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中医中药

健脾除湿方治疗湿疹65例临床观察

来源:唐汉中医药网
摘要:1临床资料1。孕妇和有严重全身性疾患者及因故不能完成本治疗疗程者除外。共选择129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5例,其中男27例,女38例,平均年龄10。...

点击显示 收起

  1临床资料

  1.1-般资料全部病例均为2005-0l-0l~2008-0l-0l我科门诊患者,在1周内未u服或外用过抗组胺药或皮质类固醇激素及抗生素类药物,并同意接受此疗法者。孕妇和有严重全身性疾患者及因故不能完成本治疗疗程者除外。共选择129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5例,其中男27例,女38例,平均年龄10.18岁。平均病程(6.89±3.7)年;对照组64例,男28例,女36例.平均年龄11.03岁,平均病程(7.6±4.12)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根据《临床皮肤病学》,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2治疗方法

  2.1治疗方法治疗组口服健脾除湿方。组方: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厚朴、黄柏、苦参、地肤子、白鲜皮、蛇床子各l09,黄连59,小儿量酌减,每天l剂,水煎2次分服。l周为l个疗程,共服用2-4个疗程。有渗出者外用生理盐水湿敷,无渗出者外用青黛膏。对照组采用西替利嗪片(成都恒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按常规剂量服用。外用药物、疗程均同治疗组。

  2.2观察方法对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包括红斑、丘疹、糜烂渗液、浸润肥厚和瘙痒等)按0~3级程度进行评分,即无症状为0分,轻度为1分,中度为2分,重度为3分。积分减少指数=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l00%。要求患者每周复诊l次,以察看其皮疹变化情况并进行客观评分,记录副反应等情况。

  2.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出分析。

  3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  痊愈:积分值减少95%以上:显效:积分60%~95%;好转:积分值减少20%~60%;无效:积分值减少(20%。

  3.2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65例中痊愈l8例(27.7%)、显效30例(46.2%)、好转12例(18.5%)、无效5例(7.6%),愈显率为73.9%。对照组64例中痊愈6例(9.4%)、显效15例(23.4%)、好转30例(46.8%)、无效l3例(20.4%),愈显率为32.8%,治疗组痊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

  3.3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积分分别为(10.57±3.43)分和(11.04±3.26)分,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积分分别为(0.33±0.67)分和(1.324±1.87)分,两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和组间疗后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Ol)。

  3.4不良反应治疗组5例出现不同程度恶心、腹胀等不适感,对照组l2例有不同程度嗜睡和乏力感。但两组病人均坚持完疗程。4讨论湿疹是-种常见病、多发病,临床表现瘙痒剧烈,易反复发作。由于其病因尚不十分明确,目前在临床上-般采用对症治疗,但疗效并不理想。该病属中医的“浸淫疮”、“粟疮”、“干癣”、“湿癣”等范畴。乃禀赋不足,加之湿热内蕴,外感风、湿、热邪,内外合邪,浸淫肌肤而成。其中湿邪为发病的主要因素,由于湿性黏滞重着,易留难去,故湿邪引起的皮肤病,多病情缠绵,难以速愈。治疗上.总以祛湿为先。而脾主运化水湿,故治疗宜采用健脾除湿之剂。方中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厚朴健脾渗湿;黄柏、苦参、地肤子、白鲜皮、蛇床子、黄连清热除湿、祛风止痒,现代药学研究发现黄柏含有多种生物碱,具有抗菌、抗炎、降压和利尿作用.其中小檗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很强的抑制作用。故以健脾除湿方治疗湿疹具有良好的效果。

作者: 孙剑虹 2010-1-1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