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中医中药

胸痹(冠心病)病机演变探微

来源:www.chinesemedicines.net
摘要:中医学对其病机的认识从古至今论述颇多,但多分而述之。笔者从整体角度论述其病机的层次性,以应对临床上错综复杂的变化。l心阳虚与心阴虚是胸痹的始发病机心为神之舍,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太阳。心阳不足,温煦推动功能失职,可生痰致瘀,发为胸痹。...

点击显示 收起

    冠心病是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中医学对其病机的认识从古至今论述颇多,但多分而述之。笔者从整体角度论述其病机的层次性,以应对临床上错综复杂的变化。
l心阳虚与心阴虚是胸痹的始发病机
    心为神之舍,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太阳。《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心主血脉,心者,身之本……,其充在血脉“。《素问·五脏生成论》认为“诸血者皆属于心“。而另一方面,《内经》中强调指出“心为阳中之太阳“、“太阳不长,心气内洞”。心作为君主之官,通过供给全身血液以濡养脏腑、经络、四肢百骸,而其血液的正常运行“上下贯通,如环无端”,“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均需以心的阳气为动力。其温煦、推动功能正常,则心的机能旺盛。因此,任应秋指出:“心的功能首先是阳气“。心阳不足,温煦推动功能失职,可生痰致瘀,发为胸痹。
    心阴包括心之津液、营血、阴精,心血属于心阴的一部分。心主血脉、主神志的功能必须依赖心阴的滋养和心血的充盈。心阳温煦、推动,心阴滋润、充盈,阴阳既济、协调平衡,心有所主。心阴不足、脉失所养,阴虚火旺、灼津生痰,脉失所充、停而为瘀,常可发为胸痹。临床中亦有作为兼证出现者,多由心阳虚日久伤阴,或过用辛燥药物伤及阴血而成。
2痰浊、血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为演变的必然过程
    心神对津液代谢具有调节作用。《灵枢·邪客》说:
“心者,五脏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在津液代谢过程中,肺之宣降、通调水道,脾之运化水液,肾之蒸腾气化,膀胱之开阖,小肠之泌别清浊等等,皆在心神主导之下才能完成。一方面,心可温肺助脾,输布水液。心肺分主气血,心脉通畅,肺气宣降,气推血行。血行津布,则无血瘀津停之患。心居胸中阳位,不仅温煦上焦,且可下暖中州。脾土得心火之温,方能运化不息,津液生成运行不止。津液之生,源于脾胃,脾胃阳旺,运化水谷,津液乃成。而脾胃运化,需心火下济。“君火发于心中,为阳中之火,其热下济,大能温暖脾胃,助其消化之力,此火一衰,消化之力顿减“。心阳虚衰,推动无力,脾气无以蒸腾气化、布散内外,津液凝而成痰。另一方面,心阳可下暖肾水,化气行津。心主君火,肾藏相火,君火宣明,下降于肾,相火得助,肾水得温,蒸腾气化,输布水津。故肾能化气行水,还赖于心阳下温。另外心下合小肠,分别水津。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亦参与津液代谢过程。小肠需得心火之助,方能行其分清别浊之职。
    津液排泄的主要途径,一是作汗外达,一是下输膀胱为尿。而汗为心之液,心阳蒸津为汗,心阴充津化汗,心之功能正常,阴阳气血相互协调,汗液排泄亦有度。尿的形成和排泄主要关系肾和膀胱的气化作用,其职虽在肾,其主却在心,“肾为都会,关司之所,听命于心“。可见,心之主持失职,亦可致津液排除障碍,积聚为痰。
    心主血脉,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与滋润作用。心阳是血液运行的动力,心阴是血液生成的源泉。心阳充沛,推动有力,血液在心和脉中不停的流动,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如环无端。心阳不足,推动无力,则血停而为瘀;心阴不足,血液生成减少,运行迟滞,亦可致瘀。瘀血为有形之邪,阻滞气机,心脉痹阻,不通则痛,发为胸痹。
    在胸痹的发病过程中,痰、瘀一经形成,往往缠绵难愈,贯穿疾病的始终,且常互化。津血同源为痰瘀互化的生理基础。津血互化、运行正常以发挥营养和滋润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若津液停聚,积水成饮,饮凝成痰,痰阻脉络,血滞则瘀,痰夹瘀血,窠囊遂生;若血瘀脉中或溢脉外,停而为瘀,阻滞气机,水湿亦停,聚而成痰,痰瘀互结。而心阳为推动津血运行之动力,心阳虚衰,推动无力,痰瘀易生,亦常互化;心阴内耗,阴虚火旺,煎熬津液成痰,燔灼血液为瘀,痰瘀同生。可见,心病尤易痰瘀同病。对于胸痹(缺血性心脏病)而言,岳美中先生讲:“冠心病老年人多见,因年高者代谢失调,胸阳不振,津液不能蒸化,血行缓慢郁滞,易成痰浊、瘀血“。曹仁伯在《继志堂医案·痹气门》中亦指出:“胸痛彻背,是名胸痹……,此不惟痰浊,且有瘀血,交阻隔间“。
3寒凝、气滞、郁热是胸痹病机演变日渐复杂与急,陛发病的主要病机
3.1寒凝与胸痹的关系
    《内经》中有“真心痛”、“厥心痛”和“寒气卒客于五脏,……故卒然痛死不知人”的记载。《诸病源候论》中明确提出“心痛者,风冷邪气乘于心也”。《千金方》日:“寒气卒客于五脏六腑,则发卒心痛胸痹”。美国第2次全国心肌梗塞登记,25万例大样本分析亦证明冠心病冬季发病率高,与寒冷相关,说明寒冷为重要诱发因素。而患者阳虚为本,痰瘀凝滞,为寒邪致胸痹的病理基础。阳虚之人,易感寒邪;痰瘀互结,经脉容易痹阻,而发心痛。胸痹患者急性发病时,心痛剧烈,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感寒而发者,应急用芳香温通,以散寒通痹,待心痛缓解后,温通胸阳,或化痰、或活血,以治其本。
3.2气滞与胸痹的关系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人体的气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流行于全身各脏腑、经络,推动和激发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即所谓“非出人,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气的运动一旦停止,就失去了维持生命活动的作用,人的生命活动也就终止,即“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力孤危”。轻者,气机阻滞,引起相应的病变。胸痹患者,痰瘀内生,气机易阻。一方面,“气有一息之不运,则血有一息之不行”,而加重血瘀;另一方面,气机阻滞,推动无力,气不行津,而加重痰阻。正如何梦瑶在《医碥》中所云“须知胸为清阳之分,其病也,气滞为多(实亦滞,虚亦滞),气滞则痰饮亦停”。二者皆可引起胸痹病情的恶化与急性发病。
3.3郁热与胸痹的关系
    《素问·刺热篇》“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认为热郁可致心痛。《素问·厥论》日:“手主心,少阴厥逆,心痛引喉,身热,死不可治”。其与热心痛相关。《济生方》明确提出心痛有9种,其中包括热心痛。隋·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胸痹候》论述“因邪迫于阳气,不得宣畅,壅瘀生热”,其对胸痹郁热产生之病机论述尤为精当,至今仍有效指导着临床。金·刘完素指出:“诸心痛者,皆少阴厥气上冲也,有热厥心痛者,身热足寒,痛甚则烦躁而吐,额自汗出,知为热也,其脉洪大,当灸太溪及昆仑,谓表里俱泻之,是谓热病,汗不出,引热下行,表汗通身而出者愈也,灸毕服金铃子散,痛止服枳术丸,去其余邪也”,对热心痛的证因方药作了具体的阐述。后世方贤、朱丹溪、丹波元坚、尤怡等皆宗此说。其中尤怡在《金匮翼》云“心主诸阳,又主心血,是以因邪而阳气郁伏,过于热者痛”。以上论述都证明热心痛与气滞、痰阻、血瘀密切相关。
    胸痹者,心阳虚为主要病理基础,阳虚生寒,寒极则郁而为热;阳损及阴,心阴亏少,虚火自生;痰、瘀为发病的主要病理产物,痰、瘀为有形之邪,皆阻碍气机,郁而生热。如遇诱因,或情志失调,或嗜酒过度,或过食辛热,或过服芳香温热药物皆可生郁热。郁热一经形成,既可煎熬津液,加重痰阻,又可燔灼血液,加重血瘀,亦可伤阴耗气,加重本虚;重则郁热日久化火,火邪痹阻心脉而厥。治疗宜在温阳益气、活血化痰、行气解郁的基础上,佐以清热。郁热得清,则病情缓解,病势由深入浅。
    综上所述,胸痹病机虽然复杂多变,但在发病过程中可以体现一定的规律。胸痹病机多见本虚标实,心阳虚与心阴虚是胸痹的始发病机,为疾病之本;痰浊、血瘀是机体阴阳气血津液代谢失调的病理产物,一经形成又作为致病因素导致病机发生转变,为病机演变的必然过程,并常可相兼互化,为疾病之标;以上病机形成之后常缠绵难愈,不易祛除。胸痹病程日久,病机日渐复杂,常易引起寒凝、气滞和郁热,导致胸痹的急性发作或进一步加重,经有效治疗后容易逆转,为标中之标。在治疗上应分清标本主次,辨证施治,急性期或芳香温通、或行气解郁、或清解郁热以治其标;缓解期益气养阴,活血化痰以治其本。

作者: 胸痹(冠心病)病机演变探微 2006-9-1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