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药经济生物技术环保技术

让污泥处置不再难

来源:中国科学报
摘要:2013年2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所环境修复中心主任陈同斌带领团队研发的“污泥好氧生物发酵处理成套设备研发与应用”,获2012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该成果属于目前国内污泥行业获得的最高级别的科技奖励。“污泥是环保行业中的老大难问题,即便是在环保行业中也属于相对起步较晚、技术程度总体偏低的,所以......

点击显示 收起

2013年2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所环境修复中心主任陈同斌带领团队研发的“污泥好氧生物发酵处理成套设备研发与应用”,获2012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该成果属于目前国内污泥行业获得的最高级别的科技奖励。

 

“污泥是环保行业中的老大难问题,即便是在环保行业中也属于相对起步较晚、技术程度总体偏低的,所以以前没有得过这么高级别奖项。”陈同斌对《中国科学报》记者透露。

 

这是中科院的科技发明成果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的一个实例,也是在产学研结合和协同创新方面进行的有成效的尝试。

 

“陈同斌的工作非常重要,是我所‘一三五’规划中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一个重要方面。”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所所长刘毅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刘毅评价,陈同斌的相关工作坚持了多年,而且面对的社会需求非常巨大,陈同斌在城市污泥处置及重金属污染治理等的试验示范以至产业化方面都做了很多工作,“他能获得这一奖励当之无愧”。

 

不成熟领域的成熟技术

 

目前,中国城镇污水处理厂每年约产生污泥3000余万吨 。“不解决,会后患无穷。污水处理后其中50%的污染物都集中在污泥里。”北京排水集团原总经理、中国水协排水委员会理事长杨向平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陈同斌对污泥的接触比较早。20年前在大家都关注工业污水处理时,他就预见到处理城市污泥的技术将是中国污水处理行业发展的瓶颈因素,开始污泥处理处置的研究工作。

 

陈同斌认为,这一行业目前比较大的问题是成熟的技术不太多,工程上应用得比较好的很少,包括国外来的很多技术也并不适合中国国情。

 

技术研发产出的成果,常常要通过工程示范才能转化,但陈同斌认为,示范工程并不是真正产业化。

 

让他自豪的是,他们的技术已经成熟,具备大规模工程应用和产业化推广的条件。在这个行业,同一企业的技术应用案例很少超过两三个的,而他们团队通过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在国内已建立十几个工程案例。

 

在污泥处置方面,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住建部作为示范工程向全国推广的处理工艺中,2011年评选的唯一一个好氧发酵处理示范工程,其技术支撑正是来自陈同斌的研究团队。

 

承担陈同斌研究团队技术应用推广的,是北京中科博联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公司有一百多人,来自方方面面的专业,有的职能是研究所代替不了的。不同单位有合理的分工和协作机制,产学研结合得非常好。首先,在应用上遇到瓶颈问题时,就会交给科学家来研究解决;科学家研究完之后,又会放到工程上去用。”陈同斌说。

 

目前,该团队技术多次列入国家发展改革委、住建部、环保部、工信部、科技部等部委和北京市的技术(产品)推荐目录,在上海松江区污泥处置项目招标时被列入政府单一来源采购项目。

 

“正是因为有一支产学研结合的团队,才能作出这样的成效。”比如,开发了智能化的监控系统,操作就相对简单。“我们的工程只需很少人操作,节省了很多运营成本。”

 

同时,让陈同斌自豪的是,通过污泥处置工作,该团队已培养博士、硕士几十人。

 

有待政府加强政策支持

 

在杨向平看来,该技术获一等奖,只能说明从技术上国家认识到了污泥处置工作,但并不意味着从工作上已普遍推开。

 

2012年国家审计署就注意到:污水处理投入那么多钱,但污泥问题没有解决。并呈报给国务院。

 

在杨向平看来,这还远远不够:“在‘十二五’大家意识到要解决污泥,但从各个省市相对来说,动作还不是太快,主要是政策要求力度还很不够,国家在这方面没有明显的政策压力,如果把污泥作为国家节能减排的硬指标之一,就能调动大家解决这一问题的积极性。”

 

中国的污水处理量到“十一五”末已经不小了,但污泥和污水相比较,杨向平认为重视的力度反差太大。国外是进行污水处理必须做污泥处理,否则,污水项目就不允许上;但中国在做污水处理时,先把污泥甩下,之后多年再补污泥。

 

如果对污水处理的上游进行控制,包括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排放,严格管理起来,污泥实际上是一种资源。

 

对污水、污泥,国际上的处理原则都是十二字: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资源化,而且是以“资源化”为导向。但在杨向平看来,中国对资源化重视很不够,各部门一看到污泥带“污”字,就封杀,“相关部门缺乏协调和科学态度。目前国内的绝大多数污水处理厂缺少污泥处置设施和手段,大部分污泥只做了部分减量化,没有做到无害化和稳定化。”杨向平说。

 

杨向平认为陈同斌团队的技术是在污泥处理上比较好的技术路线之一,在中小型城市更有优越性。如果环保部门能够加强上游污染源的控制,减量化和稳定化后的污泥已经改变了原来的污染属性,又离土地比较近,资源化利用是可以实现的。

 

目前,中国污泥处置的另一个问题在于,除了一些富裕地区,全国的污水处理费普遍还没有达到污水处理的全成本。

 

“除了政策要求,国家还应对污泥处理项目建设进行一定比例的资金支持,鼓励污泥处置工作的进展。地方政府也应在污水处理费的征收标准上增加一两毛钱维持污泥处置工作的日常运转,这样污泥处置工作才会取得较大的进展。”杨向平强调。

 

在杨向平看来,陈同斌团队的技术在污泥资源化上走了一条较好的道路,但此技术和装备的大面积推广,也需要国家的政策推动。

 

不管污水处理还是污泥处理,都是政府的公共责任,杨向平认为,政府应该有更多前瞻性布局。

 

“我估计明年状况会迅速好很多,国内会高强度关注,包括很多投资方,毕竟这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陈同斌自信地表示。

作者: 2013-3-1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