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中医中药中医临床辩证施治

流行性腮腺炎的中医辨治

来源:民族医药报
摘要:流行性腮腺炎俗称大嘴巴、火疙瘩、抱耳风,中医又叫痄腮,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该病毒存在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及唾液中,通过吸入含有病毒的飞沫,或接触被飞沫、唾液污染的食具、食物、玩具、衣物等途径传染。中医认为,痄腮是外感风温邪毒,自口鼻而入,侵袭少阳经脉而致病。因......

点击显示 收起

  流行性腮腺炎俗称“大嘴巴”、“火疙瘩”、“抱耳风”,中医又叫痄腮,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春秋季最容易在儿童集中的场所暴发。该病毒存在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及唾液中,通过吸入含有病毒的飞沫,或接触被飞沫、唾液污染的食具、食物、玩具、衣物等途径传染。  
    中医认为,痄腮是外感风温邪毒,自口鼻而入,侵袭少阳经脉而致病。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眦瞳子醪穴,从耳前绕耳后行走。若外感风温邪毒侵入此经脉,可致经脉郁阻,气血经络运行受阻,致使邪毒壅阻并结于腮腺处,从而导致腮部发生肿痛,并伴有发热、头痛、食欲减退、全身不适、肌肉酸痛、恶心、呕吐等。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互为表里关系,如发生病变可相互传变。足厥阴肝经之脉由于绕阴器抵少腹行走,所以受毒邪较重的儿童,可伴发睾丸肿痛或一些妇科炎症。痄腮若邪毒炽盛,热极生风,内窜心肝,扰乱神明,则可出现高热、烦躁、神昏、谵语、昏迷、抽搐、痉厥、心律失常等重症。因腮腺炎病毒不仅对腮腺有“亲和力”,而且也特别喜欢在脑膜、卵巢、心肌、睾丸等处寄生、繁殖,引起脑膜炎、卵巢炎、胰腺炎、睾丸类、骨髓炎、心肌炎、甲状腺炎、多发性神经炎、肝损害、肾损害等等严重并发症。
    中医治疗腮腺炎有独特的疗效,宜采用辨证施治和内治、外治相结合的办法治疗。内治法可分以下两型辨治。
    温毒犯表型症见轻微发热恶寒,一侧或二侧耳下腮部漫肿疼痛,向前、向下方扩大,肿胀表面皮肤不红,边缘不清。但腮腺管口红肿,颌下腺和舌下腺亦可肿大,咀嚼不便,或有咽红,舌苔薄或淡黄,舌质红,脉浮数。治宜疏风清热,散结消肿。方用夏枯草10克,板蓝根、元参、连
翘、牛蒡子、黄芩、大青叶、野菊花、桔梗、薄荷、柴胡、金银花、芦根各6克,水煎分3次服,每日l剂。中成药可服用板蓝根冲剂。
  热毒蕴结型症见壮热烦躁,头痛,口渴喜饮,肿胀处漫肿、胀痛、坚硬拒按、皮肤发亮、表面灼热,咀嚼困难,吃酸食疼痛加重,附近的颌下腺及淋巴结也肿大,舌红苔黄脉滑数。治宜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方用夏枯草、金银花、蒲公英、石膏、海藻各10克,黄芩、黄连、板蓝根、元参、川贝母、连翘、牛蒡子、白僵蚕、升麻、桔梗、野菊花、柴胡各6克,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外治法局部可选用中成药金黄散、青黛散、青黛粉、紫金锭、大黄粉、牛黄解毒片加蜂蜜调敷患处;或用鲜蒲公英、鲜七叶一枝花、鲜马齿苋、鲜仙人掌、鲜车前草、鲜葱白等外敷患处;或用蚯蚓数条,加白糖等量搅拌半小时后成糊状,涂于纱布上外敷患处;或将胡椒粉l克,面粉10克用米醋调成糊状敷患处;或将连翘粉、大黄粉各60克,用醋调敷患处;或将雄黄粉4克,大黄、赤小豆粉各30克,用黄酒调敷患处。

 

作者: 杨相国 2013-4-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