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中医中药中医临床辩证施治

冠心病的辨证施治

来源:中医药信息
摘要:冠心病(coronaryarteryheartdisease,CHD)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中医学临床辨证治疗CHD具有诸多优势,心气虚是冠心病发病的主要病理基础。现代医学认为,心肌细胞内兰尼碱受体2(RyR:)调控Ca2+浓度对心肌的兴奋收缩耦联起关键作用,RyR:功能失调可导致心功能下降,与中医学心主血脉,心气是推动血液运行......

点击显示 收起

    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heart disease,CHD)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中医学临床辨证治疗CHD具有诸多优势,心气虚是冠心病发病的主要病理基础。现代医学认为,心肌细胞内兰尼碱受体2(RyR:)调控Ca2+浓度对心肌的兴奋收缩耦联起关键作用,RyR:功能失调可导致心功能下降,与中医学心主血脉,心气是推动血液运行的基本动力,心气亏虚导致心功能减退,形成心气虚证相吻合。但目前尚未见从RyR:基因表达探讨心气虚证实质的报道,笔者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探讨如下。

1  心气虚证是CHD发病的基本病理基础

    中医学没有CHD病名,依据CHD的发病部位和临床特征,中医临床辨证多属于“胸痹”、“心痛”等范畴。中医学认为,“胸痹”、“心痛”的病位在心,病机为本虚标实,虚有气血阴阳的不足,但以心气虚为基本病理改变;实有寒凝、血瘀、痰饮、气滞的不同,但以血瘀为主。

    中医学认为,心主血脉,心脏的正常搏动,依赖于心气的充沛,心气是推动血液运行的基本动力。心气充沛,才能维持正常的心功能,推动血液在脉内正常运行,周流不息,营养全身。若心气亏虚,心脏搏动乏力,则心功能减退。已有许多研究¨。表明,心气虚证与心功能减退密切相关。王硕仁等的研究结果表明,用左心室舒张、收缩功能评价心气虚证有高度敏感性(87%)和高度特异性(88%)。正如王振涛等所说:“心气虚的实质为心功能低下”。

    这一结论已得到多数学者的认同和许多研究工作的证实。如邓铁涛认为,心气虚是CHD发病的始动因素并贯穿于CHD发生、发展的全过程。王阶等指出,“心气虚”与CHD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密切相关,如双支冠脉病变者及三支+主干病变者中气虚均是最重要的证候要素之一。朱炎的研究结果表明,“冠心病心气虚证患者的心肌收缩力下降,动脉充盈度降

低,动脉血管硬化且弹性降低”。黄惠勇等提出,“心气虚为冠心病一胸痹、心痛之本始病机”、CHD“病之本在心气虚”。何庆勇等指出,“心气虚证在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各病程阶段出现频率最高”。曲淼等¨由现代心理测量理论引入结构化的决策方式,进行临床一线专家大样本CHD中医证候要素、证候特征及证候病机演变规律的问卷调查;运用频数、决策树和神经网络等多种数理统计方法,归纳出主要证素;其中,重要证素之一“心气虚”在CHD各病变阶段持续存在,并有其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李芳提出,“心气虚”为CHD发病的关键证素之一。吴焕林等对319例CHD患者证候分布规律分析,结果胸痹心痛患者证候中气虚占比例最大(87.1%),其次为血瘀和痰浊(79.9%和78.7%),从而提出:“气虚为冠心病中医

证候之核心”。

  2从RyR,基因表达可进一步揭示心气虚证的证候实质

    证候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与精髓,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中医证候本质进行研究和揭示,是推动整个中医学理论体系取得突破和促进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对心气虚证证候实质进行研究,可农谷精微,而糖为人体六大营养素之一,它亦是由饮食求谷转化而来,作为能量参与机体的一切代谢活动。昕以水谷精微应该包括糖。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体力劳动在生活中大幅度减少,人们的食量已经超出了他们生理的需求;同时出现饮食结构不合理,高热量的食物越来越多,动物性食物越来越多,进食的甜食也越来越多,而植物性的食物越来越少,运动越来越少。这一切使脾胃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造成脾虚。

    李东垣于《脾胃论》中说到“……则元气之充足,皆睥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厮由生也。……诸病皆由脾胃而生明矣”。即在病理上。内伤脾胃,百病乃生”,脾胃乃伤,脾虚失运,不能正常的运化水谷精微;而糖作为水谷精微的一部分,也可能代谢异常而出现血糖升高。

    睥之功能失常,饮食水谷转化成水谷精微和津液的过程障碍,化津不足,津亏失养,燥热内生,气血无源,血少气虚,表现为易饥多食、口干唇燥、口渴多饮、藉瘦乏力等症。“脾气散精”的功能障碍,导致水液停滞体内,产生痰湿,痰湿困脾则表现为口淡乏味、渴不甚饮、腹不甚饥、形体臃肿肥胖、四肢沉重乏力、不耐劳累、神倦懒言、面色少华、或伴有脘腹痞满等症。痰湿部面化热,更伤其阴,加重燥热之象。《万病回春·消渴》中提到:“消渴者,口常渴也。小便不利而渴者,知内有湿也。”脾失于“散精”,不能完成“上归于肺”的功能,则肺津无源,肺阴干涸,化生燥热,见口渴欲饮。脾主升,脾虚不升反降,津液下趋,见小便频、混浊量多。脾虚无以化生,不能“散精”,形体失养,则见乏力消瘦。津亏血少,血行艰涩可致血瘀;气为血帅,气虚运血无力,也可致瘀;痰湿内生,阻滞气机,气滞血瘀,则见其一系列并发症。由上可知,中医之脾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是息息相关的。

3  结语

    综上,从中医和现代医学两个角度结合来看,无论在解剖结构上或功能上,中医所论述的脾都包括现代医学的胰腺。糖尿病是一种以糖代谢紊乱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糖为水谷精微的一部分,我们可以间接地将“糖代谢紊乱”理解为“对水谷精微运化异常”。而从中医的角度,发挥运化水谷功能的是脾。所以当用中医的理论对糖尿病进行整体辨证论治时,“脾虚”便是我们不可脱离的中心。

作者: 本站 2012-7-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