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热带医学杂志2007年第7卷第12期

超敏C反应蛋白在心血管疾病中的预测价值

来源:中国热带医学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心血管疾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变化,评价其意义。方法选择191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及6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及血脂水平的测定,并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结果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随心血管疾病患者病变程度,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增加而增加。结论心血管疾病发......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观察心血管疾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变化,评价其意义。 方法 选择191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及6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及血脂水平的测定,并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 结果 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随心血管疾病患者病变程度,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增加而增加;随病情好转而下降;随病情恶化而上升,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心血管疾病发生和发展与超敏C反应蛋白密切相关,超敏C反应蛋白可作为心血管疾病病情监测,预后判断,指导治疗的一个非常有前途的生化指标。

【关键词】  超敏C反应蛋白 心血管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 危险性


  C-反应蛋白(CRP)是一种急性期血清蛋白,是一个传统的非特异性炎症标志物。目前研究最广泛的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炎症标志物是CRP。早期由于测定方法灵敏度差,检测时间和影响因素多,限制了CRP的应用,随着方法学的不断改进,临床上将用较敏感的方法测出较低浓度的血清CRP,称为超敏C反应蛋白(Hs-CRP)。Hs-CRP已成公认的预测未来心血管事件(急性冠脉综合征、心肌梗死、中风、需要做过冠脉置换术等)发生危险性的有效指标,并且在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治疗、预后中的关键作用已达共识,甚至被认为心血管疾病危险性评估的“金标准”。本文旨在探讨Hs-CRP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及其预测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5年1月~2007年2月入内科、急诊科及住院的191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其中男130例,女61例,年龄在43~79岁,符合WHO诊断标准,包括稳定性心绞痛(SAP)53例,不稳定心绞痛(UAP)32例,急性心肌梗塞(AMI)48例,急性心肌梗塞恢复期(AMI恢复期)28例,高血压(危险组)30例。选择正常健康体检者60例为对照组,其中男31例,女29例,平均年龄39~68岁,均不伴有恶性肿瘤、肝肾功能不全、感染、免疫疾病、手术及严重创伤等患者。

  1.2  标本采集  所有研究对象均于入院后24h空腹抽取静脉血4ml,分离血清查肝肾功能、血脂等。

  1.3  实验方法  采用透射免疫比浊法检测Hs-CRP含量,运用OLYMPUS-5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试剂由芬兰Orion诊断公司提供,按试剂盒说明书操作。正常参考范围为<3.0mg/L。

  1.4  统计学方法  结果以x±s表示,各组间比较用t检验和χ2检验。

  2  结果

  2.1  各组对象血清us-CRP及血脂水平比较,如表1所示。与对照组比较,SAP、AMI恢复期患者Hs-CRP和血脂水平均有增高趋势,但统计学未发现差异的显著性(P>0.05);UAP、AMI、高血压(危险组)血清Hs-CRP及血脂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随病情稳定,AMI恢复期患者血清Hs-CRP及血脂水平明显下降,与急性期比较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0.01)。

  表1  各组心血管疾病患者血清Hs-CRP及血脂水平比较(略)

  注:①与对照组比较,aP<0.01,bP>0.05;②与AMI恢复期比较,cP<0.01。

  2.2  Hs-CRP水平随不同心血管疾病的冠状动脉硬化程度,病变支数增加而增加,有显著性差异,如表2所示。

  表2  心血管疾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Hs-CRP关系(略)

  注:①各组与0支病变组相比,aP<0.05,bP<0.01;②2支病变组与1支病变组相比,cP<0.05;③3支病变组与2支病变组相比 ,dP<0.05;④3支病变组与1支病变组相比,eP<0.01。

  2.3  合理的药物治疗、内科的介入治疗及外科手术治疗3个月后不同心血管疾病按病情转归分为好转组(临床症状减轻或消失,心电图较入院明显好转,心肌酶谱正常),无好转组(临床症状加重,心电图提示缺血严重,发生心血管事件如AMI并发心衰死亡、心源性休克死亡、脑卒中死亡、突发性心律失常死亡等)。无好转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好转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如表3所示。

  表3  不同预后的心血管疾病患者Hs-CRP含量比较(略)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疾病发病率近年来有明显上升,对这类疾病的预防预测是维护人类健康的重要任务。传统心血管疾病危险性因素不能完全说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Hs-CRP作为慢性炎症标志物与动脉粥样硬化(AS)的形成及引起心血管病变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并且取得实验证实[1]。实验室和临床研究证据显示,长期反复的炎症在AS的形成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AS病理形成过程涉及损伤、炎症、渗出、变性和血栓形成。它包括巨噬细胞的活化,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的增生,各种细胞因子产生和释放及补体激活等。此过程中的细胞因子刺激肝脏产生以CRP为主的急性相蛋白。CRP可与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相互作用,并与脂蛋白结合,产生大量终末攻击复合物和蛋白,造成血管膜功能受损,引起血管损伤、痉挛、脂质代谢异常,导致AS[2],甚至血管闭塞,触发心梗或卒中。损伤程度不同,引起血清Hs-CRP含量的变化不同。因此Hs-CRP含量的测定在一定范围与心血管疾病关系密切相关[3]。高血脂又是冠脉斑块内炎症反应的重要原因,TC、TG的升高可使炎症细胞因子大量生成和分泌,从而导致CRP升高。本文结果显示,SAP与AMI恢复期Hs-CRP和血脂水平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别(P>0.05),而其它各组Hs-CRP和血脂水平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别(P<0.01),其中AMI和高血压(危险组)Hs-CRP水平升高更明显,这提示了炎症在SAP转化成UAP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说明Hs-CRP不但与心血管疾病发生有关,而且与心血管疾病进展及不良心脏事件发生有关。另外血清Hs-CRP水平升高与心血管疾病的冠状病变呈正相关,病变支数越多,Hs-CRP水平越高。这些都充分表明了Hs-CRP水平越高,炎症范围越大,病情越严重,出现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越高。心血管疾病病变部位的炎症反应先于心血管事件之前[4],故临床中若发现血清Hs-CRP大幅度增高,要引起重视以免意外事件发生。
   
  国外研究显示,血清CRP含量升高和心血管疾病危险性成正比,也是心脏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5]。本文结果也表明,病情好转的Hs-CRP水平明显降低,病情无好转的Hs-CRP水平没有改变或有上升趋势。因此我们动态观察Hs-CRP的水平,不但有利于判断心血管疾病的严重程度及演变过程,并且对临床预后评估也有很大的帮助。总之,血清Hs-CRP从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拓展到心血管疾病的预报和监测,这是人们对其不断深入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发展起来的,因此,在临床上运用时要结合具体病情具体分析,要注意排除感染、创伤、肿瘤及机体炎症等情况,以免影响结果的判断。
   
  1996年以来,欧美国家共开展10项前瞻性研究,认为Hs-CRP不仅可以用来评价未来6~10年出现心血管疾病发作的危险性,而且还是首次发生心血管疾病危险性非常有效的指标[6]。Hs-CRP的加入明显改善了以往以标准血脂筛查作为心血管疾病危险度的判断指标。因此国外已将Hs-CRP作为心血管疾病相对独立的一个新的筛选指标。这样不会遗漏高危险人群,也可降低将来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临床上对Hs-CRP水平较高的患者应加强临床监测和必要的干预治疗,目前发现阿斯匹林、他汀类药物可有效降低血清Hs-CRP水平及患者未来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几率,能尽早给予一级或二级预防并评估治疗效果和预后的可靠指标。
   
  综上所述,血清Hs-CRP是反映机体炎症的一个敏感可靠且实用的生化指标。Hs-CRP被认为新的心血管疾病的独立预测指标,在心血管疾病标志中预测作用是最强的。检测Hs-CRP,以此值为导向对心血管疾病进行预防、治疗、预后判断,是一种可谓较新的诊断治疗模式。

 

【参考文献】
    [1] Ridker PM, Cushman M, stanpfer MJ, et al. Inflammation, aspirin and the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apparently healthy men[J]. N Eng I J Med, 1997, 336(5): 973~979.

  [2] 王勉. 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关系的临床研究[J]. 四川医学, 2004, 25:138~139.

  [3] Yeh ET, Willerson JT. Coming of age of C-reactive Protein: using inflammation markers in cardiology[J]. Ciuculation, 2003, 107: 370~371.

  [4] Kohchik, Takcbayashis, Hirokit Significance of adventitial inflammation of the coronary artery in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 results ant autopsy[J]. Circalation, 1985, 71: 709.

  [5] 冯云枝.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CRP含量测定及意义[J]. 中华全科医学, 2002, 6(2):115~117.


作者单位:海南省人民医院检验科,海南 海口 570311.

作者: 王俏梅 林永前 2010-1-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