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中医中药

朱文锋 黄碧群 陈新宇:病性证素辨别的意义与方法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摘要:如寒、湿、痰、血虚、阳虚、血瘀、阳亢等,为当前证候的本质。“病性”与“病因”的关系辨证所说的病性,是导致当前证候变化的本质性原因,因此,风、寒、湿、燥、火热等病性以往称为病因。但是辨证所确定的病性,与导致疾病发生的始因或诱因不完全相同。辨证所确定的病性(病因),是通过临床证候的辨别而对病理本质作出......

点击显示 收起

“病性”,即病理改变的性质。如寒、湿、痰、血虚、阳虚、血瘀、阳亢等,为当前证候的本质。
  “病性”与“病因”的关系
  辨证所说的病性,是导致当前证候变化的本质性原因,因此,风、寒、湿、燥、火热等病性以往称为病因。但是辨证所确定的病性,与导致疾病发生的始因或诱因不完全相同。六淫外感、七情刺激、外伤、劳倦等,是导致病变发生的原始因素,属于病因学、发病学的范畴。辨证所确定的病性(病因),是通过临床证候的辨别而对病理本质作出的判断,属于诊断学、辨证学的范畴。“审证求因”,就是根据证候而“辨”求性质,审得其“因”,因而辨证所确定的病因,是指导致当前证候的原因,实际上就是病性。同时,由于“证”是对致病因素与机体反应性两方面情况的综合,证候的出现并不是单纯由病因决定,而是与体质等有密切的关系,所以病性是对邪正反应状态的本质认识。
  由于中医学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主要是从症状而推求原因,因而病因学研究的病因与辨证学探求的病性往往又是一致的,即前者是由因析果,后者是由果析因。辨证是根据证候而审得性质,该病性就是当前的病因,病性的概念中包含了病因。
  辨别病性的临床意义
  辨病性在临床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第一,由于辨证所作出的气虚、血瘀、痰饮、火热等病性判断,是当前证候的本质,因而是辨证的关键,对任何疾病的辨证都不可缺少。第二,由于病性是对疾病一定阶段整体反应状态的本质概括,是对邪正相互关系的综合认识。对病性的认识,一般需要对全身症状、体征以及体质、环境等进行综合分析才能确定。第三,临床上的病情虽然千差万别,并处于动态、演变之中,无论证候如何复杂、多样,无论疾病诊断是否明确,然从辨证的角度看,其本质则无非是证素的不同,而病性证素约为31项,则万变不离其中,可执简以驭繁。第四,病性的辨别结果,直接关系到治疗方法的确定和落实,每一病性证素均有相对应的治法、方药、针灸等疗法。如寒者热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阴虚则滋阴、血瘀则化瘀等,据证立法,方证对应,所以辨病性是整个辨证论治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
  病性证素的内涵与外延
  第一,病性证素的准确定义。根据中医学理论,对每一病性的内涵与外延要有明确规定。如病性“寒”,指寒邪侵袭机体,阳气被遏,凝滞收引所现实寒证候的本质;病性“动风”,指因热极、阳亢、阴血亏虚等病理变化所致,出现肢体抽搐等类似风性动摇证候的本质。
  第二,病性证素的特征证候。每一病性都要有一定的症状、体征及体质、环境等临床资料。如身体困重、关节肌肉酸痛,纳呆恶心,腹胀,便稀,舌苔滑腻,脉濡等为病性“湿”的证候;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等为病性“阴虚”的证候。
  第三,证素之间的组合关系。各病性证素之间及其与病位证素之间存在广泛联系。如气滞可因情志忧思、抑郁,或阴寒凝滞、湿邪困阻,或痰浊、水饮、瘀血、宿食、蛔虫、砂石等阻塞,或脏腑气机失调,或脏气虚弱,运行乏力等而导致;气滞又可生湿、生痰,导致水停;气滞常与血瘀互为因果而并见;气滞日久可以化火;气滞严重时可成为气闭。
  第四,具有一定的治法方药。每一病性证素的确定,一般应有针对该病性的治疗方法及相应方药等。无相应治法、方药者,不能作为证素。如病性“水停”,治应利水消肿,常用五苓散,泽泻、茯苓、车前子之类方药,或针灸三焦俞、水分、石门等穴;病性“火(热)”,治应清热泻火,常用黄连解毒汤,黄芩、黄连、山栀等方药,或针刺采用“透天凉”手法;有“脓”则可切开排脓,或服薏苡仁、苇茎、冬瓜仁等方药。
  辨别病性的方法
  首先,要明确每一病性证素的概念,理解其中医学的理论内涵。如病性“阳浮”,是指病久阳气虚衰,阴寒内盛,逼迫虚阳浮越所现证候的本质。阳浮是阳虚较为独特的表现形式,心、肾等脏阳虚,可表现为阳浮的证候。阳浮应注意与阴虚、阳亢、火(热)等病性相区别。对每一病性证素从理论上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在实践中作出准确的判断。
  第二,掌握每一病性证素的临床表现及证候属性,是准确辨别病性的关键。以症为据,从症辨证,这是辨证时不能变更的原则。“证”是对病变中机体整体反应状态的综合判断,中医采集的病理信息不够精确,也不是依靠个别精确资料作为判断的根据,因此必须全面搜集病情资料并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准确辨别病性。如气候、情志的影响,对寒热的感觉,饮食、大小便、精神状况,有无疼痛、汗出、头晕、胸闷腹胀等症状,面色、舌象、脉象等等,这些就是判断机体整体反应状况的主要依据。
  第三,熟悉各病性、病位证素间的一般组合规律。如“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说明病性动[内]风的病位归属于肝。熟悉证素间的组合规则和重叠涵盖关系,便有利于对证候性质的辨别,并了解临床常见证型。

作者: 朱文锋 黄碧群 陈新宇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