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中医中药

浅议中药现代化的必要性与提高中药质量的关系

来源:www.chinesemedicines.net
摘要:加上从化学合成物中发现新药的难度大、成本高、周期长,而且毒副作用大,国际社会对天然药物的需求日益扩大。因此,世界各大制药公司均设立天然药物研究开发机构。目前,国际上约有170多家公司、40多个研究团体在从事传统药物的研究和开发工作。与此同时,国际上申请的中药及其它植物药专利数量迅速上升。...

点击显示 收起


    现代疾病对人类的威胁正在或已经取代以往的传染性疾病,人类医疗模式由单纯的疾病治疗转变为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相结合的模式,各种替代医学和传统医学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加上从化学合成物中发现新药的难度大、成本高、周期长,而且毒副作用大,国际社会对天然药物的需求日益扩大。英国和法国自1987年以来植物药的购买力分别上升了70%和50%,而美国市场每年亦以高于20%的速度增长。日本的汉方制剂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每年都以15%以上的速度增长。国际植物药市场份额每年已达270亿美元。因此,世界各大制药公司均设立天然药物研究开发机构。
    目前,国际上约有170多家公司、40多个研究团体在从事传统药物的研究和开发工作。与此同时,国际上申请的中药及其它植物药专利数量迅速上升。因此,促使世界各国政府更加重视植物药。欧共体对草药进行了统一立法;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草药地位已经合法化;美国政府也已起草了植物药管理办法,开始接受天然药物的复方混合制剂作为治疗药。这些为中药作为治疗药进入国际医药市场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今天,世人并不怀疑中药的药效,但是怀疑中药的安全性。所以,我们要用科学的方法,最新的技术来研究中药。
1实现中药现代化是弘扬传统医药产业的要求
1.1中药产业发展的基本状况
1.1.1  中药资源非常丰富  我国现有的中药资源种类已达12807种,其中药用植物11146种,药用动物1581种,药用矿物80种。全国药材种植面积约40万hm2,药材生产基地600多个,常年栽培的药材达200余种。野生变家种取得了积极成果。对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品种开展了人工种植、养殖和人工替代品研究。对南药和进口药材的引种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1.2研究与开发力量较强据统计,到1995年底,全国建有中医医院2552所,高等中医药院校30所,中等中医药学校51所;独立的中医药科研机构77所和上百个中药新产品开发机构;专业技术人员达数万人。近几年,国家先后建立了一批中药重点研究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扶持了一批骨干制药企业,初步形成了中药科研、开发、生产相结合的体系。
1.1.3规范建设已经起步  《药品管理法》、《新药审批办法》、《(新药审批办法)有关中药部分的修订和补充规定》、《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医学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实验动物标准》、《药品非临床安全性研究质量管理规定(试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等一系列管理办法基本规范了我国药品研究、开发与生产的秩序。
1.1.4中药产业初具规模据1996年统计,全国中药工业企业1059家,固定资产原值133.4亿元,年工业总产值235.4亿元;工业销售产值219.4亿元;中成药总产量达19.9万吨;销售收入230.8亿元,中药工业实现利润19.1亿元,完成利税37亿元;出口创汇总值5.98亿美元,其中中药材4.63亿美元,中成药1.35亿美元。
然而,在中药发展正面临良好机遇的同时,又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随着中国医药市场愈来愈融入国际医药大市场中,面临强大跨国医药集团的激烈竞争,我国传统中药产生的众多产品,由于尚不能符合国际医药市场的标准和要求,销售份额不过百分之几,同时还受到日本、韩国、印度、泰国等传统医药产品的巨大威胁。因此,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对中药产业存在的不足,加以认识。
1.2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  产品水平亟待提高  中药材质量不稳定,品种混乱,已经制约了中药产品质量的提高。过度开发己使一些宝贵的中药材资源濒临枯竭;大宗中药材品种栽培技术研究推广不够;生产管理粗放;单产低、质量差的现象较为普遍;对珍贵的种质资源保护和优质中药材的引种和栽培还缺乏统一的组织和协调;一些珍稀濒危药材代用品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对道地药材的研究和开发还不充分;中药材的病虫害防治和农药残留污染问题还比较严重。
    在中药饮片加工方面,存在生产水平低、产品质量不稳定、炮制规范不统一等问题。
在中成药方面,主要问题是单个产品和同类产品低水平重复严重。现有的中成药制剂中传统剂型仍占很大比例,一些急症剂型和新剂型的开发应用不足;新型药用辅料的生产和应用还有较大差距。中成药的质量标准不够完善,产品的质量还不够稳定,主成分含量差异较大,农药残留量和重金属超标现象没有很好解决。
1.2.2  规范建设有待完善GLP条例还仅是试行阶段;试验动物的生产和供应还不规范,产业化水平较低;还没有符合国际标准的GCP临床试验基地;对药品的质量控制、不良反应监测、GMP要求等还不十分严格;药品市场流通体制还比较混乱等。对中药而言,除一般的药品规范要求外,其质量规范、安全性评价规范、临床评价规范等又有其自己的特点和要求,更需要进行科学的总结和归纳,使之上升到规范的高度。
1.2.3基础性研究亟待加强长期以来,中药的应用基础研究方法滞后,内容重复,导致中成药的科技含量低,产品有效性和安全性缺乏规范的可靠的数据证明;从原材料到产品缺少可控的质量标准,在中药的作用机理、物质基础、应用理论及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都不够深入。
1.2.4产业规模需要扩展我国中药企业存在数量多、规模小、效益低,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弱,生产工艺和设备落后,管理不规范等问题。
1.2.5  应用市场需要开拓  中、西药不同。西药是分子结构明确的化合物,经筛选有效者,再定安全性,最后经临床试验,达到“对症下药”的药效。而中药是复杂的混合物,先用于临床,证明安全有效再谋求改善,取材和炮制成了最重要的环节,“道地取材”和“遵古炮制”成为中药有效的法宝,前者保证有效成分,后者保证中药疗效。
因此,通过加强基础研究,将现代科学同传统技术相结合,提高产品水平,才能更具有国际竞争力,形成规模化发展,使传统中药得到有效的保护,发扬光大。
2影响中药质量的因素分析
中药产品的制备涉及到种植、采收加工、饮片炮制、提取工艺、中药制剂和中成药的生产、药效学研究、安全性评价、临床实验等一系列过程。
2.1  中药种质资源性效的遗传变异是影响中药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
要获得好的疗效和经济效益,在引种之前,必须筛选出最有用的遗传资源,以便在消耗同等数量物资的情况下获得更多的产品。对濒危药用植物进行有效的迁地保护,必须保留尽可能多的遗传多样性。我国有2000多年的中药种植历史,迄今为止,约有300种中药进行过引种栽培。
“优良品种”对药材生产有着巨大的潜力,许多疗效卓越的“道地药材”形式应归功于“地方品种”的作用。“高效育种”(即培育活性高、产量高、抗逆性强的品种)是中药育种的目的和特色。任何一个新品种的培育都是在原有的植物资源的基础上通过选择、杂交、回交、诱变等方法,修饰、加工、改良培育出来。我国中药育种已有初步基础,薄荷、红花、枸杞、地黄、桔梗、菘蓝、番红花等已形成地方的优良品种。但更多的药材正面临艰巨的育种任务,以及中药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2.2复方与炮制是影响中药质量的决定因素
中药最大的特点是复方,方剂的配伍和炮制增加了单味药的疗效,也减低了单味药的毒性。要了解中药,必先懂得复方经炮制而产生的特性。
2.2.1  复方的配伍、加上炮制,可减毒增效在中草药中的单味药,其有效部位,是由多种成分混合而成的,除非是在有效部位中提取出来有效的成分(例如在青蒿中所提纯的青蒿素,可以治疗疟疾;在黄连中所提纯的黄连素,可以治疗炎症以及在天花粉中所提纯的天花蛋白可以引产等)。此外,通过对上百种单味中草药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也只发现了部分单味药的有效成分,大多数仍是停留在有效部分混合物的状态。
    中草药在炮制和煎煮过程中,发生了诸多理化作用,甚至导致新成分的产生。因此,通过炮制提高了疗效,减低了毒性,去除了副作用。我们都知道,复方可能由多种甚至一二十种动、植、矿物配伍而成。其中对疾病具有疗效成分的也许不过数种而已,其余的都是在提供辅助作用。这就是在中草药中的“君、臣、使、佐”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和相反”配伍理论的根据。例如,有些药物的有效成分可能不溶于水,而煎煮又大多都是在热水中进行的,那么就只有靠有些水溶性的成分来增加其他中草药中有效成分的可溶性。研究发现,四君子汤是由党参、茯苓、白术和甘草组成,前3种分煎或合煎,药物成分的总溶出量变化不大,加上甘草则大大地增加了这3种药物成分的溶解量,因为甘草中的皂苷类成分有助溶作用。实验证明,含生物碱的药材与含大分子酸性成分的药材配伍时,往往会使生物碱在煎液中含量降低。例如,黄连与吴茱萸配伍,小檗碱含量较单味黄连煎煮液降低37%,因为小檗碱和吴茱萸中黄酮类化合物生成沉淀。又如川乌、草乌等含有双酯型二萜生物碱,毒性极强,经过炮制后,可以使其毒性大减。
2.2.2  中药饮片炮制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  中药饮片炮制是在中医药基础理论的指导下,根据中医辨证施治及调剂、制剂的需要,进行的一系列特殊加工处理,直接用于临床应用或作为制备中成药原料。炮制又可以纠正药物的偏性,如姜制或茱萸制黄连,可使黄连苦寒之性大减。在含有黄连的复方中,发现有大黄的方剂煎煮后苦味消失,而不含大黄的复方仍有苦昧,因为大黄鞣质和黄连中生物碱相互作用产生沉淀。甘草配伍乌头或附子,煎液中乌头碱含量降低20%,达到减轻副作用的目的。半夏、天南星等含有强烈刺激性成分,经炮制后,消除了其刺激性的副作用。这是中药在制备方面与其他药物的不周之处,也是中药的一大特点,是中药加工工艺之关键环节。
由于中药炮制的特殊性、复杂性,只以传统的经验为主,单靠眼看、口尝、鼻闻和手摸等手段对饮片进行性状、色泽、质地和气味等方面的鉴别,已不适应当今科学发展的要求。我们应对中药传统炮制方法进行筛选、优化,确定适合大生产的最佳炮制方法,制定具体可操作的工艺技术参数,制定饮片生产设备技术标准,并据此对其进行技术监督、检测和产品质量认证,逐步使中药饮片的生产、包装、流通纳入标准化、规范化管理。
2.3中药制剂水平是提高中药质量的关键因素
2.3.1  药物制剂工业反映医药工业的综合技术实力  世界上发达国家制剂品种已在数万种以上,许多原料药都有6~10种剂型,以满足各种治疗的需要。而药剂学、生物药剂学、药动学、物理化学、材料学等学科的发展、交叉、渗透、推动,产生了口服控释制剂、透皮控释制剂、靶向给药制剂等释药系统,已使定量、定时、定位地释药,减少剂量,改善靶组织、靶器的药物浓度,降低毒副作用,提高药物治疗效果成为可能。我国的复方丹参滴丸等中药制剂已经通过美国FDA的预审,但是目前品种、数量太少。在复方缓释及控释制剂的开发方面,已经有不少品种进入了市场,如影响比较大的康泰克可能是这类制剂在国内首先成功的例子。
统计显示,1987~1995年我国卫生部审批新药507个,在数量上呈逐年增长趋势。在507个成药中,口服液114个(占22.5%),胶囊106个(占20.9%),颗粒剂86个(占16.8%),片剂81个(占16.0%),传统剂型73个(占14.6%),而微丸、滴丸、膜剂、气雾剂、注射液较少。中成药的剂型中,口服液、胶囊、颗粒剂、片剂最多;而微丸、滴丸等剂型较少。这可能与后者工艺复杂、开发难度较大有关。
  为了使中药新药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中药必须吸收和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充分实现现代剂型化,包括现代高技术新剂型。
2.3,2  中药制剂的发展,必须吸取西药之精华  中药剂型的创新研究近年来受到重视。目前,中药剂型绝大部分还都是普通剂型,而西药已经进入到靶向制剂的研制阶段。剂型的优良直接影响到药物生物利用度的高低,影响到体内血药浓度的水平,与药物疗效息息相关。所以,中药新药的开发一定要跟上剂型发展的步伐,通过最佳剂型的应用来提高药物疗效。
新剂型的确定,应明确给药途径,藉以充分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和相应地降低药物的毒副反应。剂型的选择不是凭主观想象赶时髦盲目决定的,而是取决于药物内在成分的性质和临床病症用药的要求。中药剂型在历史上一直是在不断发展,不断吸取西药的新技术,但这不等于中药西药化,而是吸取西医药和有关现代科学的理论来不断提高中药剂型的过程。
3小结
影响中药质量的因素远不止上述几种,但如果想使中药走向世界,实现中药现代化之目标,必须提高中药质量。其关键问题是:解决中药种质资源的规模化、科学化培育;用高科技手段进行中药复方配伍和炮制手段的标准化;吸收西药的经验进行中药制剂的改革,建立国际承认的质量体系标准。
随着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人类对疾病的认识正在发生变化。化学药品的毒副作用、抗药性及其药源性疾病疾患增多,而且研究开发周期长、投入高、风险大,迫使人们从不同角度寻找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天然药物毒副作用相对较小,对疑难病、慢性病、老年病具有特殊疗效,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从中寻找新的药物正成为世界医药学的研究热点。目前,全世界已有124个国家与地区建立了各种类型的中医药机构。中医药在东南亚、日本、韩国等国已有广泛应用,欧美一些国家也在逐步改善对中医药的限制。美国政府近期专门制定了“植物药在美上市批准法”,开始接受植物药复方制剂作为治疗药物。我国批准生产的复方丹参滴丸、银杏灵已通过美国FDA的新药临床研究的预审。这些都表明中药作为治疗药物已引起全球医药界的重视和关注,逐步为国际社会所接受。摘自《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文/冯雷



作者: 浅议中药现代化的必要性与提高中药质量的关系 2006-9-1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