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药经济生物技术技术要闻

向破解糖尿病魔咒的高峰攀登

来源:焦作日报
摘要:核心提示他小时候是个山里娃,如今是天津医科大学代谢病医院最年轻的临床教授、糖尿病专家、研究生导师,并入选2015年天津市“131”第一层次创新性人才库。他从本科一口气读到博士后,融合中西医,兼修内外科,把中华传统医学的精髓与现代医学发展前沿成果相结合,以渊博的知识背景与深厚的专业眼光研究疾病,独辟蹊径,......

点击显示 收起

核心提示

他小时候是个山里娃,如今是天津医科大学代谢病医院最年轻的临床教授、糖尿病专家、研究生导师,并入选2015年天津市“131”第一层次创新性人才库。他主持的生物人工胰腺研究项目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生物工程皮肤等科研成果进入临床应用阶段。

他从本科一口气读到博士后,融合中西医,兼修内外科,把中华传统医学的精髓与现代医学发展前沿成果相结合,以渊博的知识背景与深厚的专业眼光研究疾病,独辟蹊径,奋力破解糖尿病带给人类的魔咒。

他,就是从我市博爱县寨豁乡探花庄村走出的博士后、人称“医学奇才”的毋中明。近日,本报记者专赴天津,探寻他的成才与科研之路。

孜孜不倦求学路

清癯、干练,戴眼镜……毋中明出现在采访地点时,已过22时。

“不好意思,现在才到。”毋中明解释,有一个项目的结题报告必须在明天上午交,所以我必须带学生加班整理。与他一起来的学生说,毋教授同时承担着科研、教学和临床工作,平时下班都很晚。

“每周在医院坐诊3天,给本科生上6节课,别的时间都用在了科研、指导研究生以及科室管理方面。”毋中明说,他还担任《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编委会执行编委,兼任《biomaterials》《journalofpharmaceuticalsciences》《中华医学杂志》《中国糖尿病杂志》《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中医杂志》等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的编审工作。

毋中明的普通话依然带着家乡口音,与记者交谈起来更富亲切感。

毋中明1976年出生在博爱县寨豁乡探花庄村。“村子小,又在深山,早年村办小学的条件并不好,我上学时还是复式班,一间教室里有两三个年级,教室也是破瓦房,一下雨就漏水。”毋中明说,“虽说教学条件不好,可我的两个哥哥都是从那里走出去上的大学。我受他们影响,从小喜爱读书,初中在乡里念的,高中就读于博爱县第十中学。”

“我在高考填报的志愿中没有医学院校,可阴差阳错地被调剂到河南中医学院。”毋中明说,“因为起初没打算学医,所以上大学的头两年里思想并不稳定。直到进入临床见习阶段,我看到很多病人被疾病折磨得痛苦不堪,而医学能帮他们摆脱病魔,这也让我下决心要好好学医。”

“学习的自觉性增强后,我便深切感到了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被激发出来。”毋中明说,2000年本科毕业后,他考入山东中医药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专业是中西医结合治疗

周围血管病。硕士毕业后,他放弃留在该校附属医院工作的机会,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2006年7月,毋中明获得中西医结合外科专业博士学位后,步入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主攻糖尿病及其各种慢性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跨专业研究新课题,同行强手如林,毋中明在流动站面临巨大挑战。“研究工作失败过,痛苦过,甚至想过放弃,但我最终咬牙坚持了下来。2008年6月,我以优异成绩通过博士后出站报告答辩,并获得天津市优秀博士后荣誉称号。”说起漫漫求学路上的艰辛,毋中明感慨良多。

“从上本科算起,我一口气读到博士后,历时13年。加上从小学到高中的学习阶段,我的求学生涯长达26年。”毋中明说,32岁那年,他正式走上工作岗位,就职于天津医科大学代谢病医院。

向糖尿病应用基础研究发力

采访毋中明,记者更关注他的专业作为。

“人体内分泌系统机能非常复杂。在中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患内分泌系统疾病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糖尿病,增速惊人。在世界临床医学中最具影响力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5年前曾发表的一项中国14省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表明,中国现有糖尿病人群位居全球首位,并预警糖尿病可能成为今后10年威胁全人类的健康杀手。”毋中明从糖尿病流行病学谈起。

“糖尿病的危害不仅在于疾病本身,更在于其各种急慢性并发症。美国糖尿病协会统计数据显示,10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几率高达98%。因此,积极开展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的应用基础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与战略意义。”毋中明说。

在博士后流动站时,毋中明就开始关注糖尿病应用基础研究领域的前沿动态,并广泛进行学科交叉,将组织工程与生物材料等相关知识运用于糖尿病基础研究,开展了生物人工胰腺、生物工程皮肤等重大课题的开拓性研究。

生物人工胰腺,是基于生物材料在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领域应用的国际前端研究项目。毋中明说,这项研究以葡萄糖敏感性高分子材料为切入点研制生物人工胰腺,以期达到模拟胰岛素生理性分泌模式与释放行为,进而取代人工注射胰岛素及口服药物。

“随着材料科学的逐步成熟以及组织工程技术研究的深入开展,糖尿病的治疗必将像皮下注射给药一样简单。”毋中明进一步解释,“更重要的是,生物人工胰腺能够及时响应患者体内血糖浓度的变化,并及时调整胰岛素的释放行为,避免血糖波动,使糖尿病患者不必再为控制饮食而烦恼,同时也减少了心脑血管、眼、肾及神经系统等并发症的困扰。”

“糖尿病足你知道吗?就是糖尿病引发的难愈性溃疡,有的患者不得不接受截肢手术。我的另一个研究课题就是生物工程皮肤。”毋中明说,“这项研究是结合糖尿病溃疡局部微环境病理特征,构建功能化的三维复合物,实现调控溃疡局部微环境,控制性释放生长因子,从而使创伤修复、功能重建。这项研究始于2006年,2012年开始临床应用。”

目前,毋中明任卫生部激素与发育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天津市内分泌研究所糖尿病研究室副主任(主持工作)。不久前,他入选了天津市“131”第一层次创新性人才库。

重建和谐医患关系

采访中,毋中明说自己更想谈的是医患关系问题。他坦言,希望患者增强“医从性”,即给予医生充分信任,严格遵从医嘱,配合治疗。

“糖尿病治疗完全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但患者必须充分信任医生,配合治疗。”毋中明说,“其实,每一个具有职业操守的医生,对患者都是抱着百分之百负责的态度去治疗的。医生会精心选择治疗方案,这种方案是专对某位病人的‘私人定制’。”

毋中明举例说,有一位家往天津的患者,患ⅱ型糖尿病4年,空腹血糖16点多,餐后血糖20点多,每天要注射4次胰岛素,但血糖仍控制不好,已经继发眼底病变,出现视物模糊。他找到毋中明时,已在多家医院就诊过,但效果都不理想。

“我对他进行了详细问诊,了解到他在前期治疗时并未严格遵照医嘱,其根本原因是对医生的治疗方案半信半疑,对疾病康复不抱信心。我从心理疏导开始,帮他树立治愈疾病的信心,同时优化治疗方案,并结合他的身体条件指导其调整生活方式。”毋中明说,“我对他说,只要完全相信我,治疗效果一定会好!值得高兴的是,他听了我的话,坚持了下来。结果,半年后他逐步停药,后来所有的药物全部停掉,各项指标也完全正常,目前已经停药3年多,再未复发。”

“这样的例子并不少。治疗效果好的病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医生绝对信任,具有良好的‘医从性’。其实,医生和病人好比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应携起手来共同对抗疾病。可是,近年来医患矛盾突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信任危机。希望你们媒体人多呼吁,帮助大家重建彼此信任的医患关系,使病人最终受益。”毋中明说。

采访一直进行到凌晨。考虑到毋教授第二天还有高强度工作,记者不得不终止采访。“我的事可以少写点儿,多向读者介绍有关糖尿病预防与治疗方面的知识更重要!”毋中明临别时说。

作者: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