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中医中药中医临床临床讨论

血瘀证的本质初探

来源:《中医药信息》
摘要:中医和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其内在根据是中西医学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西医的思维方式是还原论,而中医的思维方式是朴素系统论,两者各自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但都不是完整的理论体系,都没有全面地反映全部客观规律。应当把现代系统论和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移植运用于中西医统一的研究中,把中医的朴素系统论思......

点击显示 收起

中医和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其内在根据是中西医学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西医的思维方式是还原论,而中医的思维方式是朴素系统论,两者各自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但都不是完整的理论体系,都没有全面地反映全部客观规律。这样中西医结合的宏观要求就是通过新的研究和发展,建立一个一元化的完备的理论体系。应当把现代系统论和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移植运用于中西医统一的研究中,把中医的朴素系统论思维和西医的还原论思维提高或转变为现代系统论思维,从而发展新的医学系统论思维。而血瘀证的研究是两种医学结合研究的一大热门,笔者尝试从不同角度阐述中西医结合研究血瘀证本质。

1  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看血瘀证的本质

人作为自然、社会、思维属性的统一体,必然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人自身也必然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而人体自身适应环境的能力强,其患病的几率就少,反之人体就容易发生病变,即中医理论所认为的“从其气则和”、“违其气则病”、“外气变化莫不为利,莫不为害”。血瘀证作为人体的一种病理状态,与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有一定联系,即中医所说的血瘀证“因于寒”、“因于热”。中医的“寒”包括“外寒”和“内寒”,“外寒”即指环境温度的降低,而“内寒”则不属于上面所讲的范畴。《素问·八正神明论》谓:“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即属于“外寒”范畴。程守科等研究表明,寒冷可导致血液黏度升高,在冬季,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异常进一步加重。施永德等发现正常人血浆中存在着约10%一150%mg的冷凝蛋白,而且在一年12个月中冷季为高,热季为低,且在缺血性中风、急性心肌梗死和肿瘤患者体内的含量远高于正常人,其含量对全血的血液流变学行为产生明显的影响,从而两者表现出一定的相关性。国外有研究证实,环境温度每下降1℃,许多脊椎动物的血液黏度上升约3%。中医的“热瘀”也包括“外感邪热”和“内生邪热”,前者说的是由于环境温度的升高或体表摩擦而引起血瘀,后者不属于上面所讲的范畴。《医林改错》指出:“血受热则煎熬成广块”,说的是“外感邪热”致瘀。当天气变热时,毛细血管网广泛开放,也会使血液淤积。人的血液黏度除受天气的影响外,还受所处环境的磁场、重力场、海拔高度等因素的影响。此外,外界环境的变化对人的心理状态也会产生影响,外界的各种信息都会影响到人的心情,所以健康积极的心态对机体防病也很重要。如吕新华等发现,精神病患者的血液黏度比普通人高;通过在正常大鼠血液中加入神经递质如去甲肾上腺素也可使红细胞的变形能力减少,血液黏度升高。中医理论认为“慢性恼怒致血瘀”,其可能原因为:人在恼怒状态下体内的各种激素水平都有上升,如内皮素(ET)、血栓素(TXA2)等,两者具有强大的收缩动脉血管和血小板致凝剂的作用。从而推测,“慢性恼怒致血瘀”的原因可能与体内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皮质轴的功能发生紊乱导致各种激素的协调平衡关系被打破有关。   

2  从人体内部八大系统的相互关系看血瘀证的本质

血液作为循环系统的一部分,其运行的状态必然受到其他七大系统的影响与制约。当人体内的某个系统发生病变时,由于血液在体内的广泛分布,不停地与周围系统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它必然会造成血液黏度的变化,即中医理论所认为的“初病在卫,久病人血”。在临床上有多种疾病伴随着血液黏度的升高,如消化系统的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内分泌系统的糖尿病高血脂症等。可见血瘀证中有很大一部分疾病跟炎症密切相关。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各种炎症性反应常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等氧自由基的生成和释放,氧自由基跟体内蛋白和脂质发生反应形成各种不饱和醛酮如丙二醛、4-羟基2-壬烯醛等中间产物,最近的研究表明,这些产物会在体内产生广泛的交联而对人体产生生理或病理性的损伤,在血液中则会造成血液黏度的上升。自由基的生成和释放还会刺激巨噬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的TNF,TGF,PDGF,PAF, IL-1,IL-6等,其中TNF具有各种生物学效应,它可刺激脏器中的血管内皮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引起表面黏附分子表达增强。TNF等细胞因子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也引起内皮素的合成与分泌增加,可引起小血管和毛细血管收缩与闭塞,引起血液黏度的升高。

3  从循环系统中血液与其他组分的相互关系看血瘀证的本质

血液作为循环系统的一部分与系统内其他组分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医对血脉及其功能早有论述,《黄帝内经》日:“血之清浊,脉之长短,皆有大数”,“大者为经脉,小者为络脉,再小者为孙络,血络,浮络”。它们“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而“络脉浮”则“浮而常见”,这里所说的络脉是指皮肤浅表的微血管。中医对血在脉中的循环更为重视,认为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血在脉中的循环流动应是“如水之流”,而“血有清浊之分”,“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这与现代医学关于血和微循环对组织、器官和细胞的营养供应以及代谢产物的排出是一致的。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人体各部和器官内的微循环组织一般都包括微动脉、后微动脉(中间微动脉)、真毛细血管、直捷通路(通血毛细血管)、动静脉吻合支及微静脉六个部分。管壁有完整的平滑肌,受交感神经和体液因素的调节。近来的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细胞不仅是机体的重要屏障和半透膜,而且是机体内最大的内分泌器官。由于内皮细胞遍布全身,各个器官和组织无一不受血管内分泌功能的影响和调控。如内皮细胞分泌的NO器官和组织,因此机体所有器和内皮素对血管具有强烈的作用,NO能使血管扩张及抑制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造成血液黏度的下降。如果某些病理因素使小动脉发生持久收缩,则会使微循环血流减少,造成血液淤积。同样心脏在血液循环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医理论认为“心主血脉”,“气为血帅”,“气行血行”,血液的运行主要依赖心气的推动。“心气不足”,“帅血运行无力可致瘀”,这与西医的血流动力学和微循环有不少共同之处。如冠心病患者由于心脏的搏动无力,血流速度缓慢而造成血液的黏度过高引发血瘀;高血压病也会出现血黏度升高的现象。

4  结语

    综上所述,血瘀证是一种系统疾病,这种病变在不同的条件下呈现不同的“态”,是在人的血液中实际发生的广泛的病变过程…。认识它的本质不应该仅从血液流变学或血流动力学等某一方面或某一层次来把握,而应该从整体水平的,涉及免疫、神经内分泌、细胞分子水平等方面和层次来研究,以达到对血瘀证本质的深刻、全面、系统的认识。

作者: 渠慎成 王晓红 陈波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