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药经济生物技术产业要闻

解读《中国生物产业发展报告2006》

来源:科技日报
摘要:近10年来,全球生物产业销售额约每5年翻一番,许多国家生物产业销售额的增长率高达25%—30%,远高于全球经济增长率,生物产业前景一片光明。然而,最新公布的《中国生物产业发展报告2006》透露:我国生物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大量生物科技成果未能转化为产品,全国生物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0。《中国生物产业发展报告......

点击显示 收起

  近10年来,全球生物产业销售额约每5年翻一番,许多国家生物产业销售额的增长率高达25%—30%,远高于全球经济增长率,生物产业前景一片光明。然而,最新公布的《中国生物产业发展报告2006》透露:我国生物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大量生物科技成果未能转化为产品,全国生物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0.5%。

  《中国生物产业发展报告2006》是由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司和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共同编写的。它介绍了全球生物产业的发展趋势和现状,披露了我国生物产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报告认为,我国生物产业发展中存在着资金短缺、企业税负重、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政策体制与产业发展不相适应等问题,随着产业的发展,这些问题的制约效应将进一步显现。

  报告指出,我国生物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0.5%,从表面看是因为企业缺乏研发技术和资金,但深层次原因却是成果的产业化模式存在问题。我国生物科技研发能力及其成果集中在科研院所,国家投入方向也如此;当前,成果产业化的主要模式是科研院所自办企业,如目前在我国全部70多家生物制药企业中,超过1/3的企业是由大学或公立研究机构参与创办的。由于科技人员不擅长企业的经营管理,同时因怕失去企业控制权而主观上不愿增资扩大规模,企业很难做大。而非科研机构创办的企业,往往缺乏研发能力,没有科技创新成果和产品,也就没有市场竞争力,企业同样也难做大。可见,没有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产学研协作机制未建立,是造成我国生物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少的根本原因。

  报告认为,目前我国生物产业技术研发、产业发展、市场监管和政策制定等尚未形成有效的统筹协调机制,不能适应生物产业发展,造成有限资源投入效率不高等问题。可以说,我国尚未较系统的促进生物产业发展相关政策,尚未形成有利于生物企业开展融资、市场营销等经营管理活动的良好氛围。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报告披露,美国90%以上的医药公司现在都在中国寻找承担研发外包的合作公司,罗氏、辉瑞等医药巨头都在上海建立了研发中心,他们是看准了我国的人才。而我国生物技术领域目前人才结构依然不合理,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难以保障生物产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工程化技术人员及经营管理人员十分缺乏,特别是企业缺乏管理团队,在许多科研机构自办的企业中,大多是创业的科技人员承担并不擅长的职能管理责任;另一方面,科技人才又过多地集中在科研机构,没有建立人才流动制度,企业缺乏科研人员。国外大的生物公司中研发人员比重达到1/4,甚至1/3,而我国连1/10的比例都不到。更为严重的是,我国生物技术领域还缺乏相应的人才协调和管理机制,过多注重培养人才,忽视用好人才,甚至出现高校生物技术毕业生大量失业的现状。

  报告指出,资金仍是我国生物企业发展的瓶颈。由于生物产业是高风险的新兴产业,企业难以从银行获得贷款,造成生物技术企业普遍存在融资困难、资金缺乏问题。同时,我国实行生产型增值税,由于生物技术企业增值税可供抵扣的进项少,使其增值税实际税负高达13%—14%,大大高于其他行业。生物技术从研发到产业化的周期长,如生物医药产品一般需要8年,所以生物企业也难享受“两免三减半”的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
作者: 2007-3-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