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中医中药自我保健

腹宜常摩

来源:铁杆中医网
摘要:养生十六宜所倡“腹宜常摩”:先搓热双手掌,然后相叠于腹部,用掌心绕脐按顺时针方向,由大到小绕脐摩腹36圈。若摩腹手法稍加用力,将力气透过皮肤而直贯腹肌及胃肠者,称为“揉腹”。有增强胃肠蠕动、顺气消滞、增进消化吸收和防治胃肠疾病的作用。调理胃肠防治百病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六腑以通为顺”。...

点击显示 收起

摩腹养生,在我国源远流长。南北朝齐梁时达摩大师的《易筋经》中有摩腹三法。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的摩腹方法是:“两手相摩令热,然后摩腹,以令气下。”“若摩脐上下并气海,不限次数,以多为胜。”著名医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食毕当散步,数里来回行,摩腹数百遍,可以除百病。”

中医认为,腹为“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腹内脾胃为人体后天之本。胃所受纳之“水谷精微”能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脾胃又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只有升清降浊,方能气化正常,摩腹可通和上下、分理阴阳、去旧生新、充实五脏、驱外感之诸邪、清内生之百症。

养生十六宜所倡“腹宜常摩”:先搓热双手掌,然后相叠于腹部,用掌心绕脐按顺时针方向,由大到小绕脐摩腹36圈。古人称为“摩脐腹”。若摩腹手法稍加用力,将力气透过皮肤而直贯腹肌及胃肠者,称为“揉腹”。摩腹、揉腹可以交替使用。有增强胃肠蠕动、顺气消滞、增进消化吸收和防治胃肠疾病的作用。

调理胃肠 防治百病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六腑以通为顺”。清代养生家王充更强调说“欲得长生,肠中常清;欲得不死,肠中无屎(宿便)。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大肠是人体最大的生态环境,其正常或失调,直接影响人的健康和寿命,摩腹或揉腹能使胃肠及腹部的肌肉强健、促进血液和淋巴液的循环,增进胃肠的运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从而使食物得到充分的消化和吸收,可以辅助治疗慢性胃肠疾患、慢性肝炎、腹泻、遗精、月经不调,以及高血压冠心病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糖尿病、肾病等。对治疗失眠、减少腹部脂肪的积聚、防止腹部手术粘连也有一定的效果。摩腹、揉腹对防治老年人习惯性便秘的应用更在民间广为流行。

经常缩腹 苗条健康

古有名言:“裤带长,寿命短。”中年发福、大腹便便绝非好事,因为它代表了腹肌软弱、脂肪过剩、丹田无力,及身体潜伏疾病的危险,究其原因多是好吃懒动之习性造成。对于腰臀比例异常、肥胖的中年人,单纯用摩腹、揉腹,功效略显不足,缩腹功正好补其不足,可增强效果,见效迅速。

缩腹方法:站立位,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屈膝,双手掌放置膝上,然后呼气尽时轻轻把腹部缩入内凹,缩至不能再缩了再快速把腹部鼓起,恢复原样,并调整呼吸。此法每天可持续做3~5次,每次2~3分钟。本法刺激性较强,孕期或妇女经期避免练习。

摩腹的注意事项:

摩腹揉腹不受时间及体位的限制,一般以夜晚睡眠前仰卧位为佳。摩腹前宽衣解带,双膝屈起,全身放松,动作要缓和,呼吸应自然,力度要适中。若能排除杂念,精神集中,意守丹田,则效果更好。

应该注意的是,摩腹揉腹前应排空小便;过饱时不宜马上进行。局部皮肤感染者、腹腔内急性炎症者、腹部肿瘤者不宜揉腹。

摩揉腹部时,腹内出现温热感、饥饿感或有便意及肠鸣、放屁等,都属正常反应,无须担心或终止。

附:疏通任督 强壮腰腹

腰背酸痛是常见病,病因与长时间使用固定姿势,或经常用力搬运重物有关。检查患者常发现腹背肌力不平衡,亦即腹肌柔软松弛,背肌则僵硬缺乏弹性,缩腹锻炼以加强肌力较差的腹肌为主,平衡前腹后腰肌肉力量,疏通任督二脉之气血循环而发挥疗效。

1.平躺,膝盖弯曲,将双手置于背后弧度处,吸气时腹部用力收缩,并将背后弧度压平,停6秒钟,再放松吐气,重复10次。

2.平躺,将左侧膝盖弯曲,双手协助使之靠近腹部,停6秒钟,再放松,重复5次;右侧亦同。

3.平躺,膝盖弯曲,上半身尽量贴床,将膝盖朝左边转动,可以感觉到右侧腰部有被拉伸张的感觉,维持6秒钟,回到原点。同样动作往右边转动,各重复10次。

4.平躺,两膝盖弯曲,双手抱胸,做改良式仰卧起坐之动作,头胸抬起停6秒钟,再放松,重复10次。

5.重复第一个动作,做为结束运动。

作者: 2010-1-1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