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中医中药中医文化

中医人文的万花筒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摘要:科学是父,文化是母,人文是科学和文化血脉的延续。当广岛被原子弹炸成废墟,再也无人鼓吹科学发展必定造福人类,相反很多人开始呼吁科学与人文协调发展。羊城晚报出版社推出《人文中医》这本书,大力彰显中医的人文魅力,借此提醒科学、文化、人文一家人和谐相处,用心实在良苦。《人文中医》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中医药通......

点击显示 收起

  科学是父,文化是母,人文是科学和文化血脉的延续。当广岛被原子弹炸成废墟,再也无人鼓吹科学发展必定造福人类,相反很多人开始呼吁科学与人文协调发展。羊城晚报出版社推出《人文中医》这本书,大力彰显中医的人文魅力,借此提醒科学、文化、人文一家人和谐相处,用心实在良苦。

  《人文中医》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中医药通俗读物,作者是一位年轻女教师。但这位作者凭借对中医人文的深刻体悟,俯视中华千年文明,融合现代科学新知,遍捡人类智慧精华,为学习中医、运用中医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为认识中医、传播中医打开了一个万花筒。

  通过《人文中医》这个万花筒,我惊讶地发现,中医和日常生活居然配合得天衣无缝。战争里有中医,哲学里有中医,艺术里有中医,风俗里也有中医……几乎中华民族涉足的领域里都有中医。几千年来,中医像无孔不入的和风,吹遍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吹走中华民族的各类病痛。

  通过《人文中医》这个万花筒,我突然间明白,中医始终持有开放宽容的态度。正是这种态度,让中医吸纳进中华民族的智慧精华,成就了博大精深和刚柔并济的学科特性,在许多传统医学都销声匿迹的今天,仍能越挫越坚、靓丽动人。

  通过《人文中医》这个万花筒,我深刻地感到,中医与中华民族像一对亲密伴侣,总是相依相随、互帮互助、风雨同路、荣辱不弃。难怪毛泽东会说:“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难怪新中国在缺医少药的时候建立了庞大的“赤脚医生”队伍,并把保护中医药写进宪法。难怪即使是在现代科技非常发达的21世纪,仍有人高举民族大义的旗帜,积极推动中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中医里面有人文,人文里面有中医,这是《人文中医》给人的最大启迪。但是,正如国家科技部信息中心研究员贾谦所言:“不能仅仅把中医药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来看待,还要看到中医药能够解决中国13亿人口的健康问题乃至全世界60亿人口的健康问题。”所以,在阅读《人文中医》时,如果眼睛盯死书中荡气回肠的故事和古朴有趣的风俗,就错过了一次学习中医技术的良机。

  也许受专业背景影响,《人文中医》的作者有意无意地夸大了中医与人文之间的关联,个别章节也缺乏应有的理论深度。对于年轻作者和通俗书籍,这种评价可能有些求全责备。

作者: 刘步平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1-1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