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中医中药

李东垣“气虚发热“的病机探讨

来源:www.chinesemedicines.net
摘要:自金元时期补土派医家李东垣首次提出“气虚发热…这一概念以来,后世对其病机的理解,历来说法不一。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脾胃气虚,心火内炽说。2》气虚卫外不固,外感邪气说。阴虚发热说。...

点击显示 收起

    自金元时期补土派医家李东垣首次提出“气虚发热…这一概念以来,后世对其病机的理解,历来说法不一。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脾胃气虚,心火内炽说;2》气虚卫外不固,外感邪气说;3》气损及阴。阴虚发热说;4)脾虚失运,血虚发热说;5}中气下陷,虚阳外越说;6)脾胃中虚,清气下流,湿郁化热说。
    现行高等中医教材及中专教材在阐述气虚发热的病机时皆认为:脾胃气虚,中气不足,阴火内生是其发病机理,这种观点与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所提出的是一致的,且临床确实存在因过度劳累,饮食失调,或久病失于调理而引起发热,伴头晕乏力,气短懒言等气虚发热的证候,但气属阳,“气有余便是火“,何以说“中气不足。阴火内生“?“阴火”又为何?笔者依据李东垣的原文,粗浅谈谈对其“气虚发热”病机的认识。

1脾胃亏虚,元气不足,心火炽盛
    《脾胃论》曰:“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喜怒忧恐,损耗元气。即脾胃虚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东垣认为,元气不足导致的心火为阴火,阴火并不是心阳,而是下焦离位的相火。“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相火为下焦(肾)之阳气,是命门之火。在正常情况下,它对五脏六腑有温养作用,即为“少火”。我们知道,少火之所以能安居其位,有赖于脾气脾阳充足,脾气健旺,脾土发挥敦阜、监护的功能,所谓“土厚火自敛”。若“脾胃气虚,下流于肾”,抑遏源于下焦之相火,则迫使其由原本能生气之少火,变成贼害元气的壮火。这种火离位上行,上冲至胸与手厥阴心包经相连成为包络之火。故出现“气高而喘,为烦热,为头痛,为渴而脉洪”这样一些临床症状。“火胜乘其土位”,上冲之阴火,侵犯脾胃,食脾胃之气,而“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脾胃之气既伤,元气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故脾胃越亏,元气越陷,则阴火越升,心火愈炽。

2中气下陷,谷气下流。湿郁发热
    《内外伤辨惑论>日:“是热也,非伤寒邪皮毛间发热也,乃肾间脾胃下流之湿气闷塞其下,致阴火上冲,作蒸蒸燥热。”这是李杲“气虚发热”的又一病机,发热并非外来之邪所致,而是因为脾胃气虚,不能升清,水谷精微等清气反下流成湿,致湿气闭塞下焦,郁久而化热。可见,东垣所指的“阴火”,一指“下焦离位的相火”;二指湿郁化火。

    至于东垣所说“脾胃之气下流,使谷气不得升浮,是春升之令不行,则无阳以护其荣卫,则不任风寒.乃生寒热,此皆脾胃之气不足所致也”,这种“发热”是与“恶寒”并见的,有邪气的存在,是脾胃之气损伤后体外邪气乘虚而入所致的气虚兼热毒证,并非气虚发热的直接病机。脾胃气虚,气血生化无源,致机体阴血不足,阴不敛阳.阳亢而发热;又气虚及阳,虚阳外越,亦可致发热。但这些都是在气虚的基础上引起阴阳精血的变化而致的阴虚、血虚、阳虚发热,并非气虚发热本质,而是其变证。

3从补中益气汤看气虚发热
    “然则奈何?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生其阳,甘寒以泄其火则愈矣。经日:‘劳则温之。损者温(益)之‘,又云:‘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损其脾胃。”在此基础上,东垣提出,甘温除热法,代表方补中益气汤。方中人参、黄芪、炙甘草味多量重,大补脾胃之气,为“除湿热烦热之圣药”;橘皮“得诸甘药”,既能“导气”,又能“益元气”,使补而不腻,而“若独用,泻脾胃”。白术苦甘温,“除胃中热,利腰脊问血。”胃中清气下流,加味薄之升麻“引胃气上腾而复其本位”,柴胡“引清气行少阳之气上升”,则清升浊降,湿无以生,无以郁而化热;土实则火能自敛,能安居其位,相火无以上冲于心。更以甘温之当归“和血脉”,使血载气循行常道。由此可以看出,东垣此方是为谷气下流,湿郁发热之“湿热”及元气不足,相火上冲,心火炽盛之“烦热”而设。
摘自:《中医药学刊》文/陈丹云    罗道珊


作者: 李东垣“气虚发热“的病机探讨 2006-9-1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