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显示 收起
来自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西部能源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主任王强(Qiang Wang),在3月3日的《自然》(Nature)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China’s scientists must engage the public on GM”的文章,呼吁中国的科学家们积极地采取行动来说服对转基因持怀疑态度的公众。
中国打算以认真严肃的态度来对待转基因(GM)的应用。在经历多年的半信半疑、经费削减以及公众争论后,中国的中央政府发布了明确的法令:指出中国需要转基因,并且中国将会努力成为世界上这一技术开发与应用的领导者。
今年政府的第一份政策文件便已表明了这一计划和意图。2月1日发布的国家中央一号文件承诺政府将对转基因技术,尤其是转基因作物研究提供更多的支持。在此之前中国也曾对转基因技术表达过类似的热情,但在面对公众的抗议时却退却了。这份政府文件表明,中国政府不希望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文件强调了需要开展全面的研究来确保这一技术使用安全,也着重指出了中国的科学家们必须做更多的工作来说服对其利益持怀疑态度的公众。
让中国的研究人员承担起与公众沟通的这一新责任是向前迈进极其重要及积极的一步。它可以帮助对抗在中国对于转基因食品不能安全食用这一广泛、非理性的恐惧认知。2010年由中国日报网(China Daily)对近5万名网络用户展开的一次网上调查发现,84%的人因安全原因不会选择转基因食品。
非理性的舆论有时是如此的强大,以致一些科学家遭到威胁,不敢大胆地发声。他们害怕常常指向支持转基因技术商业化研究人员的那些“暴力语言带来的软暴力”。
中国承担不起放弃转基因要付出的代价。政策制定者将这一技术纳入到国家的新农业模式中无疑是正确之举。为了实现自给自足,中国不得不以世界6%的淡水及7%的耕地为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种植粮食。近几十年来,中国一直在装腔作势做豪言壮语,称生产了越来越多的粮食——在1978-2013年间粮食生产几乎翻了一番。然而付出的代价是什么?驱动粮食增长的是化肥的使用量增加了六倍,其造成了土地和水的污染。尽管中国被称作为是世界的工厂,国家报告指出最大的污染源并非是工业而是农业。
转基因技术有潜力在减少污染的情况下生产更多的粮食。没有它,中国看起来有可能将越来越依赖于粮食进口来养活人民。去年,中国粮食进口达到创纪录的9000万吨;粮食进口比2013年增长了三分之一。
尽管中国的决策者认识到了转基因技术的吸引力,还必须解决好敌对的公众舆论。2014年涉及这一问题的官方公告甚至没有使用这一术语,而选择了“分子育种”这一婉转的说辞。受到公众舆论的影响,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的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一直在下降。现在巴西和印度的转基因作物种植已超过了中国。有关经费也一直被削减:重大转基因种子培育项目的经费也从2010年的20亿元降低至2013年的4亿元。
尽管中国进口了大量的转基因产品,其中包括玉米和大豆,它却只商业性地种植棉花及木瓜。虽然2009年政府已宣布两种转基因水稻品种能够安全生长,在中国却禁止栽培转基因主要粮食作物,包括水稻。新的中央文件没有提出推动转基因种植的具体政策或承诺。这有可能会由政府的一些专门机构在以后发布出来。
中国需要转变对转基因的态度。尽管政府对转基因技术持有热情,也认识到了对于国家农业和粮食生产的重要性,但到目前为止都还未参与对于转基因安全性的公开辩论。不过现在看来情况似乎将发生改变。
在中国大多数科学家都直接或间接为政府工作。传统上,研究人员并未被赋予或是鼓励承担更广泛的社会责任或义务。有可能看到最新的举措就是,中国的科学家与公众谈论转基因来努力逆转公众的怀疑和敌对。
在中国,微信和微博一类社交媒体网站的流行为研究人员提供了一条新的途经,就转基因的真正风险和利益进行真实和互相尊重的对话。如果中国要实现其目的来推动转基因工作,有更多的科学家发声是一个好的开始。
(生物通:何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