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药经济企业观察

上海中西药业:一次充满苦涩的轮回

来源:医药网
摘要:从1999年将ST中西控制权拱手让给“中科系”,到2001年欲借申华控股之手从ST中西全身而退,再到2005年不断收购ST中西股权重新确立控制地位,上药集团在ST中西的身上整整走了一个轮回。六年的轮回中,参与各方品味到的,只有满嘴的苦涩。其中,ST中西品味到的苦涩是最浓的,因为在这六年轮回中,它付出了最为惨重的代价:......

点击显示 收起

    从1999年将ST中西控制权拱手让给“中科系”,到2001年欲借申华控股之手从ST中西全身而退,再到2005年不断收购ST中西股权重新确立控制地位,上药集团在ST中西的身上整整走了一个轮回。

 

    六年的轮回中,参与各方品味到的,只有满嘴的苦涩。

 

    其中,ST中西品味到的苦涩是最浓的,因为在这六年轮回中,它付出了最为惨重的代价:“中科系”短短一年多的时间,让ST中西从一个质地优良的企业变成了一个奄奄一息的企业:经营状况急剧恶化,现金流几近枯竭,接连不断的诉讼,堆成小山的债务,让ST中西已经彻底丧失了自救能力,成为了命运随意摆布的对象。在资本市场上,自“中科系”全面崩盘以来,ST中西头上这顶ST的帽子一戴就是三年,期间还经历过一次暂停上市,差一点就告别了中国股市,市场形象已经荡然无存。

 

    上药集团品味的苦涩是尴尬的,因为在这六年的轮回中,它最终没有甩掉ST中西,相反,在ST中西已经成为一块烂资产的时候,却又不得不亲自出马来收拾这个烂摊子。回首再望,如果当初不是一念之差让位“中科系”,也许今天就不会出现这个局面:由于近来又重新收购了ST中西的股权,上药集团不仅没有从ST中西的股权转让中获益,相反,还要为ST中西填补巨大的财务窟窿,为ST中西恢复持续性经营能力提供支持,而这些,都是需要数以亿计的真金白银。

 

    申华控股品味的苦涩是冤枉的。在“中科系”全面崩盘,ST中西败象已露的情况下,却还要硬插上一杠,意图通过自己的实力去拯救ST中西。只可惜,它低估了ST中西资金黑洞的大小,也错误判断了上药集团全部退出的决心,最终在辛辛苦苦的一年劳作之后,终究被飞来横祸弄得一无所得。

 

    在这六年的轮回中,还有一群人被忽略了,但他们却品尝了所有参与方都没有品尝到的苦涩。他们就是ST中西的普通投资者。在ST中西六年的纷纷扰扰中,他们没有发言权,却眼睁睁地看着ST中西的股票“高空蹦极”般的表演,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财富灰飞烟灭。他们遭受了惨重的损失,却从此湮没在六年的时间长河里。

 

    我们应该去怎么评价这些苦涩?有人将其解释为国有企业体制原因,有人将其解释为企业领导的头脑发热,有人将其解释为被人钻了空子……,这些真的可以成为吞咽苦涩的必然理由吗?如果大股东能够多考虑一些流通股股东的利益,能够多考虑一些上市公司的发展,如果上市公司高管在决策程序上更加严谨科学,在具体执行上更加小心谨慎,也许,今天大家就不用品尝这些苦涩,ST中西也不会像个无主的孩子一样被抛来抛去。正所谓“苍蝇不叮无缝的蛋”,首先,还是要把自己的缝隙填补好。

 

    好在,这一切都已经成为了过去,六年的轮回过后,上药集团又重新站在了手术室里,当起了ST中西的主刀医生。总计6.71亿元资产的注入,让人们多少看到了上药集团这次的决心。我们不能从上药集团这次注资的行动去肯定地说ST中西从此前途一片光明,但至少让人们看到了希望。希望在股改过后,ST中西能以崭新的面貌面对市场,而所有的投资者们,都不必再去品尝苦涩。(中证网)

 

(转载自“中国证券报”)

作者: 自动采集 2005-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