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医源图书馆中医古籍景岳全书卷之三十二贯集杂证谟

脚气

来源:医源世界
摘要:通评虚实论曰:跖跛,寒风湿之病也。脚气之说,古所无也,自晋苏敬始有此名。逮夫后世,则有类伤寒四证,而以脚气居其一,谓凡头痛发热,身痛便闭,而但见脚膝屈弱无力者,便是脚气。夫脚气本水湿下壅之病,而实非阳邪外感证也,若诸证之兼见者,则或有之,若以外感之脚软者,便认作脚气,则淆乱意见,大不通也。...

点击显示 收起

经义
太阴阳明论曰: 阳受风气, 阴受湿气。 伤于风者, 上先受之; 伤于湿者, 下先受之。 清湿袭虚, 则病起于下; 风雨袭虚, 则病起于上。

邪气藏府病形篇曰: 身半已上者, 邪中之也; 身半已下者, 湿中之也。

阴阳应象大论曰: 地之湿气, 感则害人皮肉筋脉。

通评虚实论曰: 跖跛, 寒风湿之病也。

藏气法时论曰: 脾苦湿, 急食苦以燥之, 禁湿地濡衣。

调经论曰: 寒湿之中人也, 皮肤不收, 肌肉坚紧, 营血泣, 卫气去, 故曰虚。 虚者聂辟气不足, 按之则气足以温之, 故快然而不痛。

五常政大论曰: 太阴司天, 湿气下临。

六元正纪大论曰: 太阳司天之政, 民病寒湿, 发肌肉萎, 足萎不收。 太阴司天之政, 民病寒湿, 腹满, 身?愤, 胕肿。 太阴所致为重, 胕肿。

生气通天论曰: 因于气, 为肿, 四维相代, 阳气乃竭。

经脉篇曰: 胃病则大腹水肿, 膝膑肿痛。 足阳明实则狂, 颠虚则足不收, 胫枯。

平人气象论曰: 足胫肿曰水。

论证共五条
1.脚气之说, 古所无也, 自晋苏敬始有此名。 然其肿痛麻顽, 即经之所谓痹也; 其纵缓不收, 即经之所谓痿也; 其甚而上冲, 即经之所谓厥逆也。 逮夫后世, 则有类伤寒四证, 而以脚气居其一, 谓凡头痛发热, 身痛便闭, 而但见脚膝屈弱无力者, 便是脚气。 此说太混, 予不然之。 夫脚气本水湿下壅之病, 而实非阳邪外感证也, 若诸证之兼见者, 则或有之, 若以外感之脚软者, 便认作脚气, 则淆乱意见, 大不通也。 兹予删诸繁琐, 述其节要, 法既无遗, 庶便理会。
2.脚气之证, 其初甚微, 饮食动作, 无不如故, 或无他疾而忽得之, 或因病后而渐得之, 及其病也, 则自膝至足, 或见麻痹, 或见冷痛, 或见痿弱, 或见挛急, 或肿, 或不肿, 或日渐枯细, 或蒸蒸恶热, 或洒洒恶寒, 或如冰冷, 或如火热, 或到底能食, 或不能食, 或有物如指, 发自踹肠, 而气上冲心, 是皆脚气之正病也。 其有为发热头痛, 寒热往来, 或腹内作痛, 或见饮食则呕吐, 或恶闻食气, 或不欲见明, 或语言错乱, 精神昏愦, 是皆脚气之兼证也。 大抵此证有缓急, 缓者其来渐, 或二三月而日甚; 急者其来速, 或一二日而即起, 治之若缓, 恐其气上冲心, 亦能杀人。
3.脚气之因有二: 一则自外而感, 一则自内而致也。 自外而感者, 以阴寒水湿雨雾之气, 或坐卧湿地, 致令湿邪袭人皮肉筋脉, 而凡清湿袭虚, 则病始于下, 致为腿足之病, 此外因也。 自内而致者, 以肥甘过度, 酒醴无节, 或多食奶酪湿热等物, 致令热壅下焦, 走注足胫, 而日渐肿痛, 或上连手节者, 此内因也。 然在古人, 谓南方卑湿, 病多外因, 北方嗜酒酪, 病多内因, 此固一说, 然北方亦有寒湿, 南方岂少酒湿, 此固不必分南北。 其或内或外, 凡受邪气, 有病始于足, 而渐致他证者, 即脚气之谓也, 必察其因而治之, 则自无失矣。
4.方书以肿为湿脚气, 不肿者为干脚气, 湿者宜除湿, 干者宜行气。 陈无择曰: 脚气不专主一气, 亦不专在一经, 兼有杂生诸病, 未易分别, 须寻经络之阴阳, 再察脉息之虚实, 以为治也。 凡自汗, 走注者为风胜, 无汗, 挛急, 掣痛者为寒胜, 肿满重者为湿胜, 烦渴燥热为暑胜。 若四气兼中者, 但察其多者为胜, 分其表里, 以施治也。
论治共八条
1.脚气之病, 实三气之所为也, 然亦有虚实之异。 又脚气本为壅疾, 古云忌用补剂, 然必下元不足及阳明之气有亏者, 而后邪气得以犯之, 此其中亦有虚证。 总之, 凡治此者, 只因证施治, 则万全也。 但察其因于表者, 以发散为主, 因于里者, 以疏利为主。 外因者多寒湿, 宜用温热; 内因者多湿热, 宜用清凉。 若元气本虚, 及病久致虚者, 必当培补下元, 不得以忌补之说为拘也。
2.脚气初起, 无非湿滞, 如无他证兼见, 而身体重著者, 单宜治湿, 以分利为主。 凡脚膝中湿, 或腰腿酸疼, 重着肿痛者, 宜除湿汤, 不问久近干湿, 并可用。 若脚膝酸软重着, 而胃气不清, 或见噫气吞酸胀满者, 平胃散。 若脚气浮肿而兼泄泻者, 宜五苓散, 或胃苓汤。
3.寒湿外侵致成脚气者, 十居六七, 其证疼痛拘挛, 恶寒清厥, 脉多弦细, 治宜以温经除湿为主。 是以古人治此之法, 大抵热药多, 寒药少, 故每用麻黄, 川乌, 桂, 附, 干姜之属。 <内经>曰: 湿淫于内, 治以苦热。 正以乌, 附, 麻黄走而不守, 故能通行经络, 干姜, 官桂辛甘大热, 故能助阳退阴, 清湿既除, 病无不愈。 凡感寒湿雨水, 或四气流注, 致成脚气, 肿痛不可忍者, 宜鸡鸣散, 如神。 若寒湿内侵, 阳虚阴盛, 胃气不强, 经气不行, 顽木浮肿, 或疼痛不用者, 独活汤。 若寒邪入腹, 喘急疼痛, 或筋急上冲闷乱, 危急欲绝者, 茱萸丸, 或茱萸木瓜汤。 若寒湿在经, 血脉不和, 腰脚筋骨酸软无力, 或拘挛疼痛, 脉弱而涩者, 酒浸牛膝丸。 若寒湿壅肿, 气滞不行, 或冷或痛者, 立效散。 若寒湿兼风者, 如五积散, 小续命汤皆宜用, 详具后条。
4.湿热内蒸致成脚气者, 多因酒食不节, 其证必烦热多渴, 脉见滑数, 二便或多不利, 治宜利湿清火为主。 若湿热下壅, 足胫肿痛不消者, 防己饮加减治之; 或苍朮黄檗丸, 或二妙散, 或加味二妙丸, 俱妙。 若湿热气壅, 上冲胸腹, 烦渴闷乱, 头痛口干者, <活人>犀角散。 若湿热流注经络, 肢节烦疼, 肩背沉重, 手足遍身疼痛热肿者, 当归拈痛汤。 若感冒暑湿, 肢节疼痛, 身热口渴, 小便赤涩, 气虚气促者, 清暑益气汤。 若肝肾阴虚血热, 脚瘠疼痛, 行止艰难, 小水不利者, 续断丸。
5.脚气有壅滞气逆者, 其证必喘满气急, 上攻心腹, 甚至危急可畏, 治宜行滞降气为主。 凡脚气上冲心腹, 喘急不得眠卧者, 紫苏散, 槟榔汤, 或加减槟榔汤, 甚者四磨饮。 若脚气喘急, 腹满脚肿者, 桑白皮散, 或木通散。 若脚气脐下气升, 冲心烦闷者, 木香散, 或槟榔散。 若脚气心胸壅闷, 呕逆多痰不食者, 半夏散, 或紫苏汤。 若浮肿, 心腹痞闷, 小水不利, 大腹皮散。
6.风湿合邪而为脚气者, 其证必兼外感, 而或为寒热往来, 或为喘欬气急, 或流走无常, 或筋骨疼痛, 治宜以散风除湿, 通行经络为主。 若感四时风疫风湿, 或处阴湿之地, 致为脚气痿弱, 筋骨疼痛, 或寒热往来者, 败毒散。 若寒热如疟, 赤肿疼痛者, 加味败毒散。 若脚气以风寒湿邪客于经络, 而骨髓酸痛不可忍, 或遍身疼痛, 恶寒呕逆者, 五积散; 一法加全蝎三个, 入酒煎服。 若脚气以风湿留滞, 而阴寒外闭, 表邪不解, 或欬嗽喘满寒热者, 小青龙汤。 若风湿留滞, 肢节烦疼, 心神壅闷者, 大腹子散。 <千金>云: 若脚气脉大而缓, 宜服小续命汤二剂, 立瘥。 <活人>云: 脚气属冷者, 以小续命汤, 煎成入生姜自然汁服之, 最快。 若脚气风湿胜, 而兼发热欬嗽, 肢体疼痛者, 芎芷香苏散。 若脚气风湿流注, 憎寒发热, 无汗恶寒者, 麻黄左经汤。
7.脚气有虚证。 凡脾胃肝肾之脉, 皆出于足, 邪之易入, 多有乘虚, 故肝虚则筋病, 肾虚则骨病, 脾虚则肌肉病, 胃虚则宗筋病。 或以劳欲不节, 或以酒湿太过, 或以病后失调, 凡内有亏损而外有脚气者, 无非虚证。 此当以调补为主, 而兼察四气以治之。 若肝肾阴虚, 感触四气, 而瘫痪顽木, 半身不遂, 脚膝无力, 遍体疼痛者, 神应养真丹, 或<三因>四斤丸, 或虎骨酒, 或八味地黄汤。 若脾胃大虚, 阴寒在下, 阳气不行而病脚气者, 独活汤, 附子八味汤。 若精血不足, 阴虚于下, 气不归精, 而脚气上逆冲心者, 地黄汤。 若脾胃虚寒, 兼风湿外邪而成脚气者, 风引独活汤, 或追毒汤。 若脚气以脾肾虚寒, 而兼欬嗽气逆呕吐者, 兼补厚朴汤。
8.脚气有实邪。 凡壅盛肿痛, 而或为闭结, 或为胀满者, 治宜以疏导通利为主。 若风湿壅盛, 脚气肿痛, 便结腹满者, 羌活导滞汤, 或枳实大黄汤。 若四气流注, 阳明风热, 腰脚肿痛, 大小便秘, 喘满腹痛者, 大黄左经汤。 若脚气饮食不消, 心下痞闷, 腿脚肿痛者, 开结导饮丸。
敷熨淋洗
凡脚气肿痛之甚者, 可用敷药以散之, 或用椒艾囊以温之, 或用香散之药煎汤以洗之, 如百草煎, 及防风, 荆芥, 威灵仙, 艾叶, 苍朮, 蛇床子, 当归, 乌药之类, 皆可用; 或单用紫苏, 或忍冬藤煎汤淋洗之, 俱妙。
禁忌共三条
1.观<活人>等书云: 凡脚气服补药, 及用汤淋洗者, 皆医之所禁也。 此亦一偏之说耳。 盖补有宜禁者, 以邪壅气实者也; 淋洗有宜禁者, 以水湿汤气之宜避者也。 如果下部虚寒, 或以病后, 或以克伐太过, 而脚气不愈者, 岂尚堪禁补乎? 又若寒邪湿热, 壅结不散, 而为肿为痛者, 最宜以辛香疏散之药煎汤蒸洗, 则退邪极速, 岂禁洗乎? 惟是湿热气逆而上冲心腹者, 不可骤洗, 恐助湿气上升也; 此必先降其气, 俟其毒止在脚, 再行熏洗, 自无不利, 盖补以补其弱也, 洗以逐其滞也, 夫何禁之有。
2.有当禁于未发之先者, 如<外台秘要>云: 第一忌嗔, 嗔则心烦, 烦则脚气发。 又禁大语, 大语则伤气, 气伤病亦发。 又不得露足当风入水, 以冷水洗足, 两足胫尤不宜冷, 虽暑月当着帛裤, 至冬寒加绵, 常令两胫及腿温暖, 微汗尤佳, 依此将息, 脚气自消, 而无邪气留连之患。 夏月腠理开, 不宜当风取凉, 凉处坐卧, 须得劳动关节, 令其气畅, 此拒邪之法, 养生之要也。 每食后宜行三五百步, 疲倦便止, 则脚中恶气随即下散, 虽有淫肿, 气亦不上也。
3.孙真人云: 古人少有此疾, 自永嘉南渡, 衣冠之人多有之。 此皆湿郁于内所致也。 故凡四时之中, 皆不得久坐久立湿冷之地, 亦不得因酒醉汗出脱衣洗足, 当风取凉, 皆成脚气。 暑月久坐久立湿地, 则湿热之气蒸人经络, 病发必热, 而四肢酸疼, 烦闷胕肿寒热, 此又山野农夫多有之, 以久湿伤于外也。
述古
杨大受曰: 脚气是壅疾, 当用宣通之剂, 使气不能成壅也, 如羌活导滞汤之类, 所宜通用。 又如苍白朮, 防己, 南星以去湿, 羌活, 独活, 木瓜, 槟榔, 行气利关节以去壅, 佐木通, 牛膝以引经, 当归, 生地黄以和血, 此必用之药也。 又如东垣拈痛汤之类亦甚捷, 余因证之虚实而辨治之, 此即通变活法也。
附按
薛氏治一男子, 素有脚气, ?下作痛, 发热, 头晕呕吐, 腿痹不仁, 服消毒, 护心等药不应, 左关脉紧, 右关脉弦, 此亦脚气也, 以半夏左经汤治之而愈。 一男子脚软肿痛, 发热饮冷, 大小便秘, 右关脉数, 乃足阳明经湿热流注也, 以大黄左经汤治之而愈。 一妇人肢节肿痛, 胫足尤甚, 时或自汗, 或头痛, 此太阳经湿热所致, 用麻黄左经汤二剂而愈。 一男子两腿肿痛, 脉滑而数, 此湿痰所致也, 先以五苓散加苍朮, 黄檗, 二剂少愈, 更以二陈, 二朮, 槟榔, 紫苏, 羌活, 独活, 牛膝, 黄檗而瘥。 夫湿痰之证, 必先以行气利湿健中为主, 若中气和则痰自消, 而湿亦无所容矣。 一男子右腿赤肿焮痛, 脉沉数, 用当归拈痛汤, 四肢反痛, 乃湿毒壅遏, 又况下部药不易达, 非药不对证也。 遂砭患处, 去毒血, 仍用前药, 一剂顿减, 又四剂而消。 一妇人患脚气, 或时腿肿筋挛, 腹作痛, 诸药不应, 渐至危笃。 诸书云: 八味丸治足少阴脚气入腹, 疼痛上气, 喘促欲死者, 遂投, 一服顿退, 又服而愈。 凡肾经虚寒之人, 多有此患, 乃肾乘心, 水克火之证, 少缓则死不旋踵, 宜急服之。 一妇人患腿痛不能伸屈, 遇风寒痛益甚, 诸药不应, 甚苦。 先以活络丹一丸, 顿退, 又服而瘳。 次年复痛, 仍服一丸, 亦退大半, 更以独活寄生汤, 四剂而愈。 一男子素有脚气, 又患附骨痈作痛, 服活络丹一丸, 二证并瘥。 上舍俞鲁月, 素有疝不能愈, 因患腿痛, 亦用活络丹一丸, 一惟腿患有效, 而疝亦得愈矣。 留都金二守女, 患惊风甚危, 诸医皆不能救, 遂自用活络丹, 一丸即愈, 且不再作。 夫病邪深伏在内, 非此药莫能通达, 但近代有云此药引风入骨, 如油?之说, 故后人多不肯服, 大抵有是病宜用是药, 岂可泥于此言, 致病难瘥。

针灸
凡脚气初觉, 即灸患处二三十壮, 或用雷火针以导引湿气外出, 及饮醪醴以通经散邪, 其要法也。 若壅既成而邪盛者, 必肿痛热甚, 一时药饵难散, 宜砭去恶血, 以消热肿, 砭刺之后, 以药继之。
脚气论列方
平胃散和十七。 当归拈痛散寒百三十。 五苓散和一八二。 立效散和二八七。 茱萸丸和三百九。 鸡鸣散和二八五。 加味二妙丸寒一三五。 胃苓汤和百九十。 五积散散三九。 加味败毒散外四一。 清暑益气汤和一六八。 半夏散和二九九。 人参散和二九七。 槟榔散和二九三。 防己饮和二八八。 酒浸牛膝丸和三百八。 活络丹和二七七。 八味丸补一二一。 四磨饮和五二。 风引独活汤散百二。 小青龙汤散八。 木通散和二九六。 <三因>四斤丸补一六一。 神应养真丹和三一三。 茱萸木瓜汤和二八六。 二妙散寒一三四。 除湿汤和一七七。 苍朮黄檗丸寒一三六。 败毒散散三六。 紫苏汤和二百九十。 紫苏散和二八九。 橘皮汤和二九八。 芎芷香苏散散八八。 槟榔汤和二九一。 加减槟榔汤和二九二。 续断丸和三百六。 地黄汤和三百二。 活人犀角散寒一三一。 独活寄生汤和二百七十。 独活汤散八三。 虎骨酒和三一五。 木香散和二九五。 小续命汤散五二。 追毒汤散百四。 大腹皮散和三百。 椒艾囊和三一七。 兼补厚朴汤散百一。 桑白皮散和二九四。 开结导饮丸和二七八。 半夏左经汤散九七。 大黄左经汤散九八。 附子八味汤热三七。
大腹子散和三百一。 百草煎新因三七。 麻黄左经汤散九六。 羌活导滞汤攻三四。 枳实大黄汤攻三三。

论外备用方
鹿茸丸补一三一生疮。 加味四斤丸补百六十阴气不足。 愈风丹和二七四养血去风。 薏仁酒和三一六补阴去湿。 虎骨四斤丸补一五九滋阴。 降椒酒和二三八风湿。 续断丸和三百六凉血去风。 神应养真丹和三一三滋阴行经。 槟苏散外一八八风湿流注。 透骨散和三一四行经。 羌活胜湿汤和一七八风湿。 豨莶丸和二五六。 活络饮和二五六风湿。 加减四斤丸补一六一肾虚。 换腿丸和二百八十风湿。 胜骏丸和三一二养气去邪。 易老天麻丸和二七五血虚受邪。 沉香汤和三百四脚气攻心。 木瓜汤和三百三行气。 史国公浸酒方和二八一。 敷脚气方和三一八。 调元健步丸和三一一阴虚湿热。 济生槟榔汤和二九一疏壅。 第二独活汤散百散风。 第一麻黄汤散九九恶风。 六物附子汤外三五四气流注。
 

作者: 佚名 2008-5-1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