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中医中药中医临床中医疗法针刺疗法

皮内针疗法

来源:www.th55.cn
摘要:【概述】皮内针疗法又称“埋针疗法”,是以特制的短小针具固定于腧穴部的皮内或皮下,进行较长时间刺激的一种方法。皮内针疗法在《内经》中有“静以久留”的记载。1.颗粒型皮内针操作先用左手示指(食指)固定穴位两旁皮肤,右手用消毒镊子夹住针柄,沿皮下将针横刺入真皮内,针身可沿皮下平行埋入0.5~1厘米,针尖可......

点击显示 收起

    【概述】

    皮内针疗法又称“埋针疗法”,是以特制的短小针具固定于腧穴部的皮内或皮下,进行较长时间刺激的一种方法。

    皮内针疗法在《内经》中有“静以久留”的记载。对慢性疾病及顽固性痛证有较好的疗效,在自我保健中值得推广应用。

 

    【操作方法】

    (一)针具   

    用不锈钢丝特制的小针,分颗粒型(麦粒型)和揿钉型(图钉型)两种。

    1.颗粒型针长约1厘米,针柄形似麦粒或呈环形,针身与针柄呈一直线。

    2.揿钉裂针长O.2一O.3厘米,针柄呈环形,针身与针柄呈垂直状。

 

    (二)操作方法

    埋针针具和埋针部位严格消毒。

    1.颗粒型皮内针操作先用左手示指(食指)固定穴位两旁皮肤,右手用消毒镊子夹住针柄,沿皮下将针横刺入真皮内,针身可沿皮下平行埋入0.5~1厘米,针尖可向病所或循经埋刺,然后用胶布将针柄固定。适用于胸背、四肢,横刺及斜刺。

 

    2.揿钉式皮内针操作左手拇指、示指将埋针处穴位撑开,右手持消毒镊子夹住针柄,针尖对准穴位,迅速捻转刺入,然后用胶布黏贴固定。多用于面部及耳部等须垂直浅刺的部位。

    3.留针时间  根据病情、季节、体质不同而定。埋3—5日,夏天埋针不宜超过2日,以防感染。埋针期间每隔3~4小时按压2—3分钟,以提高疗效。

 

    养生应用】

    常用于某些需要久留针的慢性病和顽固,性疼痛疾病,如头痛、胃痛、牙痛等多种痛证。另外,对神经衰弱高血压月经不调、支气管炎、哮喘等病症有一定疗效。

    1.头痛体穴:完骨、风池、外关。耳穴:后头痛取膀胱;偏头痛取肝、胆;前头痛埋额。

    2.胃痛体穴:胃俞、脾俞、鸠尾、足三里。耳穴:胃、脾、交感、神门、皮质下。

    3.高血压体穴:肝俞、心俞、风池、足三里、曲池。耳穴:肝阳、耳尖、肝、心。

    4.神经衰弱体穴:心俞、神门、三阴交、内关、安眠穴。耳穴:垂前、肾、心、神门。

    5.心绞痛体穴:心俞、膻中、内关、神门、郄门。耳穴:心、小肠、神门、交感。

 

    6.三叉神经痛体穴:翳风、面部痛点、下关。耳穴:肝、面颊、神门。

    7.月经不调  体穴:三阴交、子宫、关元。耳穴:屏尖、内分泌、内生殖器、脾。

    8.哮喘体穴:定喘、肺俞、肾俞、膻中、天突、丰隆。耳穴:肺、神门、平喘点、咽喉、气管。   

    9.麦粒肿耳穴:眼、目1、目2、肝、皮质下、神门。

    10.牙痛体针:合谷、内庭、痛点。耳穴:牙痛点1、牙痛点2、上颌、下颌、上屏间、神门。

 

    【注意事项】

    1.埋针部位及埋针针具应严格消毒,防止感染。埋针前,应对针体详细检查,以免发生折针。

    2.埋针要选择易于固定和不妨碍肢体活动的穴位,防止移动脱落。

    3.埋针后感觉疼痛或妨碍肢体活动时应取出,重埋或改用其他穴位。

    4.埋针部位不宜着水,夏天汗多埋针时间不宜超过2日,以防感染。

 

    【按语】

    本疗法治疗无痛苦,操作方便安全。对慢性病持续刺激可提高疗效。对因工作紧张而不能到医院的患者尤为适宜,是一种理想的自我养生保健方法。

 

摘自《中华养生大全》王瑞华项琼瑶

 

作者: 2010-1-1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