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药经济生物技术技术要闻

王秀杰:中科院给了我飞翔的翅膀

来源:中国科学报
摘要:今年,我荣幸地获得了第十七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的荣誉,有机会在“实现中国梦青春勇担当”主题团日活动中受到习总书记和其他领导人的接见,并代表我国广大科研人员作了简短的发言。获得这样的荣誉,和中科院与研究所对我的支持以及给我提供的平台是密不可分的。几年下来,耳濡目染身边顶级科学家的科研理念和思维方式......

点击显示 收起

今年,我荣幸地获得了第十七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的荣誉,有机会在“实现中国梦 青春勇担当”主题团日活动中受到习总书记和其他领导人的接见,并代表我国广大科研人员作了简短的发言。获得这样的荣誉,和中科院与研究所对我的支持以及给我提供的平台是密不可分的。

 

科学,从懵懂到热爱

 

其实小时候在回答大人无数次“长大以后想做什么”的问题时,我从来没有把自己的职业和科学家联系在一起。但是命运经常会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改变。尽管我高考时拿到了市里的理科状元,还是没能如愿进入南开大学国际金融系。于是我填写高考志愿书时,从没想过会起作用的“是否服从分配”一栏中的肯定答案,把我带入了生命科学研究这个神奇的世界。

 

也许是我确实比很多同龄人幸运一些吧,大学毕业时碰巧回归后的香港与教育部有一些交流计划,我被保送至香港科技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之后又有幸进入洛克菲勒大学这一世界生命科学研究最好的机构之一攻读博士学位。

 

几年下来,耳濡目染身边顶级科学家的科研理念和思维方式,加上学习过程中基础知识和科研能力的全面培养,使我对生命科学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对自己的科研能力有了一定的自信。

 

尤其是我学习的生物信息学,是伴随着各种组学研究方法的开发与应用而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为从整体研究生命调控规律提供了新的途径,也带来了很多神奇的发现。

 

中科院,为梦想插上翅膀

 

出于对生物信息学这一新兴学科研究人员的迫切需求,2004年我博士毕业后通过了中科院遗传发育所“百人计划”引进人才的答辩,受聘为该所研究员,并于2004年底正式进入遗传发育所工作。

 

2004年底入所工作时,中科院北郊奥运村园区的科研大楼正在建设中。因为新园区的建设利用了我们遗传发育所的大部分土地,我们被集中在了园区西部一个临时科研区里。

 

简陋的工作条件似乎并没有对大家造成影响,依然有包括我在内的十几位研究员在那段时间加入遗传发育所,将实验室安在了临建楼里;依然可以在简陋的园区中看到终日忙碌的身影和深夜工作的灯光;依然有一大批领域内领先的优秀研究成果从这里产生。

 

当时有个在美国工作的华裔科学家来我们所访问时说:“我没有想到遗传发育所在类似上世纪70年代生产队的工作条件下,作出这么多优秀的研究成果。”

 

说这句话的科学家在美国是体会不出的,物质条件固然是大家都会考虑的一个因素,但如果有了强大的精神亲和力,物质条件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尽管面试时就被领导和同事们的热情周到所深深打动,我还是没有想到研究所为科研人员的成长提供了这么好的平台。一个特别有效的机制就是对新pi的传帮带制度。由所长带头,研究所内一个不成文的习惯就是有经验的研究员会对新回来的pi从研究方向的把握、实验室的管理、课题的申请等方面给予无私的建议与帮助。

 

因为你们,倍感温暖

 

加入遗传发育所后,我愈加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温暖。所里安排的临时周转房周到细致,从家具被褥到锅碗瓢盆,所有生活必需品一应俱全,完全是家的感觉。

 

所里对科研方面的支持更是竭尽所能,实验室的装修布置、仪器设备采购、学生与人员招聘、研究课题申请,事无巨细,均可以得到所内各职能部门同事的大力支持与热情帮助。

 

研究员之间的关心与帮助更是让人感动。大家会不遗余力地把新同事介绍给同行,在组织项目时尽量向新同事倾斜,也会坦诚地指出某些研究设想的风险与不足,会为一些科学问题或管理方案争得面红耳赤。

 

犹记得刚入所时同事“把握研究方向,避免随波逐流”的善意提醒,也忘不了即将退休的刘敏老师因为我这个小字辈的一句请教特地来我实验室送营养液的热情。

 

2010年,我因病做了个手术。因为错过了一个比较重要的会议,我生病的消息被传开了。领导、同事、学生和其他研究所与我有合作的老师与同学纷纷到医院看望我。看着堆满病房的鲜花,忽然觉得生活在这样的集体里,即使生病也是幸福的。

 

(选自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所刊)

作者: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