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中医中药

陶丽惠:止血敏致严重药疹的临床处理

来源:《中国药业》
摘要:(浙江省湖州市第一医院,浙江湖州313000)止血敏(羟苯磺乙胺)的不良反应为偶见休克、恶心、头痛、发热、皮疹等,但引起严重皮疹实属少见。本科在应用该药治疗鼻出血时,发现有7例患者出现迟发性皮疹,现将临床处理总结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05年3月至2005年12月,用止血敏治疗鼻出血108例,其中7例出现迟发......

点击显示 收起

(浙江省湖州市第一医院,浙江湖州  313000)
    止血敏(羟苯磺乙胺)的不良反应为偶见休克、恶心、头痛、发热、皮疹等,但引起严重皮疹实属少见。本科在应用该药治疗鼻出血时,发现有7例患者出现迟发性皮疹,现将临床处理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005年3月至2005年12月,用止血敏治疗鼻出血108例,其中7例出现迟发型皮疹。7例中男2例,女5例,年龄18-57岁,均为各种原因(如外伤、炎症、高血压)所致的鼻出血。给药方法为止血敏针2-3 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 mL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
1.2  不良反应表现:7例患者人院时均无药物过敏史,静脉滴注止血敏后,皮疹均在用药后2 d左右出现,部位一般以腋下、腹部、背部、臀部为主。其中5例皮疹范围小,未出现小脓点;2例较重,皮疹分布在背、胸、臀部及大腿上1/3处红斑充血明显,伴脓疱,后融合成片状,患者感红斑处灼热、瘙痒感。由于刚开始时对止血敏引起的皮疹认识不足,有3例曾使用头孢唑林抗炎治疗,故停用头孢唑啉而继续用止血敏止血,同时予抗过敏治疗,但未见皮疹消退;另有2例停用止血敏后第2天皮疹即减少,症状减轻,3 d后再用止血敏后又出现新的皮疹。此时,止血敏致严重皮疹的不良反应已引起重视,因此确认严重皮疹为止血敏所致。
1.3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除2例严重皮疹患者血常规检查见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偏高外,其余5例均正常;局部脓疱液培养无细菌生长。胸片、心电图均无异常。
2  临床处理
2.1  处理与转归
    所有病例出现皮疹后停用止血敏,改用止血芳酸和立止血,并予10%葡萄糖酸钙稀释后静脉注射、地塞米松静脉注射等抗过敏治疗及皮肤局部护理,5例轻症患者2 d后皮疹即消退,2例严重患者10—12d痊愈。
2.2  护理
2.2.1  保护性隔离:将患者置单人房间,病室用o.5%过氧乙酸喷洒,每日2次,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定时开窗通风,限制其他探视者,留1名家属陪伴。凡接触患者的医生、护士、家属均用500 x 10-6的康威达溶液洗手,严格无菌操作,动作轻柔,减少一切可能的感染机会。
2.2.2  心理护理:因对突发的药疹无思想准备,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紧张、恐惧情绪,护士应及时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说明止血敏治疗鼻出血的机理、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及处理方法,使其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治疗。
2.2.3  皮肤护理:对大片红斑、脓疱采用暴露疗法。将席梦思软垫换成棉胎垫,以增加透气性;床单上铺无菌巾,患者身上再盖无菌巾,每天更换数次;修剪患者指甲,避免因搔痒而抓破皮肤造成皮肤破溃;对局部红斑处先用3%硼酸溶液轻轻擦洗,有脓疱处用雷锌油涂抹,无脓疱处用百多邦软膏涂抹,瘙痒感明显时则用丙酸倍氯美松软膏涂抹,每日3次。其他部位皮肤用温水擦洗每天3次。
2.2.4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测量生命体征,每日3次;注意全身皮损进展情况,每次交接班都要检查皮肤;及时按医嘱予抗感染、脱敏、补充液体等治疗,同时严密观察药物反应。
2.2.5  饮食护理:患者因鼻出血而需静卧,活动少,身体虚弱,应在补液同时指导患者进高维生素、营养丰富、易消化的半流质或软食,避免进食异性蛋白(如鱼类、蛋类等)。
3  体会
    笔者认为,应重视用药前过敏史的询问,对过敏体质者应特别重视;在用药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者全身情况,注意倾听主诉;当出现异常反应时,更应及时观察,多方面考虑问题。在使用止血敏治疗时,若出现不可解释的皮疹时,治疗手段要果断、全面,护理措施要及时,以利于有效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 陶丽惠 2006-9-1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