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临床医学与专科论文检验医学

Sephadex介导的大鼠高嗜酸粒细胞血症模型

来源:免疫学杂志
摘要:Sephadex介导的大鼠高嗜酸粒细胞血症模型免疫学杂志2000年第4期第16卷短篇报道作者:马淑兰崔龙苹杨永清陈汉平单位:马淑兰(上海医科大学神经生物学教研室,上海200032)。陈汉平(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上海200030)关键词:高嗜酸粒细胞血症。大鼠[中图分类号]R56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点击显示 收起

Sephadex介导的大鼠高嗜酸粒细胞血症模型

免疫学杂志 2000年第4期第16卷 短篇报道

作者:马淑兰 崔龙苹 杨永清 陈汉平

单位:马淑兰(上海医科大学神经生物学教研室,上海 200032);崔龙苹(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上海 200030);杨永清(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上海 200030);陈汉平(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上海 200030)

关键词:高嗜酸粒细胞血症;大鼠

  [中图分类号] R56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0-8861(2000)04-0318-01

The model of Sephadex induced massive blood eosinphilia in SD rats

MA Shu-lan,CUI Long-ping,YANG Yong-qing,CHEN Han-ping

  近年来,随着对支气管哮喘认识的逐步深入,嗜酸粒细胞在支气管哮喘发生中所起的作用已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和关注,以嗜酸粒细胞为中心研究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措施也已取得了长足进展[1]。为进一步促进嗜酸粒细胞基础与临床研究的发展,本文提供了一种由Sephadex介导的高嗜酸粒细胞血症模型。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清洁级雄性SD大鼠45只,体重200~220 g(由中科院上海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饲养及实验室室温为24±2 °C,相对湿度为40%±20%),随机分为3组:Sephadex-G200造模组(n=15)、生理盐水组(n=15)和空白对照组(n=15)。

  1.2 模型制备 将Sephadex-G200(Pharmacia,Uppsala,Sweden)以0.5 mg溶于1ml生理盐水,于4 °C静置48 h。模型组以1 ml/只从尾静脉注射Sephadex-G200生理盐水溶液,生理盐水组从尾静脉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

  1.3 血液嗜酸粒细胞计数 取20 μl大鼠血液,滴入0.38 ml嗜酸细胞染色液中(伊红∶丙酮=1∶9),在室温下静置10 min,用计数板在电光显微镜下计数。自造模第2天起,每日上午8时从尾静脉采血观察嗜酸粒细胞的数目,连续观察10 d。

  1.4 统计方法 用统计软件SPSS for Windows Release 6.0中的t检验

  2 结果与讨论

  如图1所示,造模组血液嗜酸粒细胞在造模后的第3 d起,数目明显上升,至第7 d达峰值,之后开始下降,且第3、4、5、6、7、8、9、10 d的嗜酸粒细胞计数明显高于第1 d(P<0.05),而生理盐水组和空白对照组血液嗜酸粒细胞数目均无明显变化。

  嗜酸粒细胞与支气管哮喘的关系早在本世纪初就已有了认识[2,3],但在近十多年才得到了比较充分的重视,逐步认识到嗜酸粒细胞在支气管哮喘发生中具有关键作用,并将其定义为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4]。研究证明,嗜酸粒细胞是通过脱颗粒释放介质,形成炎症,促进哮喘发作的[1],因此进一步研究这种机制实为研究支气管哮喘发病机理与治疗措施的关键。我们由Sephadex-G200介导的高嗜酸粒细胞血症模型可以说是为体内研究嗜酸粒细胞与支气管哮喘的关系提供了较为理想的工具之一。本模型具有制备方便、模型成熟时间短等特点,是嗜酸粒细胞基础与临床研究的工具性模型之一,如在此基础上再观察肺嗜酸粒细胞数目变化及其与血嗜酸粒细胞变化的关系等等,从而可以进一步判定支气管哮喘与嗜酸粒细胞的关系,如在此基础上加入某些成分,可判定该成分对嗜酸粒细胞的影响作用等。

图1Sephadex对嗜酸粒细胞数目的影响

  Fig 1The effect of Sephadex on the count of blood

  eosinophils

  P<0.05, compared with 1 d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9870935);上海市教委基金资助项目(97C08)

  [作者简介] 马淑兰(1973-),女,河北安国县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针灸治疗哮喘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参考文献]

  [1] 杨永清,陈汉平.嗜酸粒细胞与过敏性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理[J].上海免疫学杂志,1992,12(1):60-63.

  [2] ELLIS AG. The pathological anatomy of bronchial asthma[J]. Am J Med Sci, 1980,136(2):407-411.

  [3] HUBER HL, KOESSLER KK. The pathology of bronchial asthma [J]. Arch Intern Med, 1922,30(4):689-693.

  [4] KROEQEL C. The role of eosinophils in asthma[J]. Lung, 1990,168(suppl):5-9.

[收稿日期] 1999-07-14


作者: 风清扬 2009-2-2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