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医源图书馆教材类青岛卫生志

第七节医疗队

来源:青岛政务信息公众网
摘要:农村巡回医疗队1950年初,青岛市下乡医疗防疫总队成立。第一大队2个分队由山大医学院附设医院和区联合诊所组成,有28人赴西海灾区(包括平度、平西、昌南、潍北一带)。第二大队2个分队由卫生局组成,有22人赴滨北灾区(诸诚一带)。开展巡回医疗及防疫工作,历时45天,治疗病人33096人次,进行防疫注射种痘14924人次,开......

点击显示 收起


  农村巡回医疗队 1950年初,青岛市下乡医疗防疫总队成立。下设2个大队,4个分队,共50人组成。第一大队2个分队由山大医学院附设医院和区联合诊所组成,有28人赴西海灾区(包括平度、平西、昌南、潍北一带)。第二大队2个分队由卫生局组成,有22人赴滨北灾区(诸诚一带)。开展巡回医疗及防疫工作,历时45天,治疗病人33096人次,进行防疫注射种痘14924人次,开展卫生宣传及新法接生讲座211次。1955年9月至11月,青岛市卫生局组织两个农村巡回医疗组,分别到崂山郊区的崂西区、乌衣巷区、崂东区、王哥庄区进行巡回医疗。主要对贫苦农民、烈军属和农村慢性疾病进行慰问和治疗,3个月共访视病人1188人次,医疗856人。1960年7月,青岛市卫生局根据中央“各行各业都来支援农业”的号召,确定各卫生医疗单位与农村县、社挂构。青医附院、市立医院、青纺医疗等25个医疗单位与胶县、即墨、胶南和崂山郊区等县、区卫生院和27个公社医院挂了构。青医附院、市立医院、沧口医院等7个医院先后抽调249名医务人员,分别深入到各自分工的县、社帮助工作,其中属于定期轮流下放1个月以上到1年的医务人员有31人。同时,市卫生局还统一组织230余名医务人员分赴即墨、胶县、胶南等县和崂山郊区,开展除害灭病医疗预防工作。是年秋天,由于自然灾害,青岛地区农村粮食减产,疾病流行。青岛市卫生行政机构组织大批医疗队下乡进行生产救灾,防病治病。11月,市区组织医疗队赴即墨县、胶县、胶南县和郊区,医务人员共计543人,学生126人。除市级医疗单位组织医疗队外,各县、社也相继组织了医疗队。总计各县共组织医疗队人员1304名,市、县、区总共组织医疗队人员1973名。在治疗方面采取营养、治疗、休息和分散治疗、休息相结合的办法,有条件的建立疗养院。至1960年11月15日,3县1区共有营养食堂1427个,就餐人数31085我,共有疗养院97处,收治病人1248人。
  1965年2月至11月,市卫生局先后组织3批农村巡回医疗队到崂山县及郊区农村下乡服务。第一批下乡巡回医疗队有104人,分成4处分赴崂山县王哥庄、阴岛、河套、沙子口4个公社开展巡回医疗。历时5个月,共诊治病人4.4万人次,其中抢救危重病人360候选人余例。为生产队培养不脱产卫生员1200余名,做计划生育手术1800余人,指导社员改良水井127眼,改造厕所200多个,完成11万人的预防注射任务还施行了60余例子宫脱垂、卵巢肿瘤等较大的外科手术,成功地为一女社员剖腹切除重达13斤的卵巢瘤,解除了患者19年的痛苦。同时,为普及卫生知识,使16万余人受到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第二批下乡巡回医疗队有159人组成,于7月23日出发,10月返回。4个月内,为社员看病19万余人次,抢救危重病人2100余例,做外科手术1300余例,其中割除1例15斤重的卵巢肿瘤,1例3斤重的脂肪瘤,以及开展了胃大部切除术等。为生产队培养不脱产卫生员和接生员2000余人,基本达到每个生产大队有一名卫生员组长和一名接生员。同时,医疗队还设立了城阳、王哥庄、中韩、夏庄、马哥庄、惜福镇、仙家寨7个计划生育手术点,开展计划生育知识宣传,就地做男女结扎、放环、流产手术7000余例,初步打开了崂山县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的局面还指导社员改良水井300眼,改建厕所2.3万个,初步改善了农村饮 水卫生和环境卫生状况。第三批下乡巡回医疗队有294人组成,分别于是年10月5日、11月8日出发,于1966年8月23日至26日返回。
  1968年3月,青岛市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下达《关于立即组织以防治“流脑”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工作队的通知》,要求各医院、疗养院、卫生防疫站等单位必须抽调1/3以上的医药卫生人员和部分行政人员参加农村卫生工作队,下乡时间为3个月左右。青岛市抽调500人参加农村卫生工作队(包括青医附院),分别到烟台、昌潍、临沂和崂山县,每队有队员10人,主要以防治“流脑”为重点对疾病进行调查研究。同时,开展卫生运动和计划生育工作,并为基层培养卫生人员。1965年6月26日,毛泽东主席发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简称“6.26”指示)的指示后,青岛市卫生局面向农村,组织各医疗卫生单位与县、区农村挂钩,定时分期分批到缺医少药的贫困、偏远地区进行巡回医疗,帮助当地培养卫生员、建立医务室、宣传卫生科普知识,初步改变了农村缺医少药的面貌。
  “文化大革命”初期,各医疗单位根据毛泽东主席“6.26”指示,继续组织医务人员到农村巡回医疗。1969年后,全市停止统一组织医疗队。直到1975年,青岛市卫生局革命委员会根据国家卫生部及省卫生厅关于组织农村卫生工作队下乡的指示精神,统一组织市属各医院卫生技术人员和行政管理干部(占单位人员10~15%)组成卫生工作队,奔赴农村。1975年6月。派出首期卫生工作队(每半年一期),到1979年6月共组织8期农村卫生工作队,共2000余名医务人员分赴到平度、昌邑、崂山3县农村,帮助当地培养了大批赤脚医生和不脱产的卫生人员,建立和巩固了合作医疗,开展了计划生育指导和妇幼卫生工作。有的卫生工作队还帮助当地广开药源,建起了土药厂,为农村防病治病做出了成绩。
  抗美援朝医疗队 1950年12月,青岛市抗美援朝分会医务界支会发动抗美援朝医疗队签名运动,先后要求赴朝的卫生人员有277名。1951年2月16日组成第一批青岛市志愿赴朝医疗队,有42我,于3月1日赴朝,7月24日返回青岛,历时近5个月。在援朝工作期间,有张传钧、黄洵杭、张崇义、梅先受、梁保罗、于锡銮、官志荣、朱毓梅、吴绍硕、王成 、匡国桢、王孟兰、高芳春、郭成沛、刘猷枋、王者兰、魏金陵等17人立功。
  1951年6月,青岛市组成第二批赴朝医疗队,有24人,于6月12日赴朝,1952年6月返回,历时12个月。第二批医疗队在援朝工作中受到东北军区的通报表扬,丁履申、孙维林地前线立功。
  1951年9月,青岛市组建第三批志愿赴朝医疗队有18人,于9月下旬出发赴朝,1952年4月返回,历时7个月。孙干卿、林有良、曹承健、周秉文、肖爱、许锦辉、赵俊珍、王淑华、戴树云、欧约翰在前线立功。
  3批志愿赴朝医疗队共84人,大部分是公立卫生机构的干部和卫生人员,其中有9人是私人开业者。
  青岛市除单独组织医疗队赴朝外,青岛红十字会还组织14名医务人员,分别参加全国、山东省组织的赴朝医疗队各7人。还有3名交通检疫人员也参加了援朝工作。
  赴唐山抗震救灾医疗队 1976年7月28日凌晨,唐山、丰南一带发生强烈地震后,青岛市卫生局根据上级指示组成医疗队,共抽调64名医务人员,于7月28日晚8时40分乘车冒雨出发,7月31日凌晨4时到达唐山震区指挥部──唐山飞机场,10时到达唐山市东矿区赵戈庄矿,立即抗入抢救伤员工作。3天后医疗队移至水泥厂附近执行巡回医疗任务。青岛医疗队在抢救伤员工作中成绩突出,特别在抢救开滦煤矿被困在井下的6名工人时,发扬了吃大苦、耐大劳的精神,奋力抢救。其中,有一名老工人陈学海被围困在井下达14天又10小时,经过3天4夜的抢救工作,终于使伤员转危为安,受到指挥部表扬。全队有30人被评为抗震救灾积极分子。医疗队于8月30日离开唐山市返回青岛。青岛市在组织赴唐山抗震救灾医疗队的同时,又抽调81名医务人员组成3支列车医疗队,自8月2日至8月13日共完成3个专列的伤员护送任务,尚有飞机专运伤员11架次。
  赴藏医疗队 山东省赴藏医疗队青岛分队先后组织两批。第一批由16人组成。1975年5月18日从青岛出发,6月9日到达拉萨,6月21日到达工作地点拉孜县。以拉孜县人民医院为基地,兼管定结、昂仁、萨迦县医疗任务。于1977年5月14日离开西藏返回青岛。第二批赴藏医疗队有9人组成。于1977年5月6日到达拉孜县与第一批医疗队进行交接。1979年5月返回青岛,历时2年。
  两批医疗队担负4个县的巡回医疗任务,跑遍了拉孜县的6个区30个公社,157个生产队。进藏4年,门诊治疗病人70260人次,在农牧区巡回医疗治病45395人次,住院治疗316人次(仅第一批数),做各种手术1060例,抢救危重病人323人次(仅第二批数)。1978年5月,成功地抢救了一例外伤致肝脾破裂的解放军战士。为工农兵体检胸透3500人次,血常规化验1165人次。同时举办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学习班6期,培训卫生技术人员95人,赤脚医生426人。使每个生产队都配备了赤脚医生,每个区和部分生产队配备了接生员。另外,还举办X光、针刺治疗白内障、新法接生学习班各一期,使当地农村牧区缺医少药的状况得到了改善。
  两批医疗队在日喀则地区拉孜中心医院工作期间,使医院由一个简单的诊所发展成为有内科、外科、妇科、手术室、化验室、放射线科和工剂科的小型综合性医院。两批赴藏医疗队还利用当地医药资源,克服设备困难,修旧利废,土法上马,协助5个县医院办起加工当地药材为主的小药厂,生产出丸、散、膏、片及眼药水、蒸馏水等制剂计45个品种,占门诊用药量的20%左右。同时,队员们还克服了高山缺氧和生活、气候不适应等困难,帮助当地建立起手术室、化验室、消毒供应室,并逐步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使病房有制度,仓库有帐目,用药有处方,方便了病人,推动了医院各项工作的进展。
  援外医疗队 为保证驻蒙中国工人身体健康,1957年11月,山东省卫生厅统一组织全省有关医疗单位到蒙古人民共各国建立中国工人医院。青医附院根据省卫生厅指示派员参加,首批3人,于1957年11月赴蒙,至1961年10月返回。第二批3人,于1961年11月赴蒙,至1965年12月返回,每批赴蒙工作时间均为4年。
  青岛市自1968年至1984年先后派出支援坦桑尼亚医疗队8批,40余人次,每批医疗队驻坦2年。在援坦医疗服务中,不少医疗队员做出突出成绩。市立医院眼科副主任、主治医师王守镜,援坦2年中,看门诊病人数万人次,开展手术500余次,为200多名白内障失明病人做了手术,使他们重见光明;内科副主任、主治医师耿洪业,在给坦桑尼亚政府总理等高级官员看病时,认真检查,诊断准确,处理得当,受到坦方赞扬;外科副主任、主治医师赵经郊和全组人员一起,想方设法抢救了上百名危重病人,开展了颅脑、胸、腹等大手术,使许多病转危为安,痊愈出院。人民医院小儿科主任、主治医师郭象贤,先后两次参加援坦医疗队,在工作中不怕脏和累,对危重病人日夜守护,亲自做护理治疗,挽救了许多濒于死亡的儿童;妇产科副主任、主治医师张淑芬,在做好临床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写出《75例异常分娩的临床分析》等论文
  青医附院自1968至1987年先后派出支援坦桑尼亚和医务人员共28人。1985年被山东省卫生厅授予出国医疗队先进集体,青医附院被省评为出国医疗队先进集体。

作者: 2007-1-1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