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中医中药

对中医发展的几点建议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摘要:一、保证中药质量是中医发展的根本时下,因利益的驱使,造假分子猖狂,侵蚀着衣、食、住、行各个领域。而作为治病救人的中药,造假分子也越过良心这道屏障,将各种造假方法用于中药,使中药治病救人的功能受到严重威胁。无怪乎许多老中医发出“方对药不灵”的感叹。目前,中药的质量问题除了重视正品掺少量混淆品或伪品、......

点击显示 收起

  一、保证中药质量是中医发展的根本
  时下,因利益的驱使,造假分子猖狂,侵蚀着衣、食、住、行各个领域。而作为治病救人的中药,造假分子也越过良心这道屏障,将各种造假方法用于中药,使中药治病救人的功能受到严重威胁。无怪乎许多老中医发出“方对药不灵”的感叹。 目前,中药的质量问题除了重视正品掺少量混淆品或伪品、水分超标、熏硫防霉的现象外,还要警惕各种造假新花样;比如将伪品、变质中药饮片染色素以假乱真;将中药饮片浸明矾以增重,如水蛭、全虫、猪苓;在炮制中做手脚;将中药饮片染色拌杂质,如山茱萸既染色又对淀粉、糖精等。如此造假新花样,令人触目惊心目。其造假方法带有很强的隐蔽性,仅凭眼看很容易蒙混过关,必须用口尝、水试等方法并用才能识得其真面目。这些新的造假方法使中药固有的性能几乎完全丧失,变得有其名而无其实了。中药的质量得不到保证,中医的临床疗效如何能得到真实体现呢?
  中药遭遇这种现象,从大环境分析,中药是来源于大自然的特殊商品,种植、采收、流通、使用等各个环节,只要有一个环节出错,中药的质量就无法得到保证。因此,中药种植、采收、流通领域的从业人员必须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坚决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袭,严格遵守国家规定的中药炮制规范,捍卫中药的固有性能。中药的最后关卡是医院、药店,中医药专业人员必须苦练中药鉴定基本功,才能把好用药最后一关。鉴于目前我国的国情,显微、理化鉴定还不可能大面积地开展,因此,眼观、手摸、鼻闻、口尝、水试、火烧等中药性状鉴定基本功,依然还是最基本、最直接、最经济的鉴别方法。只有加强从中药种植到使用各个环节的管理,才能重新回到“方对药灵”的可喜局面。
  二、培养过硬的中医队伍是中医发展的关键
  目前虽然中药销量大,农村中医队伍在不断加大,但筛出里面的西医成分,就会明白中医这个“大”里面的隐忧。在以西医治疗为主的时代,中医依然摆脱不了西医的附庸地位。中医师在临床中将中医诊断方法弃而不用,依赖于现代仪器的检查。一个疾病的治疗,中医又占了几成呢?在疾病的治疗中,以西医西药为主,中医中药只是点缀而已。
  中医药高等教育严重西化,使中医药的原貌变得面目全非。在基层,卫校毕业的中医(中专、大专),绝大多数是投降派,几年的在校学习,只不过是拿了个行医的通行证而已。阴阳五行、脏腑理论、中药的四气五味,看着就头晕,即使拿到了执业中医师证,在临床诊疗中用的也大多是西医方法。至于中医本科生、研究生,毕业后都要进修“镀”西医的金,才能在医疗队伍中吃得开,若完全靠中医的方法诊疗,只能坐冷板凳。在民间有一技之长的中医,都基本处于后继无人的境地。流传了百年的祖传中医在现实中却遭遇到“非法行医”的艰难处境。
  中医的科学性不是争论出来的,“疗效才是硬道理”,中医治病的疗效说明了中医理论与人体本质在某些方面的吻合,这就是谁也否定不了的科学性。我认为,中医队伍应遵循中医的特点去打造,中医在校生应该强化中医课程的教育,把西医课程作为选修课;中医自考、进修生若有某方面的诊断、治疗的特长,可申请免考一些不是很相关的科目,经有针对性的考核合格后,准予提前毕业,不必要按部就班地学完一些对今后能力发展并无多大帮助的课程。以疗效作为标准,成立专门的考核组织机构考核民间中医,并从社会各行业不拘一格选拔对中医真正有研究、临床有特长的有用之才。这样打造出一支真正临床上过硬的优秀的纯中医队伍,才能将中医的诊断、治疗发扬光大。
  三、中医科普宣传是中医市场做大做强的重点工作
  几千年来,中医在养生、保健、美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等方面都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华夏文明作出了不朽贡献。现在,中医的科学性反而受到了质疑,并认为气虚、阴虚、气滞、阳虚等中医术语概念是模糊的、难以理解的,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现代中医科普工作的匮乏。中医的预防工作体现在哪里呢?我们看到是这样的局面:流感大流行时,全民喝板蓝根冲剂;“非典”发生时,全民喝中药。有人说西医是直观的,易于接受。事实真的如此吗?比如乙肝,人们都知道它是由乙肝病毒引起的,乙肝病毒比中医的湿热、肝气郁结就好懂。普通百姓对乙肝的了解都是经医生的传播、大众媒体的宣传,才对乙肝的一些常识有点基本的认识而已。如果中医也像西医这样,通过医生和大众媒体坚持不懈地宣传,百姓对中医的很多术语同样也能弄个基本明白的。同时,因为中医语言的朴素、形象,并少了西医的仪器、专业术语、语言等方面的壁垒,百姓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中医科普工作做起来其实比西医科普容易得多,关键需要政策的扶持和广泛开展宣传普及工作。
  其实,《黄帝内经》在中医科普方面给后人作了很好的典范,如《上古天真论篇》中“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四气调神大论篇》中的“春三月,此谓发陈”,“夏三月,此谓蕃秀”等朴素的语言,将深奥的医理寓于百姓的日常生活所见所闻中。几千年来,中医药之所以能流传下来,也是中医疗效和科普成效的结果。至今,受风、伤寒、肾虚、脾胃气虚、阴虚、血虚等等中医术语,还时常挂在一些年纪稍长的普通百姓的嘴里,只要我们根据现代的语言特点、生活习惯、思维特点,将中医医理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图示、模型等方式表达出来,大众是很容易理解和认可的。中医科普要重视从娃娃做起,比如父母接受中医,受益于中医,遵循中医原理去保健,在这样环境影响下的孩子则会受父母的熏陶和影响,自然而然地接受中医药。因此,中医药只有在疗效的基础上加强中医科普工作,才能把中医市场做大做强。

作者: 对中医发展的几点建议 / 2006-9-1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