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生物质能是一座待开发的宝藏。最近农业部提出,到2010年,我国生物质能发电将达到550万千瓦,生物液体燃料达到200万吨,沼气年利用量达到190亿立方米,生物固体成型燃料达到100万吨,生物质能年利用量占到一次能源消费量的1%,到2020年,这一数字将提高到4%。
目前,我国农村生物质能开发利用处于什么状态呢?10月13日在京举行的亚洲开发银行/农业部中国农村生物质能发展战略项目启动会上,农业部科技司负责人白金明介绍,我国农村生物质能开发利用已经进入了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截至2005年底,农村中使用沼气的农户达到1807万多户,建成养殖场沼气工程3556处,建设秸秆集中供气站539处,引进、育成了多个优良能源作物品种,开展了一定规模的区域栽培试验和中试转化试点。他同时指出,从总体上看,中国生物质能开发利用仍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存在资源不清楚、技术不成熟、政策和市场不完善等问题。
也就是说,目前中国农村生物质能发展依然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对此,长期从事农村能源工作的农业部科教司王久臣处长认为,主要是信息、认知、市场、融资、政策等几个方面的问题。他具体分析说:
从信息方面看,目前缺乏对生物质能资源可利用性的详细研究,如可利用的生物质能资源种类、分布、可获得量和经济资源量等。另外,缺乏对生物质能利用技术适应性的详细分析,比如对生物质能各种利用方式的技术、经济、环境等的详细评价,对不同地域、不同用户、不同资源条件、不同社会经济条件下的技术适应性,尤其是发展生物质能的障碍等了解不清楚。
从认知方面看,公众对开发利用生物质能的意义还关注不够,认为开发利用生物质能仅仅是农民的事情,没有形成全社会积极参与和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局面。某些地方政府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某些部门仅推广对己有利的少数几种技术;某些利益集团采取了实用主义的态度等。
从市场方面看,对农作物秸秆还缺乏农户组织、收集以及社会化服务体系,阻碍了生物质能在中国农村的推广应用。另外,生物质能的高成本、高价格是制约其技术商业化和推广应用的最大障碍。与同类技术相比,生物质能生产成本比化石燃料高得多。在中国西部贫困地区的农民即使国家给予补贴也无法承受建设沼气池的费用,造成能源短缺和生态恶化的恶性循环居面。在目前定价机制下,生物质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无法体现出来。
从融资方面看,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投资与融资机制,严重制约了生物质能技术的推广应用。比如,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项目等,初始投资高,如果没有稳定的投融资渠道给以支持,并通过优惠的投融资政策来降低成本,仅依靠业主的力量很难建成,即使建成,也难以为继。所以建立相应的投融资机制是生物质能技术产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还有政策方面,今年1月起,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的《可再生能源法》开始生效,《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
管理试行办法》也已出台,但还缺乏实施细则,尤其没有针对农村、农民的优惠扶持政策,影响了农民利用生物质能的积极性。生物质能产业是具有环境效益的弱势产业。从国外的经验看,政府支持是生物质能产业发育初期的原始动力。
大力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既是我国开拓新的能源途径,缓解能源供需矛盾的战略措施,也是解决“三农”问题,保证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当前中国生物质能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在今后5~15年实现突破性发展,形成规模效益,解决这些问题,是摆在政府面前的重大课题。
“为了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农业部和亚洲开发银行联合实施《中国农村生物质能发展战略项目》。项目将通过回顾农村生物质能发展的国际经验和对我国现有农村生物质资源、技术及利用情况评估,进而提出中国农村能源发展战略规划、发展路线图和制定与国际社会的合作框架。”该项目技术专家组负责人、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王革华对记者如是说。
参加这一项目的农业部生态能源处郝先荣调研员介绍说,通过本项目开发利用生物质能,可以改善中国农村居民生活用能结构,解放妇女,发展能源农业,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为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贡献。同时,可以减少CO2、SO2及NOx的排放量,缓解常规能源供应的压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系统。
据了解,我国农业部与亚洲开发银行有着广泛的合作,在生物质能领域,目前正在开展的“农村能源生态建设项目”,亚行贷款规模为3310万美元,全球环境基金赠款636万美元,项目通过在江西、湖北、山西和河南四个省实施,有效增加了项目区的能源供应量,逐步解决能源供需矛盾,控制农业有机废弃物的污染,遏制生态环境恶化。
作者:
2007-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