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用量巨大,抗生素市场一直都是从上游药厂到下游商业企业最为倚重的产品大类,这个领域曾经给整个产业链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但现在一切都变了,过去的这些可能已经只是留在业内人士想象中的美好回忆,在
招标、降价、限售、滥用一系列内外力的作用下,抗生素市场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企业的伤心之地,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试图转型,或者干脆脱离这个日益失去吸引力的市场。
从去年开始,国内几大传统抗生素企业,如华北制药和山东鲁抗就尝试进行产品的战略转型。至于转型的原因,曾经在抗生素市场拼杀了几十年的鲁抗董事长章建辉曾经大声疾呼:“抗生素企业要么淘汰,要么生存,靠政策、靠别人都不如靠自己,只有下力气降低成本,搞好产品结构调整才有可能生存下来。”据悉,鲁抗将调整产品结构,扩大半合抗精品生产销售,逐步转型生产非抗生素发酵产品。
那些曾经靠抗生素赚得腰包满满的抗生素经销商也都纷纷另起炉灶,他们正在寻找其他领域的替代产品,希望脱离这个“是非多,不赚钱”的市场。就连手中握有重磅炸弹的跨国药企也沉不住气,“
进口和合资制药企业的抗生素所占的国内份额在2003年为33%,5年时间内,份额下滑到20%。” 去年末,研制开发制药企业协会公布的数字有点令人意外,看来外资企业也在逐渐远离这个市场。
对于其中的原因,有业内人士分析,专利保护力度不够、仿制品恶性竞争也是重要原因。该业内人士进一步分析,由于抗生素的生化特性,其新药比其他药物更容易被仿制,往往抗生素专利药物上市没几年,仿制药物便很快出现了。其实这个“怪圈”不光令外企难以理解和适应,就连国企也有些招架不住。因为受连续降价以及盲目重复开发两头的连环作用,抗生素产品的生命周期大大缩短,一个产品才出来没两年就被扭曲的市场机制催熟为普药,最终被做药的人废掉,不得不“另觅新欢”。
然而,抗生素研发界远远跟不上市场如此神速的换代步伐,再加上销售难有起色,跨国药企对抗生素的研发也正逐渐失去兴趣,而是把主要精力和资金放在其他的专利药物研发上,更使得目前的抗生素研发举步维艰。
所以,先前业内就有一个传闻——跨国药企正逐渐淡出抗生素重磅炸弹市场。此前,美国某调研机构预测,从2003年一直到2011年,世界抗生素市场化合物的年增长率仅为1.8%。重磅炸弹式品种的淡出和企业对抗生素研发的“乏味”,使研究开发的产品供应线不能填补专利到期留下的空白。
如此下去,假如有一天新型抗生素断档,人类何以抵御疾病?这并非痴人妄言。
市场版
医药经济报2005年 第107期
作者:
陈国东 2005-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