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中医中药中医临床临床讨论

糖尿病中医体质学研究的现状与方向

来源:中医院临床
摘要:糖尿病是一种与遗传因素有关,而又与多种环境因素相关联的慢性、全身性、终生性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同时,糖尿病的患病人数也日益增多。20世纪90年代.全球糖尿病患者约为1亿人.然而,到2007年该数字已经迅速增长到2.46亿人。预计到2025年,全球将有3.80亿人受到糖尿病的困扰。...

点击显示 收起

    糖尿病是一种与遗传因素有关,而又与多种环境因素相关联的慢性、全身性、终生性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死亡率仅次于心血管病和肿瘤,并发症波及全身各脏腑器官,对人类健康和生命产生严重威胁。同时,糖尿病的患病人数也日益增多。20世纪90年代.全球糖尿病患者约为1亿人.然而,到2007年该数字已经迅速增长到2.46亿人。预计到2025年,全球将有3.80亿人受到糖尿病的困扰  。中国的情况就更为严重,据最新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总的糖尿病患病率和糖尿病前期患病率分别为9.7%和15.5%,据此推算,(中国)9240万成年人有糖尿病(男性5020万,女性4220万),1.482亿成年人处于糖尿病前期(男性7610万,女性7210万)  。也就是说中国人群中有糖代谢紊乱(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的约占四分之一。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的糖尿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医学科学,它对疾病的认识有着独特的视角和方法。传统的中医学对于疾病的认识,主要是通过辨证论治的方法,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临床诊断手段来确定患者的具体证型,从而指导临床遣方用药。这样的诊治方法主观随意性较大,往往造成临床上重复性不够的缺点。基此考虑,引进中医体质学的方法对糖尿病的中医药研究有其实际意义和广泛的运用前景。
    中医体质学的基本概念及特点
    中医体质学说作为一门新兴的中医学科,以中医理论为主导,研究人类各种体质与体质类型的生理病理特点,并以此分析疾病的状况、病变性质及发展趋向,从而指导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的一门学科。中医体质(constitution 0f TCM)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是人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  。
    中医体质表现为结构、功能、代谢以及对外界刺激反应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性,对某些病因和疾病的易感性,以及疾病传变转归中的某种倾向性。它具有个体差异性、群类趋同性、相对稳定性和动态可变性等特点,这种体质特点或隐或现地体现于健康和疾病过程之中  。
    中医体质的判定有明确科学的测量方法,主要是通过由60个条目构成的包含9个亚量表的可以对体质类型进行科学评价的测量工具——《中医体质分类判定表》,并进行了性能评价。将人体体质分为平和质(A型)、气虚质(B型)、阳虚质(C型)、阴虚质(D型)、痰湿质(E型)、湿热质(F型)、血瘀质(G型)、气郁质(H型)和特禀质(I型)共九种体质。
    中医体质具有客观存在性和与疾病的关联性。通过在全国范围进行了21948例流行病学调查,证实了9种体质的存在,发现了体质与疾病的相关性,通过分子生物学发现了不同体质的基因表达谱的差异性。多项研究都显示了中医体质与疾病的相关性,目前的研究集中涉及乳腺增生病  、慢性肾脏病  、乳腺癌癌前病变 、糖调节受损与胰岛素抵抗  、原发性高血压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及代谢综合征  等等研究,都说明了中医体质与多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相关。
    随着《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的发布、《中医体质学》也成为高教教材、中华中医药学会也成立了体质分会,这些都标志着中医体质学逐步成为一门新兴和具有完善体系的中医学科。
    糖尿病中医体质研究的现状
    目前糖尿病与中医体质学的相关性研究方兴未艾,目前的研究通过流行病学观察、文献总结、临床及实验、临床生理生化等对糖尿病中医体质分类进行了研究。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与体质”    对《内经》、《伤寒杂病论》等文献有关糖尿病与体质的论述予以总结,并结合临床研究体质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居有的重要地位,提出糖尿病三阴阴阳不同类型体质的发病特点。“试析2型糖尿病证型分布”  研究:以临床与实验研究为依据,探讨了2型糖尿病证型的分布。认为:2型糖尿病证型,可区分为按病程进展程度呈纵向分布的证型,以及体质、疾病亚型、脏腑属性等的不同而呈横向分布的证型;纵向分布证型的特异性指标可用代表不同病程的机体状态来表示,横向分布证型则可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来确定它们诊断标准的判别。“2型糖尿病表型与中医体质分类关系的研究”  表明: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痰湿质和阴虚质是两大基本类型,痰湿质患者多属于肥胖型,血瘀质预后可要比其他体质的患者差。
    此外,也有学者进行了单个体质与糖尿病相关性的研究。如:2007年北京中医药大学王欣麒发表的博士学位论文“少阳气郁质与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证候相关性分析”研究显示:少阳气郁体质2型糖尿病人群女性多见,饮食一般无特殊,尤其是少嗜酒和肉食;形体多正常,患肥胖和高脂血症比例较少;在DsQL总分、生理维度、心理维度方面分值显著高于非少阳气郁体质人群;少阳气郁体质人群发生抑郁症的机率高于其他人群且与其呈明显正相关;多见气郁证、气虚证和郁热证,较少出现痰湿和湿热证,其他证候和并发症与非少阳气郁体质无明显区别,与糖尿病眼病呈明显正相关,与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病呈明显负相关。
    上述研究均表明中医体质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存在相关性,但由于研究方法学的选择的不同和标准的不统一,存在以下不足:①由于缺乏与对照人群的比较,糖尿病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特点,不能证明其是糖尿病特有的,还是与普通人群一致。②所采用的中医体质分类标准多为个别学者的标准,并没有采用国家认可的国家标准,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国家标准《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发布于2009年,而已发表糖尿病体质研究均在国家标准发布之前有关。
    糖尿病中医体质研究的前景及展望
    目前,糖尿病的中医体质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有许多开创性的研究工作可以开展。从临床研究的角度来说,至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①临床流行病学方面:通过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对糖尿病患者的中医体质进行病因学研究,以获得糖尿病患者人群的中医体质特点及其危险体质及保护体质,为今后对糖尿病的高危人群进行干预,调整改善病理体质状况,从而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提供依据。②疾病预防方面:可以在糖尿病前期的患者中,进行中医体质干预研究来阐明,通过中医调摄的方法,采用“因体质而异”的个体化中医治疗方法,调查能否降低糖尿病前期患者向糖尿病的转化率,能否达到中医学“治未病”的最高境界。③疾病诊断及治疗方面:在临床诊治糖尿病的过程中,除了中医辨证论治的传统方法,中医体质学提供了一种辨体论治的方法,可采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的客观评价方法,根据患者的不同体质给予不同的中医治疗方法。这样的治疗方法既有中医学的传统特点及优势,又具备现代医学要求的客观性和可重复性。更易被现代医学所认同,有利于中医学的推广和与现代医学的结合。④疾病转归及预后判断方面:通过长期地随访观察不同中医体质的糖尿病患者的预后,以明确不同中医体质对糖尿病预后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探讨其内在的病理生理特点及临床干预策略。
    总之,中医体质学作为中医学中的一门新兴学科,由于它具有的诊断标准客观性、重复性好的特点,可以在糖尿病临床防治工作中的各个阶段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也能为中医糖尿病学从预防、治疗、并发症的防治以及基础研究提供更为宽广的研究领域。
作者: 李军 金艳蓉 曹芸 李雷 2013-7-15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