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中医中药

从中风的基本病机探讨脑脉泰的治疗作用

来源:唐汉中医药网
摘要:主要用于中风,尤其是缺血性中风的治疗与预防,临床疗效确切。近几年随着对中风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其效验之处,在于立足于中风的基本病机,治病求本而获效,现浅述如下。1气虚血瘀痰阻为中风的主要病机祖国医学认为,人至老年,五脏俱虚,阴阳平衡失调,气血津液生化布达紊乱而致痰瘀互生,其中尤与心、脾、肾密切相关......

点击显示 收起

  脑脉泰为国家级新药,是中医专家邹节明的经验方,有扶正固本、益气活血、化痰通络之效。主要用于中风,尤其是缺血性中风的治疗与预防,临床疗效确切。近几年随着对中风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其效验之处,在于立足于中风的基本病机,治病求本而获效,现浅述如下。

  1气虚血瘀痰阻为中风的主要病机

  祖国医学认为,人至老年,五脏俱虚,阴阳平衡失调,气血津液生化布达紊乱而致痰瘀互生,其中尤与心、脾、肾密切相关。心主血脉,心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血行迟缓,久而成瘀;脾气虚则运化水谷失常,不能化生精微,反聚湿为痰,同时脾虚摄血无力,血溢脉外,离经成瘀;肾为先天之本,肾气虚则精髓无以化血,气血贯注不足,致血液凝滞为瘀。津血同源,为饮食水谷精微所化生。津液渗入脉中与营气相合化生血液;血液中的津液与营气分离,渗出脉外而成津液。病理情况下,瘀血形成过程中常同时伴有水液代谢障碍致水湿停聚成痰,亦可同时出现气血失调、运行不利而成瘀血。表明痰可生瘀,瘀可生痰,互为因果,相互转化,以至恶性循环加重病情。

  瘀血既为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瘀血生风的基本病机在于血液阻滞、脉络不畅、气血逆乱,使脑失所荣、挛急刚劲,而生内风。中风先兆期为瘀血阻滞脉络出现肢体麻木、舌强语謇,脑失所养见眩晕、耳鸣、健忘;中风急性期因气血逆乱,闭阻经脉致口眼喁斜、半身不遂、语言謇涩;中风后遗症见半身不遂、舌强或舌萎,又为瘀阻经脉之征。

  痰浊是中风病发生发展的主要病理基础。痰浊可随气升降流行,内至脏腑,外达筋经,上行于头,下达于足。由于停留的部位不同,而临床表现各异。若痰浊蒙蔽清窍,则可见头痛、言语不利;阻塞脉络则手足麻木、半身不遂而发为中风。

  研究认为,气虚血瘀是现代人群中较为突出的体质病理学特征:人体衰老的主要机制为气虚血瘀”,主要病理基

  2痰浊瘀血证的相关生物学基础

  中医之痰浊与高脂血症密切相关。多项研究表明L4-6 J血脂增高和脂蛋白异常与“痰”有关,研究发现痰浊证患者血清中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LDL)含量明显高于非痰浊证患者和正常人,即高血脂为血中之“痰浊”,血清中的TC、TG、LDL含量增高可作为痰浊证微观检测指标。

  近年来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对痰证本质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痰证的现代物质基础,即:三大能量物质代谢紊乱、内分泌功能紊乱、自由基损伤、血液流变学异常、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细胞因子改变、免疫功能紊乱等。认为氧自由基是体内代谢堆积下来的“痰浊”,痰证患者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下降、脂质过氧化物(LOP)及丙二醛(MDA)含量升高。提出了痰证的五大微观检测指标,指标之一是甲皱微循环异常:表现为毛细血管扭曲、扩张、管袢模糊、流速减慢等,表明痰证患者有微循环障碍。指标之二为血液流变学的改变,观察发现痰湿体质患者有全血黏度、红细胞压积、血沉、血小板聚集功能、纤维蛋白原的增加及红细胞电泳减慢等表现,总体来看血液流变学特征突出表现为血液的浓稠性、黏滞性、聚集性和凝固性增高,而血流量减少,指出痰证的本质之一是脑血流量降低及动脉硬化。血液流变学的浓、黏、凝、聚又是血瘀证的重要病理学基础,可作为血瘀证微观辨证的依据。痰证病理过程中血脂和血液流变学同时存在的异常改变,反映了痰浊证与血瘀证相关的生物学基础,验证了痰阻必致血瘀的理论。

  现代医学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中风发生的主要原因,而动脉粥样硬化产生的首要因素是高脂血症。患者在高脂血症期由于微循环障碍,加之动脉硬化,共同影响引起动脉血管内皮损伤,血液中脂质成分渗入内膜下,导致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引起管腔狭窄,致使血小板及血液中白细胞等有形成分沉积形成血栓,阻塞动脉,使脑组织灌流量减少,从而引起脑水肿,脑细胞因缺血缺氧而坏死,引发缺血性中风。中风后,血液仍处于高凝状态,尤其在有血栓形成的患者中表现的更为突出,从微观角度验证了中风血瘀证的存在。

 

作者: 2010-1-1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