有自己的公司专门从事科技成果的转化,目前有许多国际上生物医药企业巨头是有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创办的,一旦科研成果先申请专利、然后发表文章,立即转入公司从事产业化研究,尽快转化成产品。这就是美国的高科技产品较多的原因,由于在美国生物技术工作的经历和我的导师朱英国院士的教导,坚持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科学技术与产品开发相结合和瞄准国家需求长期的影响,在产业化上做了一点工作。也是实验室全体成员、导师的教诲和各级领导支持的结果。



生物谷|BIOONNEWS:您除了是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教授以外,同时也是武汉禾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董事长。贯通产学研的您是如何来平衡学者与企业家、研究者和商人的角色的呢?



杨代常:学者与企业家、研究者与商人是非常难平衡的,作为一个学者,你有责任向国家负责,完成国家赋予你的科研任务;作为一个学者,你要对学生负责,指导好学生;研究者要有过硬的科研成果和具有具有产业化的前景的成果和技术,作为一个企业家,要向员工负责,要向股东负责,还要向长期支持你的领导、同事和老师负责。要将一个好的科研成果转化成产生产品,走向产业化,必须由企业家来完成。一个好的成果或技术,并不是一个好的产品,只有一个好的成果和技术与企业结合与资本结合才能产生产品,而一个产品如果没有商人就不能成为商品,不能产生应有的价值,因而他们之间不是矛盾而是相互依存关系,  问题是如何做到协调发展?要做这点,一是再学习,不断向企业家学习,不断地钻研;二是不断转变角色,对待不同对象而异,招聘各种人才,发挥他们的作用;三是学者和研究者是将成果转化当作事业来作,纯粹的商人是以谋利为目的,而学者和研究者是以产品转化来体现学者和研究者的价值,实现社会价值第一位的,获得适当利润是第二位,这就是学者/研究者和商人的差别,作为企业家和研究者二者是统一的,目的都是将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四是要投入,投入包括时间的投入、精力的投入,要做企业家、学者、研究者,必须由极大的热情去做,因此在几年的时间里,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没有白天黑夜,为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实践学者、研究者和企业家的有机结合而努力。



生物谷|BIOONNEWS:可以分享一下您在这条产业化路上的苦与乐吗?您是如何渡过那些困难的呢?



杨代常:成立公司初期,最大困难是资金短缺,因为投资者尤其是我国的投资者急功近利很强,因此,为了适应我国投资者的现状,一是在商业模式上进行了尝试,从长中短期产品计划入手,让投资者具有信心;二是练好基本功,将技术做好,做到一步一个脚印;三是做产学研政的道路,由于我们由较好的商业模式,过硬的技术,较好的产品,赢得了投资者和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展望未来:合作、共赢与发展



生物谷|BIOONNEWS:未来一段时间,您团队研发重心会放在哪里?



杨代常:我们一是将继续重组人血清白蛋白的临床前研究,争取在2年内通过安全性评价。拿出可靠数据,获得专家的认同后,进入临床研究;二是加强技术开发完善和提高我们技术平台,扩宽期用途,三是加强新产品的研发,使之成为集研发、生产、销售一体的高科技企业。



生物谷|BIOONNEWS:作为教授您希望招怎么样的学生?作为老板,你希望怎样的人才与您一同共事呢?



杨代常:作为教授,我希望招收具有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不仅具有较扎实的知识,刻苦、勇于攀登的精神,还要有对科学高度追求和巨大的发展潜能的学生;作为老板,对不同层次的员工具有不同的要求,我希望每个员工对我们事业具有高度的认同感,共同努力,为实现我国的高科技产品和分子医药农业的产业的快速发展而努力,共同分享我们的劳动成果。



生物谷|BIOONNEWS:您现在的身份,似乎已经有着天然校企联合的优势,现在最希望寻求哪方面的合作呢?



杨代常:作为现在的身份,与你所说的天然的校企联合的优势还有很大差别,我们需要资金,我们还需要具有企业管理和运营的专门高级人才来弥补我作为学者、研究者固有的缺陷。我希望有更多具有共同理想、共同奋斗目标的有志之士加入我们的行列。



生物谷|BIOONNEWS:  您对禾元生物未来的寄许是什么?



杨代常:继续专注于分子农业医药的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以及重组蛋白质和多肽的表达与纯化等技术服务,致力于为全世界人民提供绿色、安全、廉价、充足的生物医药产品和高品质的技术服务。



关于杨代常教授





                    杨代常,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1997年12月毕业于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武汉大学和国际水稻研究所联合培养)并获得分子遗传学博士学位。1995-1998年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1995年在职博士,在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完成博士研究论文,从事水稻基因组研究;1997-1998年在IRRI担任项目科学家;1998-1999年在新加坡国立大学Institute  of  Molecular  Agrobiology从事博士后研究,研究水稻抗稻瘟病毒分子机理研究;1999-2005年在美国加州生物技术公司Ventria  Bioscience工作,主要从事植物生物反应器技术研究,在公司先后担任科学家和首席科学家/实验室主任(Lab  Director)。2005年5月回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从事水稻胚乳细胞生物反应器的研究。



长期从事水稻基因组和生物反应器技术研究,在国际SCI杂志上发表论文17篇,与本项目相关文章8篇,其中在PNAS和Journal  of  Proteome  Research等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3篇,与人撰写专著一部,参与由德国WILEY-VCH  Verlag出版社出版的  “Modern  Biopharmaceuticals  -  Design,  Development  and  Optimization”,  部分章节撰写。在美国工作期间先后获得美国专利2项,美国国际专利2项;回国后获得中国专利2项,申请专利5项;获得美国专利1项,日本专利1项,欧盟专利一项,申请国际专利5项;回国承担国家973、863、转基因重大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项目,是国家科技部重大基础研究项目\"973\"的子课题和转基因重大专项子任务的负责人;国家科技部863重大专题\"种子生物反应器研究与开发\"的项目科学家,获得了东湖开发区\"3551\"第四批人才计划,曾在2009年获教育部科技成果二等奖。
作者: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