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中医中药中医文化

试论中医文化在中医临床医疗科研教育中的意义

来源:环球中医药
摘要:中医学是基于人文和生命的医学。中医药学体系融合了历代的人文、科学成就,较完整地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其理论原理和方法在当今社会生活中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价值。中医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中医学不是那种建立在结构论、还原论、公理论基础之上的科......

点击显示 收起

中医学是基于人文和生命的医学。中医药学体系融合了历代的人文、科学成就,较完整地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其理论原理和方法在当今社会生活中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价值。中医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中医学不是那种建立在结构论、还原论、公理论基础之上的科学,而是一种建立在生成论、整体论、模型论基础之上的科学。中医将治病与治人有机地结合起来,德术并重,体现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巧妙结合,在西方工具理性的科学之外,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具有东方特色的科学范式,中医文化至今在关乎人类生命健康的临床医学的医疗、科研、教学中具有引领发展的意义。
1中医文化与临床医疗
医学是以人为主体研究对象的科学,发展到21世纪的医学对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依然知之有限,对人的心理意识活动、精神生活、社会生活与人的躯体器官极其生理活动及机能相互之问的关系的认识,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影响因素及相互作用与连系的认识还有许多误区、或空白。青霉素等抗生素的问世,对感染性疾病治疗似乎有了根本性解决办法,正是西医药特异性手段对人类的独特贡献,西医从微观上认为生物的发病机理肯定存在有害因素的侵害(物理、化学、微生物等),以及对这些因素易感或缺陷的原因,定性、定量确定这些内在、外在的因素,针对这些病因采用特异或者综合手段达到治疗目的。因此西医对疾病的发生、治疗是将各种因素通过实验,定性、定量地确定、设计。然而过度依赖现有科技手段、化学合成药品、仪器设备、手术技巧,来处理人——这个万物之灵的复杂问题,便不时会显得心有而力不足,甚而会弄巧成拙,如抗生素的药害、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以及文明病大量发生,表明仅有医疗手段的特异性不能阻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中医学把人体放在天地之间的大环境下考察,如天地自然的变化决定了农作物的生长化收成,同样也决定了人体生理机能的变化。任何一个生物细胞都有自己的生命规律,生命现象的真正意义属自然规律。它的自主调节是永恒的,而被动调节是暂时的,当人们较长时间用外来因素替代生物细胞的自主调节时(如应用激素),它虽然取得了显著效果,但这种调节可能打破了细胞的生命规律。虽然大量矛盾被抑制,但却留下了潜在的隐患。中医文化决定了中医学的医学模式从一开始就是用综合认识的方法,其本身就是一种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中医学不仅从生物学角度研究人体,如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而且重视人的社会性和心理情志变化,如人的社会地位、文化程度、家庭环境、经济状况、生活习惯、人际关系、劳动条件、性格特征以及性别、年龄、体质等对人体生物学的作用。同时在治疗疾病上能成功地将生物、心理、社会相关性有机结合,密切联系,并巧妙地运用于医疗实践。比如:不但扶正祛邪,调理阴阳,而且调理气机,调畅情志,安神定志,甚至可通过情志刺激方法治疗疾病等。中医文化从宏观上认为生物发病的主要矛盾是生物的防御屏障出现问题,才导致疾病的产生,“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就是具有中医文化特色的整体医疗理论就是中医的临床原则和治未病的依据,也是修复被破坏了的防御屏障与去除病因的“扶正祛邪”的具体原则。
源远流长的中医药文化因为历史的原因未能与时俱进窥视微观世界,导致其深奥的健康理论和规则缺少相匹配的特异性手段,从而难以被现代科学实验证明和反证,因此中医整体医疗理论和辨证施治的医疗规则只能在实践上沦为医药经验学,在理论上被排斥出自然科学,这就是当代社会不重视甚至排斥中医药文化的原因。被排斥出自然科学之外的中医药文化理论,必然无法指导现代科学实验,当今社会上出现“中医不科学”、“取消中医”的思潮在所难免。
通过中医和西医在临床医疗现实中的各自优势和不足,就可以明了中医文化在临床医疗中的重要作用。古代的医家利用阴阳五行理论来阐述自然和人体之问的自然关系,并用于解释病因病机,就构成了中医的基础理论,认为人体与自然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人体的变化是自然变化作用的结果,对人体构成以及病因病机的解释必须体现人与自然之间的整体性联系。在维护健康方面,一是强调肌体内在的整体性自我调节,药物或者其他非药物的医疗保健行为只是帮助人体提高自我调节适应的能力,进而达到驱邪去病;一是强调人体必须顺应自然的变化,不能妄为,才能达到保真守全。中医学在人类健康事业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医药能够发展延续至今,正是把握住了人与外在环境密切相联的规律,从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等多因素出发,整体、全面地把握人与自然的联系,揭示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保护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提高生存质量。中医以人为本,尊重生命、尊重人、保护人,以德为先,治病的同时将人作为活生生的个体来看待,注重人文因素在发病过程中的影响,中医文化决定了中医临床医疗的优势,中医作为中国的原创医学,是当前最有可能带动我国科技创新并领先世界、引领全人类健康事业方向的医学。
2中医文化与临床科研
近年利用或借鉴现代医学的研究方法进行中医临床研究日益增多,国家也每年投入巨额经费进行中医研究,期冀实现中医的现代化和国际化,中医的科研成果也与H俱增,但中医学术并没有因此而得到长足的进步,反而是中医的特色越来越不突出,优势越来越不能发挥。在近代科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医学模式是一个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把人仅仅看作是生物,只从生物学角度研究人体健康与疾病,只重视人的自然本质,忽视人的社会本质以及作为高级生物的人的心理学特征。用现代科学手段、西医的方法来研究中医药,作为一种研究途径,应该承认其研究价值,但脱离了中医学的文化因素,现代科技手段成为研究中医药的主要甚至唯一手段,科学成了研究中医药的霸主,以至于中医科研的目的就是把中医改造成“科学”。
中西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体系,中医的理论体系主要来源于临床实践,是对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中医现代研究、发展的主导思想和主流方法,尽管有多学科研究一说,但主要就是用西医学阐明和帮助中医,用动物来做试验或用分子生物学等来研究,才是正统,而用符合中医文化特征的方法进行中医研究倒成了异类。因此几十年做下来,并无实质性的、突破性的进展,还不能看出,有能够用生物医学的研究结果,阐明在自然和社会人文环境中的人体生命现象的可能性,中医的动物实验研究的结果更是相去甚远。而中医恰恰就是用这些来说明人体和疾病的,其结果是距离中医越来越远。从整体水平来讲,半个世纪的中医研究一直都属于探索性研究,由于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和适宜方法的运用,这些项目都无法从整体水平上阐明中医诊治疾病的科学原理,致使我国的中医现代化研究也没有取得根本突破。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特点:第一,强调在自然条件下和人文环境中综合研究人体整体的状态变化,不注重实验条件下局部实体的微观分析。第二,中医学的治疗目标是特异性的“证候”,而现代西医的治疗目标是特异性的“疾病”;而证候不等于疾病,证候的本质是具有人文特征的疾病某一阶段的情况。第三,中医药以整合调节的综合效应为优势,在临床疗效上呈现出起效慢但作用时间持久、远后效应和综合效应较好的特点。临床研究的疗效评价指标应该选择具有人文特征的人的生活质量“软”指标和长期随访的终点“硬”指标,如病死率、致残率等临床事件。
中医的研究,只能按照中医本身的规律开展,而不是按西方科学、西方医学的模式方法研究,否则,这种“现代化”(实为‘西方化’)的中医必定是以抛弃自己的文化为代价。中医研究的根本目的就是中医以自己表达的“语言”,自己的思维方式,自己的价值观念,从而给中医研究提供适合自己的环境。中医研究的当务之急不是去设法求证自己是否“科学”,不是去用还原论方法寻找自己的物质基础,而是结合中医的文化优势,研究一下自己的临床优势,找出中医的优势病种,制定中医的临床评价标准,对中医治疗的疗效进行统计、评估,在此前提下,吸收现代科学的成果和方法,不断开拓创新。
3中医文化与临床教育
中医临床教育作为提高临床医疗水平的主要手段,重要的是树立中医自己的思维方式,自己的价值观念,中华文化的继续教育无疑是重要的载体。但是现代中医教育完全按照西方科学模式进行构建,中医院校的教材越来越“现代化”,语言表达越来越“标准化”、“客观化”,似乎更容易理解“中医”、掌握中医了。中医药教育规模也在一天天扩大,但中医发展并没有取得我们所期望的程度,反而是中医的医疗市场在不断萎缩,中医的临床治疗手段也在一点点消逝。中医治疗明显出现了“一代不如一代”的现象。这是由于长期以来西方文化中心论、现代科学霸权主义造成的,在这种文化观念的指导下,脱离了中医文化的教育教学出现了西化的倾向,西化的结果又不像原本的设想那样发展普及了中医、提高了中医疗效,反而出现了看到了中医在所谓“现代化”口号下面临消亡的的危机。
中医本身自有一套理论构造与历史传承,“阴阳五行”的理论可以追溯到《易经》、《尚书》、《黄帝内经》。中医具有较其他医学更为浓厚的文化属性,医学的对象是人的生命,生命文化就是医学的元文化。中医对天地自然的认识、对生命与疾病的认知,以及据此而发明的治疗技术、养生方法等,凝聚着中国人独有的自然观念和人文情感,蕴涵着中国人一直持守的思维模式与生命哲学。中医在认识生命的本质、规律问题上,有着不同于西方的鲜明的个性色彩,中医将自然人与社会人作动态比附,建构了一个由心神调控的心与身同构、同序的小生命体系统和人与宇宙同构、同序的大生命体系统。中医比任何一门其他医学更能反映本民族的文化特征,中医药学融进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中,成为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思维方式会有很大不同,如果没有古代文化知识,没有受到中国文化思维训练,不注重阅读中医经典及加强传统文化熏陶,那末在临床实践中就不能真正能够按照中医思路治病。从生命文化的角度来说,中医药文化的教育在中医临床继续教育中尤为迫切和必要。
中医学作为基于人文和生命的医学,中医药学体系融合了历代的人文、科学成就,较完整地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数千年的不竭动力,正因为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中医中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才得以繁衍昌盛。中医的理论原理和方法在当今社会生活中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价值,中医的生命观、疾病观和诊疗理念与方法,一定会对未来的医学模式产生影响。中医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复兴中起着重要作用,中医学的复兴是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重要标志。今天的中国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有科学发展的原因,重要的是有我们高举民族优秀文化的原因。保障人们身心健康的医学发展,临床疗效的提高,中医文化的引领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 2012-2-1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