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中医中药中医临床辩证施治

林素:数脉并非皆主热证

来源: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摘要:数脉为临床常见脉象,古文献多认为其主热证。但临床实践也表明,数脉亦可见于寒证、虚证、血瘀证等。由于寒性收引,脉道拘急、或寒困气机、或阳虚鼓动乏力,寒证多为紧脉或迟脉,但亦可出现数脉。提出沉细数之脉象要用温补命门之品的说法。...

点击显示 收起

  数脉为临床常见脉象,古文献多认为其主热证。《难经·九难》云:“数则为热,迟则为寒:诸阳为热,诸阴为寒”。《脉经》日:“数者,腑也。数即有热”。《活人书》云“气血热则脉数。数者腑也,数则为热”。《濒湖脉学》中说:“数脉为阳热可知,只将君相火来医”。《三指禅》:“无病不有火,无火不脉数”。但临床实践也表明,数脉亦可见于寒证、虚证、血瘀证等。

  1数脉主寒

  寒证乃阳虚阴盛、机体活动衰减或感受寒邪,阴寒内盛所致。由于寒性收引,脉道拘急、或寒困气机、或阳虚鼓动乏力,寒证多为紧脉或迟脉,但亦可出现数脉。  《景岳全书》卷5脉神章言:“滑数洪数者多热,涩数细数者多寒,数脉有阴有阳”。提出沉细数之脉象要用温补命门之品的说法。薛慎庵亦云:“人知数为热,不知沉细中见数为寒甚”。《伤寒论》第52条:“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由此可见,阳气亢盛之人,感受寒邪,正邪交争剧烈,寒邪不能收束阳气,激发阳气奋起抗争,亦可出现浮数有力之象。临床上寒证数脉屡见,若均以脉数为热论治,其谬大矣。

  其实,在古代文献中对寒证数脉已有描述,  《脉经》云“弦数有寒饮”;《古今医统》云“浮数有力,寒伤经络”:《诊宗三路》云“虚劳多有数脉,但以数大软弱者为阳虚……”。因多未涉及其产生之机理,并逐渐为后世所遗忘。现实临床中寒证数脉虽屡屡可见,但医家多以脉数为热而治之,其误不可谓之小也!故医者临证时一定要四诊合参、综合分析,以免误诊误治。

  2数脉主虚

  数脉在内伤杂病中主病亦十分广泛,尤其是在虚证患者中,常可见数脉。正如唐·孙思邈在《备急干金要方·平脉大法》中云:“数为虚为热”。明·张景岳在《景岳全书·脉神章(中)》谓:“凡患虚损者,脉无不数,数脉主病,唯损最多,愈虚则愈数,愈数则愈危,岂数皆热病乎。若以虚数作热数,则万无不败者矣”。汪机在《医学原理》亦云:“右寸气口急大而数,时一代而涩,涩者肺之本脉,代者元气不相接续,此饮食失节,劳役过甚,大虚之脉也”。

  张氏等指出,阴虚出现数脉的机理是由于阴气不足,宁静、沉降作用减退,阴不制阳,阳气相对偏亢,推动与温煦作用也相对亢盛。血液运行相对加快,虚热内生,临床亦可出现脉细数之征。刘氏”。认为,脉浮数大无力,按之豁然而空,并见面色戴阳,此为阴盛迫阳外浮所致。陈氏等从心功能角度对58例血液病患者的数脉主虚作了探讨。结果,贫血、血虚、心失所养而心功损伤是产生数脉的病理基础。赵氏等认为,如果心阳过于虚衰,鼓动无力,心阳勉为其力亢进搏动,激发虚阳加速运血救之,脉象可表现为数且弱。月氏等发现,在心阳虚衰,虚阳外驰欲脱的早期,可见脉浮数无力。在病情危重,阴竭阳亡阶段,也多出现数脉,或数而浮大无根,或数而沉伏无力,或数而散乱不清,并出现大汗淋漓,四肢厥冷,神识昏昧等危象。李氏…亦云:“失血诸证当见芤,缓小可喜勿必忧。若来数大为逆症,牢大瘀血在内求。沉小涩散脉当辨,邪实气虚难根留”。

  数脉之应病,无不变之理,初看茫然,实则符合四诊合参之则、辨证论治之旨。脉之搏动,既赖心阳鼓动,又靠心阴支持。心阴亏虚、心阳无守则搏动急数;反之,阴气内盛,逼阳外出,脉搏亦数。

  3数脉主血瘀证

  瘀血阻脉,心血不利,可引毽数脉,且常与弦、促、细、涩等脉象伴见,或阵发而起,待时而平。多见于心痹日久,或其他心系病证日久血瘀者。陆渊雷《诊断治疗学》日:“心脏衰竭及麻痹,见于热性病虚脱期者……俗医中药研究以其脉数,犹以为热,犹用寒凉药,救亡阳证遇俗医者,百无一生”。晋·王叔和在《脉经》序中指出:“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弦紧浮芤,展转相类。在心易了,指下难明”。说明脉诊在四诊中难处,但临床上却不能不明确。但“数”之一脉,主热、主寒、亦主虚,变化多端,若非艺高心细之士,难得其精要。脉诊之难可见一斑,叔和之言至理也。

 

作者: 2010-1-1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