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热带医学杂志2005年第5卷第3期

一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调查

来源:中国热带医学杂志
摘要:China)2004年8月31日,袁某在广州市花都区某酒店摆宴后发生食物中毒,经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验并结合临床症状分析,确认这是一起由奇异变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共同污染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1流行病学调查2004年8月31日晚约6时,袁某在花都区某酒店摆宴后发生食物中毒,当晚10时许首例病人发病,末例病人于9月1日......

点击显示 收起

  Survey of a food poisoning due to contamination with bacillus proteus mirabilis and staphylococcus au-reus.XU Sheng-ling.(Huadu District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f Guangzhou City,Guangzhou510800,Guangdong,P.R.China)     

  2004年8月31日,袁某在广州市花都区某酒店摆宴后发生食物中毒,经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验并结合临床症状分析,确认这是一起由奇异变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共同污染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

  1 流行病学调查   

  2004年8月31日晚约6时,袁某在花都区某酒店摆宴后发生食物中毒,当晚10时许首例病人发病,末例病人于9月1日下午4时许发病。发病人数共31人,年龄最大的是59岁,最小的12岁,其中男性17人,女性14人。主要的临床症状为恶心、呕吐、头痛、腹痛、腹泻、大便以水样便为主,发热多为38℃左右,有25人入院治疗,其余6人自行服药,所有患者经治疗,3日后全部痊愈。   

  在进行现场调查时发现,该酒店管理混乱,卫生状况较差,苍蝇、蟑螂均可见,无防蝇、防尘设施。装熟食的冰柜久不清理,生熟食砧板和刀具虽然分开,但备好的生熟食随意摆放在案台上,这些都为食物中毒提供了客观条件。

  2 实验室检验   

  2.1 检材来源和种类 本次采集了患者肛拭31份,呕吐物2份,剩余食品7份,砧板棉拭2份,托盘棉拭1份,刀具棉拭2份,酒店从业人员肛拭4份,共49份检材以及25名住院患者双相血液50份。   

  2.2 检验项目及方法 49份检材均作沙门菌、志贺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蜡样芽胞杆菌、变形杆菌和病原性大肠埃希菌检验。检验方法分别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4789.4~GB4789.7、GB4789.10、GB4789.14—2003 [1] 和WS/T9-1996文附录A [2] 进行。   

  2.3 检验结果 49份检材共检出变形杆菌35份,经培养,形态学和生化反应鉴定均符合奇异变形杆菌 [3,4] ,检出率是71.4%,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16份,检出率是32.7%。同时检出这两种致病菌的12份, 占24.5%,至少检出这两种中一种的39份,占79.6%。未检出以上其他致病菌。具体结果见表1。    

  表1 49份检材检出致病菌情况(略)

  2.3.1 变形杆菌拮抗试验 将以上从不同检材中检出的奇异变形杆菌点种普通营养琼脂平板,经37℃24h培养,菌落融合在一起,无拮抗现象,证明其菌株来源与型别为同一菌株。   

  2.3.2 患者血清效价测定 用检出的奇异变形杆菌制备抗原与25名住院患者作血清效价测定。经检测,25名住院患者中恢复期滴定相对于急性期无变化的有2名,占8%;有升高但低于4倍的有6名,占24%;升高不低于4倍的有17名,占68%。   

  2.3.3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检测 经检测上述1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肠毒素,包括A型和C型两种肠毒素,结果见表2。    

  表2 1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肠毒素及分布(略)

  3 讨论   

  3.1 流行病调查结果显示,31位患者具有共同进食史,未食者未发现类似症状,没有人传染人的现象,致中毒因素被排除后不再有新的病例出现,符合食物中毒的特征。临床症状符合奇异变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混合中毒症状,实验室检验结果也确认是一起由变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共同引起的食物中毒。   

  3.2 变形杆菌在自然中广泛存在,可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 [5] ,以夏秋季节多见,引起中毒的食品以动物性食品为主,其次为豆制品和凉拌菜。在食品制作时不注意卫生造成污染,在适宜的条件下大量繁殖,人们进食了被污染的食物后引起食物中毒。   

  3.3 金黄色葡萄球菌主要存在于化脓性皮肤、患急性炎症的上呼吸道和有疾患的口腔,健康人的咽喉和鼻腔也常带有这种病菌。当金黄色葡萄球菌通过接触或空气传播污染食物就可引发食物中毒。   

  3.4 为了防止类似的事件发生,应加强食品卫生监督管理,促进食品生产操作部门做好各项日常消毒卫生工作,认真落实各项卫生安全措施。此外还应加强饮食从业人员的定期健康体检,将不适宜从事饮食工作的人员调换岗位,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的饮食卫生与安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食品卫生检验方法微生物学部份[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170~227.   

  [2]食品卫生国家标准汇编(5)[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9,305~308.   

  [3]中华医学检验全书(上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424~1426.   

  [4]何晓青.卫生防疫细菌检验[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9,219~220.[5]李仲兴.临床细菌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212.    

  作者单位:广州市花都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东广州 510800.

作者: 徐胜玲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