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药经济生物技术生物能源

冯智渊:发展生物质能任重而道远

来源:中国网
摘要:导读:能源,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说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我国正处在高速发展期同时也是能源消耗量的迅速上升期,国家能源结构调整和发展替代性新能源的任务都已经十分紧迫。生物质能作为我国新能源产业中一个潜力巨大的行业,因其广阔的应用领域与市场前景而吸引了多方目光。那么生物质能行业目前的发展形势究竟怎样。...

点击显示 收起

导读:



能源,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说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我国正处在高速发展期同时也是能源消耗量的迅速上升期,国家能源结构调整和发展替代性新能源的任务都已经十分紧迫。生物质能作为我国新能源产业中一个潜力巨大的行业,因其广阔的应用领域与市场前景而吸引了多方目光。那么生物质能行业目前的发展形势究竟怎样?我们的企业在进军这个行业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本期嘉宾——青岛中森生物质能有限公司总经理冯智渊,为您解读。



个人简介:



冯智渊,青岛中森生物质能有限公司总经理  曾长期服务于外企和民营高科技公司,从事技术和高层管理工作,有扎实的工科技术背景;从事钢铁、冶金、石油化工、陶瓷和家电等行业的节能服务,有新能源公司和化工公司高层管理经验。1994年6月毕业于南昌航空工业学院材料工程系,2006年6月毕业于中山大学管理学院,获EMBA学位。现任中国生物质能协会会员,中国生物质网常务副理事长。2010年6月获评“2010中国优秀创新企业家”,2011年1月获评“2010中国经济优秀人物”荣誉称号。



访谈实录:



中国网:之前对您的了解,您是从事太阳能的,现在又做生物质能,2008年为什么从太阳能转为生物质能这个行业,而成立中桑生物质能公司的初衷背景是什么?是什么原因让您转行?





冯智渊:我在06年之前,一直在英国一家独资企业,做一些技能改造的一些工作。06年初,我进入在中科院的一家新能源公司,主要做太阳能,在这家公司做管理。但是这些产品在推广过程中,我们没有很好的技术途径去降低这个产品的成本,我认为产品在国内的市场推广,也遇到了一个瓶颈,就是说一个生产的成本没有办法降低,走的也非常艰难,而我也是心理很矛盾。后来正好我当时想准备在中科院读博士,这个过程我又遇到我的一个老师,这个老师是中科院能源所的生物质能中心的首席科学家,这个老师对我从事生物智能行业有很大的关系,他也让我对生物智能的前景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最后我就与我的几个伙伴新成立一家公司开始从事生物质能行业。



我觉得对生物质能的理解,我认为它是一个低碳节能环保的行业,对社会的价值贡献很大,在农业,林业的植物成长过程中,把太阳能转化的一种新的能源储存方式,它不仅可以把能源储存下来,另外也可以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储存起来,所以我认为这种能源方式,如果能应用在生活中,能应用在工业企业中,以及交通工具上应用的话,会是非常环保,低碳的一种能源应用方式。



所以我们努力的致力去研发一些生物质能技术,当时我记得我在与中科院几个专家交流的时候,我们倾向几个方向,一个是固定燃料生产,一个是气体燃料生产,一个是液体燃料生产,生物质能基本上这三种方式都有在做的,后来我们最终是选择了固体。固体燃料,08年到现在,我对这个行业的分析,感觉它是一种规模小,是一种无序化竞争的一种创造,另外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它需要一个标杆企业,或者需要一个旗杆性的企业去引导他们去做。所以我们进来之后,首先做了两件事情,一件事情就是,原来有很多很小的民营企业,就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没有办法盈利。后来我们分析到底怎么样把这部分企业救活,实际上我们在做的过程中,首先想到了这个行业的其他的一些处境,很艰难对他们。





中国网:那中森是如何帮助这些企业解决问题的呢?



冯智渊:我们首先是解决销路问题,他们面临两个问题,就是很小的生产型的企业,一个是生产的技术设备不过关,一个是市场销售没有开拓能力,我们把这两个事情集中在中森公司去做。首先我们开发了一系列的能源生产设备,就是压块机,来提供给这些准备或者已经在做生物质能燃料的厂家。在市场销售这块,我们基本上是包销,所有生产出来的产品,由中森公司来包销。





中国网:这个担子很沉重吧?



冯智渊:是,所以我们当时也是有些选择,我们从开始合作的3家,到今年的差不多8家企业,8家中小型公司跟我们合作。他们原来一些生产设备,其实很多对他们来说是负担,刚开始用,因为他们不太懂,刚开始稀里糊涂买了一套设备,结果在生产过程中出了很多问题,总是在维修。所以我们就把我们自己研发的生产设备提供给他们,提供给他们以后,前三家生产确实不错,销路也不成问题,所以带动了一些其他的,陆陆续续的一些新的加盟合作伙伴。



源头这边稳定之后,下一步我们做了另外一件事情,生物质能燃料的应用,我们主要针对工业领域,工业领域涉及到很大的工厂,用到燃煤,有用到柴油,有用到水泥浆的,这些燃料在使用过程中,都会出现大量的排放,二氧化硫,二氧化碳,以及二次再生的污染物,给企业增加了很多负担。我们把生物质燃料替代这些传统的燃料,包括石油燃料等,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中国网:这个行业它的现象目前还不是特别规范,门槛也比较低,你本身自己在一个艰难的状态下,还去考虑到别的行业,别的企业一种生存现状,包括销路问题,这个过程在实施当中,整个企业的决策层也都同意吗?支持您的观点吗?



冯智渊:这个过程确实很艰难,受到各个方面的阻碍,包括用户的不理解,所以各个方面压力都非常大。但是我们为什么还义无反顾的去做,我对生物质能行业我有一个信念,我的理解就是,其实这个行业值得一个人用后半生去做的惟一的一件事,因为我认定它对社会和国家都有价值,所以再难我都会坚持。





中国网:除了它的市场前景,还有什么其他的意义和价值,让你坚定不移的选择它?



冯智渊:因为赚钱有很多种方式,我觉得选择赚钱,作为一个真正的企业家,有责任的企业家,应该选择和社会责任能结合的一种赚钱方式,这是会让你感觉到非常快乐,心情非常愉快,非常有自豪感,我现在做的事情,我认为我们在干最脏的活,但是我们赚最干净的钱,生物质能整个行业,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



中国网:最脏的活,这个怎么理解?



冯智渊:在农业领域,我们是要进行秸秆的收集,秸秆的加工,这都是灰尘比较大,比较脏,也比较累,接触到的是农村,锅炉房,锅炉房在每个企业,都是最脏的部门,或者说是最危险最苦的一个部门,我们把这些工业领域的锅炉房接管过来进行管理,进行运营。如果说我们开始赚钱的话,我觉得这部分钱赚得是非常开心的。



十二五期间,温家宝总理在报告里面提出来,说我们十二五期间的基本减排任务非常重,生物质能这个产业的发展,对节能减排的推动非常大,影响从两方面说。



第一,在生物质燃料的生产方面,我们在做的过程中会改变很多对农村的秸秆能源化利用是非常好的一个带动作用,对农民的增收又是一个非常好的带动作用,对农村的环境的改善,又是一个非常好的带动作用。所以我觉得咱们这个行业,虽然产业非常小,但是我们带动的同时影响面也比较大,对三农的影响非常积极,都很正面的,而且立竿见影的。



第二,我记得我在2009年的一个中国生物质能年检上写过一篇文章,其中最主要的一个提法叫希望建设人力储蓄银行,发展生物质能产业,因为生物质能发展在农村会给很多的农民带来就业机会,当时为什么提出来这种让人力储备的想法,因为当时我想,农村这种用工方式,经常去外地打工,造成很多的小孩老人在家里没法照顾。实际上通过发展生物质能产业,让他们可以在家里就近就业,就近增加收入,而且又能改变自己所生存的环境,是非常好的一个方向。而我也是从农村出来的,我觉得我做这件事情的时候,也许现在这种感觉还不是很强烈,假如我有幸能在此行业从事一生,在我年老的时候,让我想,原来我们做的这件事情,给农村能带来这么大的变化,或者带来这么好的引导作用的话,我会感觉很宽慰的。



中国网:但是因为生物质能是个前期投入很大的一个行业,而且是耗时,耗物,耗力的行业,您在这个过程中有退缩过吗?



冯智渊:其中我们一个股东在09年几次劝我退出,而我原先是在一家英国的外企做高管,年薪收入也非常高,当时有车,有两套房,日子过得非常开心,选择这个行业以后,他在锅炉房看到我感到不可思议,最开始在创业初期,我12小时在锅炉房值班,我在烧锅炉,他不理解,他说我在英国牛津大学读过EMBA,他说你这样读书,你不去从事一些轻松的,快乐的工作,你去做这么脏,这么累的活,值得吗?



但是我觉得我们做任何事情,一定要扎进去,既然认定了就一定要踏踏实实的做进去,包括我对我所有的合作伙伴都是这样去说,我的很多合作伙伴也是农民,我在跟他们交往过程中,我需要用什么去告诉他们,让他们信任我呢,就是我要告诉他们,我是在实实在在做这件事情,跟着我,或者说我们一起去做,加入我们这个团队一起去做这件事情,一定会有好的回报,要有信心告诉他们。



此前我们财务也出现过一些困难,当我们财务出现困难的时候,我们对所有的合作伙伴没有任何的财务的拖欠,因为我知道他们手里的每一分钱都很艰难,他们想做这件事情非常困难,我们过来首先要帮助他们去解决这些问题,他们才会义无反顾的做这件事情,目前我觉得我做到了,至少我们现在的合作伙伴,都在做这个事情的时候,信心都很坚定,这是我最快乐的。





中国网:对于客户呢?您是怎么解决客户的问题的?



冯智渊:我在生物质能燃料推广过程中,很多客户首先问到我三个问题,第一,你这个燃料热值能行吗?第二,你能供得上吗?燃料安全吗?有那么多量吗?第三,你的成本会不会很高?最后我们通过逐步的和他们合作沟通,把他们的顾虑都打消了。



最初我们找到了国内的知名的企业“海尔”,我们去跟海尔谈,还好我们碰到海尔管理层比较开明,社会责任感比较强,他们首先选择了生物质,我们就提供了专业的生物质锅炉,以及生物质燃料,以及提供了专业的管理人员,操作人员。从去年的8月份开始到现在,已经试运行将近一年,运行效果非常良好。而且收入效益也非常明显,这一年运行,我们策略的计算一下,可以节约标煤将近一万吨,带来的二氧化硫以及烟尘的排放都减少许多,原来老是在运行过程总是不达标,被环保局投诉,被周围的居民投诉,现在使用生物质燃料之后,这个问题不存在了。所以今年开始,又陆陆续续有很多企业找到我们,希望我们能给他们提供这种方案,用生物质燃料替代燃煤。







冯智渊:今年我们应该已经进入一个扩张期,进入一个可以开始复制的一种模式,当然这些事情我们自己本身可以复制,可能其他公司没有办法去复制这样的模式,因为做起来确实太难了。



中国网:这个艰难主要体现在哪里?具体在什么层面?



冯智渊:艰难体现在几方面,首先生物质能行业环境方面,一个是具体的政策还不够完善,不是很成熟,当然,国家的相关部门已经在制定一些标准了,再有就是市场,整个市场是不规范的,缺少一些行业的标准。比如说现在生产燃料,很多种,它的成分,它的规格,它的热值,都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标准。所以造成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很多人对它的偏激,认识偏差。



中国网:是不是可以了解很多人会觉得每个公司生产的产品里面,都会有一些标准上的问题?



冯智渊:对。所以这块希望行业协会,我们的政府部门去出台一些政策,或者制定一些标准,这样有利于生物质能这个行业的发展。可能有些政策已经有了,但是在下面执行落实过程中比较慢,现在特别是像我们做生物质能行业的,基本上跟乡镇,跟县城,跟一些市级单位打交道比较多。比如像燃料的收集,是有一些问题,比如现在我们给一些工业企业提供这种燃料,或者提供供热服务,这个燃料在生产过程中,基本上从农户手里去收集,收集过来之后,我们要给工业客户提供增值税发票,但是我们在农户进项目的环节是没有发票的,这里面就涉及到税收问题,我觉得税收政策也应该考虑如何去完善一下,要不然我们企业的压力会更大,如果让生物智能这个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一些对行业的细则真正出台了它的春天才会到来。





中国网:很多行业我听到最多的,我们要做多大,或者在行业里面属于全球最大的,您觉得这个行业也适合做大吗目前?



冯智渊:在生物质能领域,我的观点是做大做不强。做小也做不强。



中国网:为什么?



冯智渊:做大做不强的原因是收集原料的优势没有,而为什么没法做强也是这个行业的现实情况存在的,因为机制的问题,农民在送秸秆的时候,搀水,搀土,造成原料的热值降低,又增加了运输成本。为什么说做小做不强,我理解的做小,不是说规模太小,因为单一的去做一个生产企业,而这样的企业非常多,但是市场开拓能力很弱,他的设备技术更新的能力很弱,研发能力很弱。



再有,我们把每家厂的规模基本上控制在1000万到1500万之间建一个厂,辐射半径基本上一个乡镇就可以建一个厂。再大的收集范围,我们会在20公里以内,我觉得这样是比较科学的,比较合理的。但是一个生物质电厂的收集范围,我们了解的已经超过100公里,150公里都有。



中国网:这意味着什么?



冯智渊:意味着能耗高,成本高,热电厂盈利能力弱,所以他就做不强。



中国网:也就是合理的分配,包括它的配套的设置,它一定要遵守这个行业的规律是吗?



冯智渊:对,生物质的规律,本身是分散的,需要生产也是需要中型分散的这种模式是最科学的。我们现在生产开发这些设备,基本上年产是15000吨到20000吨,这个适合在一个乡镇建一间厂,方圆10公里就可以满足这个厂的原料需求,这是比较科学的。如果说方圆150公里,我去收集原料的话,成本一定会上来。



但是过小也不行,过小分散也会出现一些麻烦,现在我知道燃料的设备生产厂全国很多家,以及咱们河北,河南,北京等很多地方都有,一个城市就一两百家,都是简单的复制,简单的模仿,简单的抄袭,核心的东西没有,那我们现在做什么,最主要的是研发能源压块设备的模具,提高它耐磨性,我就是学材料的,我很多同学在做个模具,我希望我们用好的工艺,好的材料,去解决这个核心的东西,但这需要投入很大,光凭我们一个两个企业是没有这个能力解决的,希望国家能重视起来,更期待地方政府能重视起来多扶持我们这些企业,这样才能根本的解决这个问题。





中国网:这个行业需要标杆的企业,去引领行业的规范,以及它的门槛,以及标准等等,您觉得中森有没有这样的可能可以成为这个行业的标杆企业?



冯智渊:我觉得说标杆,目前我们还没做到,但是我们把这个旗帜已经竖起来了,在我们旗帜下面,我们已经有10多家合作伙伴。现在合作伙伴包括了燃料生产的合作伙伴,包括了生物质锅炉工程研发的一些合作伙伴。我觉得中森公司目前还是个游击队,也是个成长型的企业,如果说中森想要达到行业的标杆企业还需要继续努力,但我们会坚持,也很有信心。





中国网:您对中森及这个行业的的下一步有没有更详细的思考?



冯智渊:我希望融合统一的理念,因为这个行业还有很多小企业需要帮助带动,在未来的几年,我们要慢慢的能成为一个正规军,我所说的正规军,就是我们能成为一家上市企业,通过变成正规军之后,让我们的合作伙伴也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分享这份成功的收获。







中国网:您讲了这个行业对社会,以及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从产业链的方向我们做了一个分享,这几年您觉得在经营的过程当中,对您影响比较深刻的是哪一件事情?您觉得最有意义的又哪一件事情?



冯智渊:您这么问我确实也让我想起来很多事情都比较深刻,比如从燃料的收集,生物质燃料的生产,生物质锅炉的开发,研发,生物质锅炉的客户应用,给我印象都比较深。我说一件事情你就知道,我每年有两次去东营,基本上都是在冬天,我不知道你对东营是否了解,东营是咱们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它的土地历史只有40多年,站在这片土地上,站在黄河入海口的时候,看到夕阳落下的时候,一眼望不到头的全是棉材,棉花,但是这部分作物都被浪费了,我就有一个感想,可能未来的10年,我们会把很多像这样被浪费的原料利用起来,都是荒地,盐碱地,把这些荒地也都利用起来,能够种上我们想要的能源作物。



当我站在那片比较荒凉的土地上,看着一望无际的荒原的时候,我想通过中森也好,通过我们很多的同仁也好,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也许未来我们中国会出现很多的能源工厂,这些能源工厂能给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带来新的能源,能给我们每个人带来更良好的空气。这件事情为什么不去做呢?为什么不值得我用一生去做呢?甚至中森公司可以用三生三世去做这件事情,可能我的孩子会继续坚持去做,我孩子的孩子还会去做这件事情,我认为我选择对了。





中国网:你当时涉足这个行业,就是已经把你的一生要打算投入到这个行业当中?



冯智渊:我去请袁中红老师到我公司任当首席专家的时候,我就给他提了一件事,我说袁老师,我现在40岁,我用我下半生做生物质能这个行业,我能不能做成功,袁老师说了一个字,能,然后我就去做了。





中国网:为什么他会给你这么大的一个推动力?是因为他的权威?因为他看到了你的这种信心,还是本身你们之间就有很好的沟通?



冯智渊:因为袁老师在我去干这件事情之前,他就看到很多人去做这件事情,但是他也看到很多人做了一两年之后就退出了,这也许是袁老师的经验或者是一种缘分吧。





中国网:在接下来的发展过程当中,尤其是伴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对于中森来说,有没有什么一个远景和目标?



冯智渊:我们叫八年抗战,我们已经过去三年,未来五年我们肯定会做的更好,但走过的这三年过的非常快,可是这三年也是我们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我们在各个领域,我们都建立了我们的示范基地,示范应用单位,我们都成功了。已经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未来的五年一定是我们结果的五年,因为在这五年中,我们可能会把我们的产值,从现在的2000万做到20个亿,这是我们的中森全体的目标,更是我的目标。





中国网:今天,我们通过与冯智渊先生的采访及对行业的解读,让我们透彻地了解了生物质产业的模式,尤其是对产业链的认识,相信其中的很多细节也触动了广大的网友及业内人士,因为我们相信很多投身于生物质这个行业的企业者深知到这个行业的艰辛,但之所以有很多像冯智渊先生这样坚定信心的继续做下去的原因,我们相信不仅仅是他们看重这个产业的市场前景,更重要的是对社会的一种责任。因此,我们祝愿这个行业,祝愿中森这样的企业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能更加健康地去走好每一步。由于时间关系今天我们就聊到这里,非常感谢冯先生做客我们的演播室,我们期待下次再次与您分享生物质产业的的现状和未来。
作者: 2011-8-22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