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医学论文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80例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摘要:慢性肾衰竭是由多种慢性肾脏疾病或累及肾脏的全身性疾病引起的慢性进行性肾实质损害。致慢性肾功能减退,肾脏不能维持其排泄代谢废物、调节水盐和酸碱平衡、分泌和调节各种激素代谢等基本功能,从而出现氮质血症、代谢紊乱和各系统受累等一系列临床综合征。慢性肾衰竭工期13例,Ⅱ期28例,Ⅲ期31例,Ⅳ期8例。治疗方法......

点击显示 收起

    慢性肾衰竭是由多种慢性肾脏疾病或累及肾脏的全身性疾病引起的慢性进行性肾实质损害。致慢性肾功能减退,肾脏不能维持其排泄代谢废物、调节水盐和酸碱平衡、分泌和调节各种激素代谢等基本功能,从而出现氮质血症、代谢紊乱和各系统受累等一系列临床综合征。     一般资料     本组80例病人均为我院2005年4月~2010年6月住院及门诊病人。男49例,女31例;年龄20~78岁,平均46岁。慢性肾衰竭工期13例,Ⅱ期28例,Ⅲ期31例,Ⅳ期8例。选择同期住院及门诊病人78例作为对照组。两组问性别、年龄、病情分期、并发症等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     治疗方法     两组均同时给予西医降血压、降血脂、低蛋白饮食,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补钙,纠正贫血及对症治疗。     中西医结合组在此基础上加二黄汤:当归30g,黄芪60 g,大黄30 g。每日1剂,水煎服。对照组加用包醛氧化淀粉,每日3次,每次l包。连续用药l年后判定疗效。     治疗结果     疗效标准:显效:血清肌酐及24 h尿蛋白定量均降低50%或以上。好转:血清肌酐及24 h尿蛋白定量降低20%~50%或单项降低50%以上;无效:血清肌酐及24 h尿蛋白定量降低20%或以下。     治疗组80例,显效21例,好转51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90.0%;对照组78例,显效l3例,好转41例,无效24例,总有效率69.2%。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Ol)。     讨论     慢性肾脏病患者过早死亡的风险是非慢性肾脏病患者的100倍。因此对慢性肾衰竭者早诊断、早治疗,减轻或延缓慢性肾衰竭发生发展至关重要。非透析患者基本治疗原则:一是低盐、低蛋白饮食,满足热量需求;二是控制血压,通过降低血压,达到降低蛋白尿的目的;三是纠正贫血,以改善病人的乏力、头晕症状,改善心脏供血;四是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如补钙,失水者补水;五是促进毒物的排出。过去多用包醛氧化淀粉,疗效不甚满意。20世纪末,开始用中药促进肠道排毒。动物试验证实大黄可减轻残余肾单位氧耗和高代谢,抑制残余肾单位代偿性肥大,抑制系膜细胞增生,延缓肾功能衰竭的进展。能抑制蛋白质分解,调整机体氮质代谢,促进氮质的重新利用,改善治疗后营养状态,提高远期生存率。大黄酸可以减少蛋白尿,改善肾组织病理改变及细胞外基质沉积,保护肾功能。与卡托普利联合应用对延缓慢性肾衰竭的进展疗效更好。大黄能攻积导滞、泻火凉血、逐瘀通经:黄芪可提高机体免疫力,调节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抵抗力,还能显著减少尿蛋白,改善肾功能,抑制肾小球肾炎系膜纤维增生。黄芪能补气升阳,理气活血,固表止汗,利尿消肿。当归补血和血又能行血,伍黄芪可补气血,佐之以攻则通,故配大黄可通瘀滞。三药合用,相辅相成,补中有动,行中有补,故奏良效。     近年来中医辨证施治方案甚多。总结归纳慢性肾衰竭中医病机主要是脾肾虚衰,浊毒瘀血内停。早期以脾肾气阴两虚为主,晚期则表现为脾阳虚衰。我们结合西医的发病机理及中药的药理作用,挑选三味中药组成一方。一则经济,二则安全疗效好,三则煎制方便,四则依从性强,便于长期坚持服用。当慢性肾衰竭已达到透析标准时,应做透析治疗,但能减少透析次数,并可治疗一些并发症,如腹胀、贫血、食欲不振等。
作者: 黄骞 赵 明 张小飞 2012-3-1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