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热带医学杂志2007年第7卷第7期

我国大陆沿海海鱼感染异尖线虫调查数据统计分析

来源:中国热带医学
摘要:【摘要】目的了解我国海鱼异尖线虫调查情况及该类线虫感染海鱼的情况。方法收集已公开发表的国内所有海鱼异尖线虫专项调查报告,建立EXCEL数据库,整理统计报告提供的数据。结果发现20多年来共有14次海鱼异尖线虫专项调查,调查剖检200余种4000余尾海鱼类,其中鱼种名称及剖检数据明确者177种3951尾。......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了解我国海鱼异尖线虫调查情况及该类线虫感染海鱼的情况。 方法 收集已公开发表的国内所有海鱼异尖线虫专项调查报告,建立EXCEL数据库,整理统计报告提供的数据。 结果 发现20多年来共有14次海鱼异尖线虫专项调查,调查剖检200余种4 000余尾海鱼类,其中鱼种名称及剖检数据明确者177种3 951尾;鱼种感染率为85.31%(151/177),海鱼类总的感染率为47.10%(1 861/3 951);海鲈鱼等常作鱼生食用的鱼种也感染异尖线虫;总计调查解剖量≥50尾的仅19种鱼,11~49尾者54种,≤10尾者达104种;发现异尖线虫9属,其中4属(异尖线虫属、对盲囊线虫属、占线虫属及鲔蛔线虫属)为国外证实的人体致病虫种。 结论 结我国海鱼普遍感染异尖线虫,国人异尖线虫人体感染难以避免,应进一步加大海鱼异尖线虫调查研究力度,并尽早采取相应的防制措施。

【关键词】  海鱼 异尖线虫 感染情况 统计分析

  Survey of Anisakis in seawater fish in coast areas of China and data analysis. 

  RUAN Ting-qing.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Nanning 530021, Guangxi, P. R.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infection status of Anisakis in marine fish.  Methods  All published papers concerning Anisakis infection in marine fish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by EXECEL database.  Results  In the past 20 yearsthere were 14 papers on Anisakis infection and totally 4 000 fish belonging to 200 species were dissected. There 3 951 fish of 177 species were given definite names, 85.31% (151/177) of the species of marine fish were infected and the total infection rate of marine fish was 47.10% (861/3951). and the sea bass the main fishes for preparing Sashimi was also infected.  There 9 genus of Anisakis were identified in China including heGenus of Anisakis, Contracaecum, Terranova and Thynnascaris that were causative agents of human anisakiasis confirmed in other countries.  Conclusion  The marine fish is generally infected with Anisakis in China and There is the risk of human infection with anisakiasis. Thus effectvie measues be taken to the infection of Anisami to human.
  
  Key words:Marine fish; Anisakis; Infectious status;l Statistic analysis

  异尖线虫隶属于线虫动物门、尾感器纲、蛔目、异尖科,全球已发现30属。成虫多寄居于海豚、海豹等海生哺乳类动物胃部,幼虫在海鱼体内寄生。人因吃生的或未熟的海鱼吞入活幼虫而致异尖线虫病(anisakiasis)。幼虫可从口腔、食道、胃直至直肠的整个消化道侵入粘膜下层寄生,或穿透消化道移行至肝等引起其它脏器损伤。虫体入侵寄生处周围水肿,有大量小出血点、糜烂和溃疡,形成拇指至鸡蛋大小肿块。在小肠寄生可使肠壁增厚3~5倍,造成肠腔狭窄或肠梗阻。胃、肠异尖线虫病以腹部绞痛为特征,常被误诊为其它急腹症而手术,造成患者健康损害及经济损失。海鱼感染异尖线虫及居民生吃海鱼是人体感染异尖线虫致病的前提。为了解我国海鱼异尖线虫调查情况及该类线虫感染海鱼的情况,特将全国海鱼异尖线虫专项调查数据予以整理、统计,进行回顾性分析,为异尖线虫病的防制研究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以往(1982~2006年)公开发表的国内海鱼异尖线虫调查报告[1~16]。其中海鱼数据来于14篇专项调查,异尖线虫种属数据则加入海鱼蠕虫调查的发现[1,2]。报告原文或从中国知网(http://www.chkd.cnki. net/)等网上查询下载,或查阅期刊资料、追溯参考文献等途径获得。

  1.2  数据统计  建EXCEL数据库,录入调查数据、统计。

  1.2.1  鱼种计数  调查报告列出名称并属该项调查对象的鱼种全部计入(从地理位置考虑,图们江回游的七鳃鳗鱼另计,下同)。

  1.2.2  鱼尾数计数  鱼种名称、调查数量及感染数量明确者按调查报告提供的数据统计;部分阳性鱼数量从其调查量及阳性率推算;调查及/或感染数量不详且无法推算者不予计数。

  1.2.3  软体类数据的处理  个别调查剖检的少量章鱼、乌贼等软体动物不另列,均作为鱼类计数。

  2  结果

  2.1  调查概况  多格尔氏等1959年报告,在上海、黑龙江及辽河流域发现异尖线虫;尹文真1980年在福建和广东作海鱼蠕虫检查时又有相关虫种发现[1,2]。 1985年,孙世正等启动了我国海鱼感染异尖线虫的专项调查,分别在上海、广州、长岛和三亚的海鱼中检出异尖线虫[3~5]。20世纪80年代以来,另有11次海鱼异尖线虫的专项调查(表1),结果全都发现异尖线虫。详见表1。

  表1  1986~2006年我国海鱼异尖线虫专项调查报告情况(略)

  此外,姜泰京等(1994)报道在吉林检查图们江鳗鱼和黄舜毅(1989)在哈尔滨鉴定别人从大马哈鱼获得的虫体,也发现了异尖线虫。至此,除江苏、广西两地未见调查报道外,我国辽宁、河北、山东、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等8个大陆沿海或海岛省市均有调查并发现了异尖线虫。
   
  据上述调查报告提供的数据整理,我国累计调查海鱼200余种,其中列出鱼种名称者192种(含调查报告未标明剖检数量或感染数量的鱼15种),鱼种名称、剖检量及阳性数量均清楚者177种3 951尾。但平均每次调查解剖数量>5尾者仅13种鱼,2~5尾者21种,<2尾者达143种。

  2.2  感染率  所查177种海鱼中, 151种查出异尖线虫,感染率为86.46%;剖检海鱼3 951尾,发现1861尾感染异尖线虫,感染率为47.10%。解剖数量≥50尾的有19种,11~49尾者54种,≤10尾者104种,见表2。
   
  感染率为100%者有25种鱼类。剖检量居前5位者为:蓝圆鱼参252尾、脂眼凹肩鱼参27尾,皮氏豹鲂鱼弗、黑带棘鳞和长条蛇鲻各10尾,合计剖检309尾;后20种(1~6尾/种)合计剖检51尾,其中纵带鲱鲤、千年笛雕和斑鲆等7种各1尾。
   
  调查发现常用于制作鱼生食用的鱼种及其异尖线虫感染率是:鳕鱼100.00%(3/3),鲈鱼42.86%(12/28),鱼38.89%(14/36),真鲷37.50%(9/24),石斑36.00%(8/22),鲔鱼(金枪鱼)33.33%(2/6),军曹鱼25.00%(2/8),等等。这些鱼种对于人体异尖线虫病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但部分鱼种剖检数量不足,所列感染率不能代表实际情况。

  2.3  感染度  所见材料中,感染度的记述普遍欠详细,数据难以统计。一尾渤海鲈鱼显示最高感染度,检出异尖线虫880条[13],其次是东海或黄海一尾鲐鱼有437条虫[3],再次为东海一尾黑检获341条虫[14]。接着是(一尾)黄姑鱼250,带鱼219,暗土布鱼201,海曼152条虫,等等。对台湾海峡鱼类的调查发现, 仙女鱼、花斑母狗鱼、六丝马发鱼等7种可同时感染4~5种异尖线虫,灰海鳗鱼、脂眼凹肩鱼参鱼、蓝圆鱼参和大带鱼甚至可同时感染6种虫[10]。

  表2  我国海鱼异尖线虫感染情况(略)

  2.4  发现的异尖线虫种类  全部调查迄今发现异尖线虫9个属(表3)。其中异尖线虫属、钻线虫属、对盲囊线虫属和鲔蛔线虫属国外已证实为人体病原。另一人体病原虫属—海豹线虫属未见报道。

  表3  我国海鱼调查发现的异尖科线虫(略)

  3  讨论
   
  依据上述结果,我国海鱼感染异尖线虫极普遍,且所发现9属异尖线虫有4属可使人致病;鳕鱼、海鲈鱼、石斑鱼、鲔鱼、军曹鱼等常用于制作鱼生食用的鱼种均有异尖线虫感染,其中海鲈最高感染度居177种鱼之首。表明在我国生吃海鱼(“刺身”)亦有感染异尖线虫的风险。伴随生活水平的提高,中、远途旅游成为愈来愈多人生活的构成部分,交通日益便利、快速,社会发展需要等等,促使人员交往空前频繁,以致饮食习惯相互影响和渗透、饮食方式多样化。这些因素已使我国吃海鱼生的人数日渐增多,随着国际海栖哺乳动物保护条令的实施,海洋哺乳动物及海鱼感染的异尖线虫随之增多,全球异尖线虫病呈蔓延扩散趋势,我国人体感染异尖线虫不可避免,值得人们重视,及早采取防治措施。
   
  我国海域辽阔,鱼种资源丰富,但海鱼异尖线虫感染调查尚缺乏系统安排。20多年来尽管有10余次专项调查,但总体调查数量过少,所查200余种鱼仅占我国3 000余种硬骨海鱼不足十分之一,总计约4 000尾鱼的调查中,平均每次调查解剖数量<2尾的鱼种占80.8%(143/177)。如此数据很难说明实际情况,只有进一步开展调查研究,才有可能对我国海鱼异尖线虫的感染情况有更接近实际的了解,才能为本病防治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尹文真,张乃新.中国海鱼寄生线虫新纪录[J].动物分类学报,1982,(4):371.

  [2] 尹文真,张乃新.福建海鱼的寄生虫记述[J].动物分类学报,1983,(1):11~16.

  [3] 孙世正,张亚莉,潘桂芳,等.近海鱼类异尖线虫幼虫感染的初步调查[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1986,(3):181~185.

  [4] 孙世正,小山力,影井升.近海鱼类异尖科幼线虫形态分类学研究—Ⅱ北部湾部分[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1992,10(2):108~112.

  [5] 孙世正.南海、渤海鱼类简单异尖线虫幼虫感染的调查[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1996,14(3):173~175.

  [6] 蔡之宣,安淑荣.异尖线虫病传播媒介的调查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学报,1993,12(5):82~283.

  [7] 张勇燕,黄飙,刘涛.辽宁省部分地区水产品带染致病性寄生虫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1994,10(5):203.

  [8] 张百秀,葛丽敏,陈风义,等.海鱼体内异尖线虫生态分布初步研究[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1995,7(4):53~55.

  [9] 周锡芳.宁波市售海鱼异尖线虫幼虫感染调查[J].实用寄生虫病杂志,1998,6(2):54.

  [10] 罗大民.台湾海峡经济鱼类感染寄生线虫幼虫的调查[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4):604~610.

  [11] 廖英明,黎大林,张晓岚.深圳市南澳镇沿海海鱼异尖线虫幼虫感染调查[J].广东卫生防疫,2000,26(4):46~47.

  [12] 汤凌全,张晓岚,郭星安,等.深圳市市售海鱼异尖线虫感染调查[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2001,17(1):103~104.

  [13] 马宏伟,姜泰京,全福实,等.渤海鱼类和头足类异尖科线虫幼虫感染情况调查[J].延边大学医学学报,2001,24(2):105~114.

  [14] 叶丽萍,孙峰,许国章,等.东海鱼类感染异尖线虫幼虫情况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2006,18(7):31~32.

  [15] 张莉.渤海鱼类简单异尖线虫幼虫感染的初步调查[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3):41~47.

  [16] 刘劲松,吴绍强,陈虹虹,等.大亚湾市售海鱼异尖线虫幼虫感染情况的调查[J].中国动物检疫,2005,22(7):39.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西 南宁 530021.

作者: 阮廷清 2010-1-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