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临床医学与专科论文检验医学

我们正在低估丙肝

来源:健康报
摘要:■HCV感染率超过HBV的1/3,临床病例却不及后者的1/10■症状隐匿、不声不响的丙型肝炎远期预后更令人担忧■大量患者集中在贫穷地区,而那里也是医疗科研薄弱点■复杂的检验、大量的漏诊让我们忽视了它正在蔓延的事实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全世界包括我国均存在众多经血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1989年证实此类患者系因丙型肝......

点击显示 收起

■HCV感染率超过HBV的1/3,临床病例却不及后者的1/10■症状隐匿、不声不响的丙型肝炎远期预后更令人担忧■大量患者集中在贫穷地区,而那里也是医疗科研薄弱点■复杂的检验、大量的漏诊让我们忽视了它正在蔓延的事实

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全世界包括我国均存在众多经血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1989年证实此类患者系因丙型肝炎病毒(HCV)所致,自此在全球掀起了有关研究热潮,我国亦不例外。

  然而,虽然在国际上丙型肝炎一直是热门研究领域,近年来我国却呈现降温趋势。例如,1999年科技部资助的高达3000万元的973重大课题《重要病原体变异的研究》中竟无有关HCV变异的研究,而与此同时同类研究在国际上占据了重要地位。此外,已初步证实我国的HCV感染率为3.2%左右,临床所见病例却远不及乙型肝炎的1/3(我国HBsAg携带率约为9.2%),甚至不及其1/10。显然,我们对本病的重要性出现了严重低估,而低估是多种原因共同导致的。

  ◆我国早已将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学标志物作为常规指标,但对HCV标志物并非如此。加之丙型肝炎症状隐匿或缺如,病人和医师很少意识到其存在可能。除非肝功能异常如丙氨酸转移酶(ALT)明显增高,又找不到明显病因时,才会想起进行丙肝筛查。同时,有输血或体液暴露史者常有其他引起ALT增高的疾病,从而导致漏检。

  ◆丙型肝炎不像乙型肝炎那样有众多血清学标志物,仅有的抗HCV指标还出现较迟,甚至始终不出现。目前常用的国产试剂还有一定的漏检率,与国外某试剂相比,漏检率高达26.1%(6/23)。

  ◆核酸检测较为复杂。与HBVDNA相比,HCVRNA检出要更复杂更困难,其原因有: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病毒含量低,且有一定波动,在未经α干扰素(IFN-α)治疗的患者中HCVRNA可呈间歇阳性;HCVRNA十分脆弱,易被降解,故要求在抽血后2小时内分离血清,检测或分装后需-80℃冻存,还要避免反复冻融,在PCR过程中亦应戴手套,所有器具试剂等均不得含有RNA酶;HCVRNA不像HBVDNA那样不受进食的影响;HCVRNA的PCR包括从RNA到DNA的转录,第一次及第二次PCR中任何步骤出现问题均会影响检出结果。同时,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污染都使检验结果容易出现假阳性。

  ◆与西方国家相似,我国的丙型肝炎流行及分布以非发达地区及低收入人群为主,这种分布造成了一种反差,即发达地区的众多医院、科研机构面对的是发病率低的人群。同时,我国发达和非发达地区医院、科研机构间学术交叉又不足。加之,输血后丙型肝炎常涉及医疗纠纷等敏感问题致使肝炎专家产生回避心理,不敢明确指出其输血相关性。丙型肝炎高危人群如静脉药瘾者(IDU)及性传播疾病(STD)者常受到社会歧视,致使其有关问题控制不力。据各地报道,IDU中HCV感染高达60%~95%。随着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的迅速增多,其中HCV感染者亦必然增加。

  ◆在治疗方面的主要问题。一是由于我国存在感染率低估的问题,临床医生对丙型肝炎的诊治不够熟悉;二是由于分工不明确,致使相当部分丙型肝炎患者得不到正确的、彻底的治疗。其结果是,尽管表面上看丙型肝炎的临床症状不明显且发展缓慢,但因其慢性化常见,且最终预后较差,终末期肝硬化肝癌的发生率高。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应当改变对丙型肝炎的忽视和低估现象。对于医生来讲,考虑到现有抗HCV存在一定漏检率,对高度怀疑HCV感染的高危人群(如反复输血者、肾透析者、IDU及STD患者等)及献血员,应注意检测HCVRNA。检测过程应强调规范化,如空腹抽血、2小时内分离血清、及早检测、避免反复冻融、避免污染等。各科医生都要积极提高对丙型肝炎的认识。

  此外,常用治疗药物聚乙二醇IFN-α及病毒唑有一定不良反应,又须长期用药,病人依从性十分重要。为此,应鼓励医患经常联系,包括咨询、讲座、定期随访等。同时教育病人,丙型肝炎是可以治愈的。


作者: 王宇明 2009-2-2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