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药经济生物技术技术要闻

技术“卧底”催化协同创新

来源:中国科学报
摘要:中科院—威高计划旨在服务企业创新需求,实践“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威高集团借助中科院的科技之翼,将曾经的“富人手术”变成“平民手术”。■傅利4月29日,“中国科学院—威高集团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以下简称中科院—威高计划)框架协议迎来第三个生日。据悉,这项计划旨在服务企业创新......

点击显示 收起


中科院—威高计划旨在服务企业创新需求,实践“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

 

威高集团借助中科院的科技之翼,将曾经的“富人手术”变成“平民手术”。

 

■傅利  

4月29日,“中国科学院—威高集团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以下简称中科院—威高计划)框架协议迎来第三个生日。

 

据悉,这项计划旨在服务企业创新需求,实践“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此前,中国科学院院地合作局(以下简称院地合作局)局长孙殿义刚刚结束山东之行考察。山东威高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威高集团)成为院地合作局一行人在威海市调研的唯一一家企业。

 

让威高人感到高兴的是,孙殿义充分肯定了中科院与威高集团的合作成果,并建议未来中科院与威高集团的合作应在组织模式上进一步提升,并探讨设立“中科院支持威高集团发展行动计划”。

 

从“牵手”到“拥抱”

 

尽管中科院—威高计划签订只有3年时间,可借助中科院的科技支撑力量却有十几年的“传统”。将其传承下来的是威海国营医疗器械厂。

 

1988年,时任威海市王家钦村党支部书记的陈学利用2.5万元借款作为税务周转金,创办威海国营医疗器械厂。这就是山东威高集团的前身。

 

创业之初,陈学利意识到,一个乡镇福利小厂要想持续发展,自主创新是根本出路。因此,自1989年起,该公司成立新产品开发领导小组,向当地医疗器械研究机构寻求技术合作。

 

中国科学院与威高集团的合作最早可追溯到1999年。

 

那时,这家老国营企业历经数次更名,已变为威海市医用高分子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以下简称长春应化所)与其合作,研发聚烯烃热塑弹性体的化学与生物改性及其大规模应用项目。

 

从这一次尝试性的“牵手”开始,双方合作的脚步就再未停止。

 

2005年,威高集团(2000年11月,由威海市医用高分子有限公司更名为山东威高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连化物所)合作建立血液净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连化物所应威高所需,在生命医学材料、生物信息、生物检测技术及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提供科学研究、技术及产品开发、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等。

 

2007年,威高集团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以下简称金属所)共建研发中心,并同时建立联合实验室,旨在辅助合作项目研发。

 

实际上,威高集团需要的科技支撑早已不仅限于与中科院某一个院所合作,更需要来自中科院的“系统支持”。

 

“2009年,中科院高技术研究与发展局(以下简称中科院高技术局)副局长刘桂菊赴山东调研,了解到中科院数个研究所和威高集团合作,科技成果转化率相当高。

 

于是,刘桂菊便请参与该工作的科研人员谈谈工作经验。”长春应化所研究员、威高集团总工程师殷敬华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访问时回忆道。

 

67岁的殷敬华清晰地记得自己当初的答复:生物医药方向研究不能只在研究所里做,还得放到企业中检验实验成果以及中试之后能否产品化。另外,一旦产品出来了,这些研究更需要通过企业的销售渠道进入市场,真正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

 

很快,中科院高技术局组织中科院生物医药方面各研究所赴威高集团进行经验交流,并将组织更加广泛合作的想法与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以下简称沈阳分院)进行沟通。

 

于是,2010年4月29日,中科院—威高计划框架协议在青岛签署。中国科学院、山东省科技厅、威海市政府、威高集团四方决定连续10年,每年共同出资3000万元,开展全方位合作。该计划就此成型。

 

中科院—威高计划由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具体负责组织实施。据统计,该计划实施3年来,共征集项目264项,13个项目获得立项,6个项目被列为跟踪项目。

 

沈阳分院院长包信和院士指出,中科院—威高计划是政产研合作的新范例,有望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振兴民族医疗器械和医用材料产业、造福广大人民群众作出更大贡献。

 

合作之花打破全球垄断

 

曾经,一次性医用输注器械是威高集团的传统产品,也是其主导产品之一。

 

但长期以来,国内外市场上制造一次性医用输注器械的主要材料是增塑后的聚氯乙烯(PVC)。

 

然而,PVC材料存在安全隐患,如使处方用药不准、疗效降低及增加患者治疗费用等。同时,PVC输液器制造材料中含有害物质,会随药液进入人体,给患者健康造成潜在危害或增添新的致病隐患。

 

虽然当时国内外医疗界对以上诸多问题都非常重视,并进行广泛研究,但却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时之间,医疗界很难找到合适的替代材料。

 

殷敬华被派驻威高集团任总工程师一职之后,将这一国际性难题作为自己须攻克的课题之一。此后9年时间,他全身心投入到新材料的寻找与研发中,带领研究人员进行了大量实验。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历无数次失败之后,他们最终研究出使用化学和生物改性聚烯烃材料来取代增塑后的PVC材料,诸多难题得以攻克。

 

当年,该科研项目获得9项国家授权专利,相关产品进入市场,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同时,大连化物所与威高合作的血液净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也传来好消息。此研发中心实的基因重组蛋白A免疫吸附柱项目研制成功,达到世界级先进水平,一举打破德国费森尤斯公司的全球垄断。

 

另外,金属所与威高集团合作研发出一种高强度多功能钛合金,该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双方用此材料研制成果弹性接骨板,并通过国家食品药监部门的注册检验。

 

让平民患者做得起高端手术  

威高集团的名片上印有这样一句话:“携同白衣使者,开创健康未来。”威高集团的一位工作人员表示,这诠释了威高集团作为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由于受资金和技术人员不足等因素限制,成立之初,威高集团采取了“以中低端产品迅速占领市场”的战术。在完成原始积累后,威高集团开始战略调整,谋划产业结构调整。

 

曾经,在我国各大医院内无论是心电图机,还是CT、核磁共振等高端医疗器械,难以见到国产产品,洋品牌垄断着80%以上的国内市场。这些价格高昂的医疗器械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百姓“看病贵”难题。

 

面对市场竞争的严峻局面,威高集团一方面要稳住低端市场,另一方面加快步伐向高端市场进军,加大向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产品的转移步伐。因此,威高集团先后开发出200多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其中,80多种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

 

“以前,国内医院使用的心脏支架全部依赖进口,每支价格达到4万多元。再加上昂贵的手术费用,普通患者无力承担。”威高集团有关负责人说。自威高集团的心脏支架系统于2005年上市后,国外同类产品的价格大幅缩水。

 

“目前,国内医院使用的高分子材料、血液净化材料和骨科材料主要还是依赖从欧美进口,成本分别为8万元/吨、15万元/吨和1.5万元/根。”威高集团董事局主席陈学利在中科院—威高集团第二届科研项目指南发布活动上指出,威高集团已经就上述材料进行实验性研究,计划两年实现量产,国产产品成本将降低50%~60%。

 

现在,威高集团借助来自中科院的科技之翼,将曾经的“富人手术”变成“平民手术”。

 

采访手记

 

近期,中国科学院院地合作局局长孙殿义在赴山东调研时谈到,中科院的市场化组织能力差一些,而威高集团作为企业,其市场化、产品化、产业化能力很强;企业出现技术问题,中科院可参与并调动各所资源进行攻关。然而,类似中科院—威高计划的这种合作模式现在并不太多。院地、院企如何跨越“点对点”的项目合作,上升至全方位合作,如何在产业链条各点上吸引中科院不同研究所科研力量的参与,这考验的是合作双方的智慧。

 

2012年,中科院—威高计划开始试行“两头放开”的政策。两头放开政策包括源头放开政策(高校和医院的项目也可以申请中科院威高计划支持)与产业化后端放开政策(不符合威高产业规划及产品需求的项目,优先在威海市选择产业化对象,最终范围逐步扩大至整个山东省)。

 

中科院沈阳分院科技合作处崔淑霞博士透露,该政策试行期间,涌现出更多技术先进、产业化前景广阔的项目。威高集团对此表示,两头放开政策真正实行之后,他们将引领行业发展,支撑、带动当地医疗器械联盟发展,让联盟成员从中科院—威高计划中得到更多益处,实现集群式快速发展。

作者: 2013-5-2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