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药经济生物技术技术要闻

长春经开区倾力发展以聚乳酸为主的生物制造产业(一)

来源:吉林日报
摘要:2014年2月13日,省政府发布了“禁塑令”(第244号令),自2015年1月1日起,在全省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和提供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购物袋、塑料餐具,推广使用聚乳酸生物基产品。长春市朝阳区清河街道铁路社区主任陈雨虹讲,他们在去年12月份就组织网格长、楼栋长入户宣传“禁塑令”,很多居民都表示要响应上级政府的号召,不......

点击显示 收起

2014年2月13日,省政府发布了“禁塑令”(第244号令),自2015年1月1日起,在全省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和提供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购物袋、塑料餐具,推广使用聚乳酸生物基产品。

现在,“禁塑令”已经实施一个多月了。基层单位有何动作?商家有何反应?生产企业情况如何?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采访。

长春市朝阳区清河街道铁路社区主任陈雨虹讲,他们在去年12月份就组织网格长、楼栋长入户宣传“禁塑令”,很多居民都表示要响应上级政府的号召,不再使用“旧塑料袋”。

建设银行吉林分行、华润万家超市、沃尔玛超市、远方超市、中东七彩城、华正冷鲜肉、阿满食品、老昌食品、圣手食品等金融、商贸企业都开始使用生物可降解塑料袋。

坐落在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基材料产业创新基地的5家生产聚乳酸可降解材料制品企业呈现了一派繁忙的场景:一卷卷以绿色为主色调的可降解塑料袋源源不断的“走”下生产线,工人们正忙着打包,装箱,发货。山东必可成生物材料有限公司负责人林存革说,“禁塑令”实施以后,他们就忙起来了,有一天竟来了32位客户,投产一个月就用了150多吨原料,必可成公司在吉林省发展聚乳酸生产很有信心。

最近,记者从全省禁塑产需衔接会议上了解到,我省禁塑工作起步比较顺利,形成了好的势头,生产企业、商业用户都在积极行动,消费者总体接受,社会舆情总体平稳。省委宣传部、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信厅、省商务厅、省工商局、省质监局等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继续抓好落实,平稳有序地推进全省禁塑工作。

一石激起千层浪。“禁塑令”对提高全省人民绿色消费认识。对从源头防控“白色污染”,对推动我省经济转型升级,促进生物质产业发展都有着现实的和深远的意义。

“禁塑令”是动员令,动员全省人民树立绿色消费理念,向“白色污染”宣战伴随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生活正向便利化、卫生化发展。为了顺应这种需求,一次性泡沫塑料饭盒、塑料袋、水杯等开始频繁地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些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的包装材料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但另一方面,这些包装材料在使用后往往被人随手丢弃,造成“白色污染”;形成环境危害,成为极大的环境问题。我国是世界上10大塑料制品生产和消费国之一,所以“白色污染”日益严重。“白色污染”的主要危害在于“视觉污染”和“潜在危害”。

在城市、旅游区、水体和道路旁散落的废旧塑料包装物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不良刺激,影响城市、风景点的整体美感,破坏市容、景观,由此造成“视觉污染”。

废旧塑料包装物进入环境后,由于其很难降解,造成长期的、深层次的生态环境问题。首先,废旧塑料包装物混在土壤中,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将导致农作物减产;其次,抛弃在陆地或水体中的废旧塑料包装物,被动物当作食物吞入,导致动物死亡(在动物园、牧区和海洋中,此类情况已屡见不鲜);再次,混入生活垃圾中的废旧塑料包装很难处理:填埋处理将会长期占用土地,混有塑料的生活垃圾不适用于堆肥处理,分拣出来的废塑料也因无法保证质量而很难回收利用,潜在危害更为严重。

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节约资源,防治塑料购物袋、塑料餐具造成的污染,2014年2月7日,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吉林省禁止生产销售和提供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购物袋、塑料餐具规定》。2月23日,省长签署了第244号政府令予以公布,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禁塑令”强调,对违反本规定的给予相应的处罚:

生产不可降解塑料购物袋、塑料餐具的,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责令改正,有违法所得的,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销售不可降解塑料购物袋、塑料餐具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对个人给予警告,并处200元以下罚款。对企业有违法所得的,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在商品销售、商业服务活动中提供不可降解塑料购物袋、塑料餐具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对个人给予警告,处100元以下罚款;对企业处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国家工作人员在禁止生产、销售和提供不可降解塑料购物袋、塑料餐具管理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吉林省发布“禁塑令”开创全国之先河,治理“白色污染”,倡导绿色消费,我省实施“禁塑令”,在全国起到了好的示范作用。

省直相关部门围绕贯彻落实“禁塑令”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我省制定了聚乳酸制品技术标准、实施意见、市场监管细则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保障禁塑工作的顺利实施。

2014年7月21日,省政府下发了由省发展改革委、省质监局、省工商局、省环保厅、省经合局、省商务厅、省工业信息化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委宣传部制定的《关于落实吉林省禁止生产销售和提供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购物袋、塑料餐具规定的意见》,指导全省“禁塑”工作。

8月13日,省发展改革委组织省工信厅、省工商局、省质监局、省商务厅、省环保厅和省住建厅等省直相关厅局召开了“禁塑”工作协调会,进一步协调部署“禁塑”工作。

10月28日,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信厅、省环保厅、省商务厅、省工商局、省质监局等部门在长春联合召开全省“禁塑”动员大会暨产需衔接电视电话会议,推动产需衔接,进行政策预热,为“禁塑令”的实施打好基础。省直各部门分管领导及业务处室负责人、长春市政府领导及市直相关部门负责人、生产企业和商业用户代表共13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议解读了“禁塑令”,就组织生产、环保要求、社会动员、市场监督、贯彻标准等相关“禁塑”工作做了专题部署,生产企业和商业用户表态发言并进行了产需对接。

11月27日,省发展改革委联合省委宣传部组织召开了“禁塑”宣传工作策划会,对开展“禁塑”工作的意义、目的、政策、产品供应、聚乳酸制品项目建设等相关事宜做了全面介绍,省、市新闻媒体进行了采访报道,为“禁塑令”全面实施形成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禁塑令”是动员令,动员全省人民树立绿色消费理念,向“白色污染”宣战,形成人人有责任有义务使用绿色环保产品的市场氛围,进一步开拓省内生物基产品消费市场,为我省以聚乳酸为核心的生物质产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禁塑令”是进军令,宣告吉林省经济向生态文明建设进军,稳增长,调结构,实现绿色发展聚乳酸是从玉米、玉米秸秆等植物中提取淀粉,经微生物发酵乳酸后再聚合而成的一种高分子生物基材料。聚乳酸制品用后如需废弃,不用担心它会污染环境,因为它会在堆肥环境下完全降解成为二氧化碳和水,重新回到大自然的怀抱。开发和利用聚乳酸就是发展生物质经济。

近年来,随着石油能源的日益枯竭,工业有毒害气体大量排放以及不可降解材料的过量使用,对地球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世界上的许多国家纷纷调整机制、加大政府预算、鼓励社会投入,加速本国生物降解产业的发展,力争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抢占产业制高点。生物降解材料市场需求越来越大,有很强的渗透性、带动性和高成长性,具备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双重特征,是创造绿色gdp的“领航产业”。

生物质经济是以生物质产业为核心,横跨现代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大产业,满足生产、生活对清洁能源和生物基产品日益增长的需要,实现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态。生物质产业是指利用农林废弃物、城市和工业有机废弃物、能源植物等可再生或循环的有机质为原料,以高密度转化为基础,以生态技术创新为支撑,以工业化生产为主要方式,制造生物能源和生物基产品的现代绿色产业。发展生物质经济,完全符合新常态要求,有利于推动我省经济整体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推进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发展;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推进绿色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我省地处松辽平原,是全国闻名的农业大省和林业大省,生物质资源相当丰富,年可收集秸秆、稻壳、林业剩余物等资源9400多万吨,其中,玉米秸秆3000多万吨,70%集中在长春、四平、松原地区,资源密度10.87吨/公顷,位居全国第一。

我省在生物质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已走在国内前列,在国际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全省年深加工转化玉米量1200多万吨,80万吨氨基酸和20万吨化工醇的生产规模及技术位于世界领先水平,60万吨燃料乙醇的生产规模位于亚洲第一。在纤维素生物化工非粮替代方面也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长春大成玉米秸秆制糖生产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万吨级试验线已经投产,5万吨秸秆糖项目已开工建设;中粮生化万吨级聚乳酸示范线项目开工建设,糖化车间已投料试车,这些技术的突破和项目的实施为我省发展生物质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吉林省发展生物质经济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省生物质经济形态基本确立,生物质经济总产值达到5000亿元规模(包括玉米深加工产业),“五大支撑体系”全面建立,生物质产业成为我省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的主导产业;全省各类生物质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综合利用率达80%以上),转化秸秆2600万吨,生物质资源替代石油1200万吨、煤炭1000万吨、玉米1300万吨,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减少7000万吨和23万吨。把吉林省建设成为生态资本聚集、生态技术创新活跃、绿色环保制度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和国际化生物质经济发展中心。

“禁塑令”是进军令,宣告吉林省经济向生态文明建设方向进军,全面构建具有吉林特色的产业体系,稳增长,调结构,适应新常态,实现低碳发展,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禁塑令”是招商令,向世界宣传吉林省发展生物质产业的环境和决心,国内外知名企业在长春经开区形成产业集群

由于我省在资源方面、技术方面、产业基础方面和市场方面都具备了发展生物质经济的有利条件,国家发改委对我省《生物质资源高端化利用产业发展规划》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意在全国先行试点示范。国务院《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鼓励吉林开展非粮生物质资源高端利用”。长春市被列为全国首批4个国家生物基材料制品应用示范区之一,是国家鼓励的生物基材料发展区域。

省政府支持和鼓励发展生物质经济,设立了生物质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以投资补助、事后奖补、股权投资等方式支持生物质产业集群和上下游产业链配套发展。吉林省的“禁塑令”形同招商令,在全国率先开辟绿色消费市场引人注目,对国内外知名的聚乳酸企业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

据估算,吉林省购物袋年消费量3万吨左右,一次性塑料餐具年消费量1500吨左右,如果全部替换成生物可降解材料制品,按现有价格,就是一个10亿元以上的市场。更何况,吉林省,仅仅是中国这个巨量市场的先行者。吉林省率先释放出来的生物可降解材料市场信息,对于国际、国内聚乳酸生物制造产业制品企业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吉林省、长春市抓住机遇,把发展聚乳酸生物制造产业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突破口,扎扎实实抓好各项落实工作。

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基材料产业创新基地,是吉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国家级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同打造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园区,是吉林省生物质经济和长春经开区百万吨聚乳酸及百万吨下游制品,百万吨生物化工醇产业化的核心区和起步区。基地位于长春长东北生物化工产业园区内,占地面积19.9万平方米。包括研发中心1栋,标准厂房11栋及相关配套设施。先期入驻的10家企业有5家实现了当年投资立项,当年投产运营。

在省、市领导支持下,省、市有关部门与经开区组成的专业招商小分队奔赴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台湾等地对先期建立联系的聚乳酸生物基材料企业开展点对点招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国内一些知名的聚乳酸企业陆续在长春经开区落位,形成了聚乳酸生物制造产业集群。

日前,在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基材料产业创新基地的生产线旁,长春盛达生物材料有限公司(江苏华盛全资子公司)总经理张光军告诉记者:“这8条生产线,3000吨(生物可降解塑料购物袋)的产能,是江苏华盛试水国内市场的第一步。”

记者了解到,江苏华盛是专业从事塑料薄膜制品生产及技术研究的高科技企业。公司目前拥有百余条塑料薄膜制品生产线,主要产品有各类购物袋、多种薄膜,是国内同行业最大的企业之一。该公司从2007年开始与中科院合作,研发了一种最具成本竞争力的生物降解(薄膜级)的材料及制品,性能接近pe水平,并于2011年4月通过了美国生物分解塑料研究会(bpi)标准认证,180天生物降解率为99.7%。

无独有偶,全球最大的生物全降解无纺布生产企业——山东必可成环保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薄膜类、无纺布类、发泡类及注塑类,品种近100种生物全降解原料及制品,目前全部出口到澳大利亚、英国、意大利、美国等国家。

山东必可成也将开拓国内市场的第一步,放在了吉林。在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基材料产业创新基地投资超过1亿元,建成的年产1万吨生物全降解制品生产线已经投产。

国内主要的聚乳酸生产企业——浙江海正集团,在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基材料产业创新基地投资建设年产1500吨生物全降解塑料制品的同时,还在谋划一个年产5万吨聚乳酸的项目。

山西金晖(国内pbat主要生产企业)、长春益田(拥有聚乳酸核心技术的企业)已经建成投产;吉林亿阳升(聚乳酸高端制品生产企业)、长春恒鑫、长春华芝路等5个项目即将投产;中粮集团10万吨聚乳酸的3万吨起步项目以及与其它企业合作的3万吨下游制品项目已经落位。

这些项目涉及了从聚乳酸原料、改性料到下游制品生产的主要国内知名企业,具备了比较完整的产业发展链条。

目前,可降解的一次性购物袋和餐盒等相关产品已经陆续投放市场。

同时,世界著名的生物化工企业美国natureworks(全球最大聚乳酸生产企业)、德国巴斯夫(pbat生产企业)、意大利康泰斯(纤维素乙醇生产企业)、美国杜邦(酶制剂生产企业)、丹麦诺维信(酶制剂生产企业)、国内的上海同杰良(聚乳酸纤维及汽车内饰等高端材料生产企业)、凯赛(高端生物基材料生产企业)、浙江鑫富(pbat生产企业)、新疆蓝山屯河(pbat生产企业)等也在与吉林省、长春市开展深入洽谈,合作意愿都比较强烈。

我省以聚乳酸为核心的生物质产业初战告捷,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果。

作者: 2015-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