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医源图书馆疾病类小儿消化病防治270问

中医对小儿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如何认识?

来源:大众医药网
摘要:在中医文献中并无小儿病毒性肝炎的病名,它属于中医黄疸、胁痛范畴。其病因有内外两方面,外因多由于感染外邪所致,内因多与饮食不节、脾胃虚寒、正气不足有关。发病机制关键在湿邪。具体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如下:(1)感受外邪夏秋季节外感湿热之邪,或感染了“疫毒”之气,从表入里,郁于体内,阻滞在中焦脾胃,使......

点击显示 收起

  在中医文献中并无小儿病毒性肝炎的病名,它属于中医黄疸、胁痛范畴。其病因有内外两方面,外因多由于感染外邪所致,内因多与饮食不节、脾胃虚寒、正气不足有关。发病机制关键在湿邪。具体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如下:

  (1)感受外邪

  夏秋季节外感湿热之邪,或感染了“疫毒”之气,从表入里,郁于体内,阻滞在中焦脾胃,使脾胃的运化失常,湿热不能祛除,熏蒸肝胆,肝失疏泄,胆汁外溢于肌肤、膀胱,出现身目小便俱黄。

  (2)饮食所伤

  由于小儿饮食不知节制,或暴饮暴食,或嗜食油腻甘肥之品,损伤了脾胃,使脾胃的功能失职,湿浊就会在体内产生,郁久化热,熏蒸肝胆,胆汁不循常道而流,外溢肌肤发黄。

  (3)脾胃虚寒

  小儿素体阳虚,或喜食冷饮,感受寒湿,或过用苦寒药物损伤了脾胃阳气,湿邪化为寒湿,阻滞在中焦,胆汁被阻而外流,致面目发黄而晦暗。

  此外,正气不足,湿邪留于体内而不化,阻塞气机,不能畅达运行,而致气滞血瘀;湿困于体内日久,化为热邪,灼伤津液,可致肝肾阴亏之证。

作者: 不明 2006-4-1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