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车与吃饭,谁更重要?想来谁都不难作出判断。何况,生物乙醇并非可替代能源的惟一选择。能源与我们“争”粮食,是到了需要特别警惕的时候了。
国家发改委日前发出通知,为生物燃料乙醇项目紧急“降温”:我国生物燃料乙醇项目的原料应坚持以非粮为主,重点支持木薯、甜高粱以及纤维资源等非粮原料产业发展。
媒体认为,此举意味着各地一哄而上的玉米加工乙醇项目将受阻,而笔者却以为,凡以粮食和农田油料作物为原料的生物乙醇,都到了应该“降温”的时候了。
国家发改委的紧急通知,应该是冲着粮食增产却价格上涨而来的。粮食增产还涨价,原因之一就是能源短缺刺激生物能源热潮,玉米被作为燃料乙醇的最大来源,需求量持续大幅度增加,加剧了供需缺口。
但粮食问题,在中国并不只是眼下的问题,而是一个必须长远重视的大问题。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社会稳定的前提,是老百姓有饭吃。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必须从国家安全的角度,重视粮食问题。
但是,让人忧心的是,能源正在与我们“抢”粮食。据预计,2006-2007年度,全球玉米产量为6.89亿吨,消费量却达到7.23亿吨,期末库存也远低于安全水平。供需缺口形成的原因之一,就是生物乙醇耗用了大量粮食。
有资料显示,过去5年内,美国生物乙醇产量猛增235%,去年美国乙醇行业消耗了5500万吨玉米,比加拿大的总产量还要多。但美国并未满足现状,为鼓励发展生物能源,已出台减税和补贴措施,预测生物乙醇和生物柴油产量将由2004年的1060万吨增至两年后的1400万吨。欧洲也已声称,5年内需要建100个生物柴油、乙醇厂。这意味着,能源与人争粮食的局面在世界范围将继续下去。
中国不是粮食和油料作物充裕的国家。常有人说,中国用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0%以上的人口,这是一个伟大的成就。耕地是粮食生产的第一资源,养活中国人只能靠中国的地。但是,要看到,我国耕地本来就贫乏,人均耕地不及世界平均的1/2.而另一方面,耕地却因城市化、工业占地而在加速减少。与之同时,人口却在以每年1300万-1400万人的速度在增长。强大的人口压力激化了人地关系的紧张态势。中国每年必须花外汇
进口约2000万吨左右的粮食。粮食和油料本来就紧张,还要以之为原料去提取能源,显然不现实。
而从能源转换代价的角度看,生物能源与其他替代能源相比也不具有优势。专家告诉我们,生产生物能源要耗用粮食、油料作物,粮食和油料作物生产过程要耗费能源,比如施肥、收割、运输、谷物加工等等,同时生产生物柴油的过程要经过一系列加工程序,还需要很多能源投入。
有研究人员称,如果将所有的投入与产出相比较,可得出一个结论,生产生物能源所需能源多于可从生物能源中利用的能源,其净能实际为负数。显然,从能源消耗角度看,使用粮食和菜籽生产生物柴油不具总体优势,因此并不可取。
坐车与吃饭,谁更重要?
想来谁都不难作出判断。何况,生物乙醇并非可替代能源的惟一选择,粮食也非生物乙醇原料的惟一选择。能源与我们“争”粮食,是到了需要特别警惕的时候了。
作者:
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