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热带医学杂志2007年第7卷第12期

海南岛小儿息肉132例临床病理分析

来源:中国热带医学
摘要:【关键词】海南岛小儿大肠息肉大肠息肉是小儿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在大肠疾病占有重要位置。有关小儿大肠息肉的分析各地均有报道,有一定地区差异。因而分析其小儿大肠息肉有其特殊意义。本文就海南132例小儿大肠息肉进行分析,以期了解海南地区小儿大肠息肉的发生部位、组织类型分布规规律。...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海南岛 小儿大肠息肉

  大肠息肉是小儿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在大肠疾病占有重要位置。有关小儿大肠息肉的分析各地均有报道,有一定地区差异。海南省地理位置特殊,气候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海洋气候。其生态环境也和大陆有明显差异。因而分析其小儿大肠息肉有其特殊意义。本文就海南132例小儿大肠息肉进行分析,以期了解海南地区小儿大肠息肉的发生部位、组织类型分布规规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132例患儿收集自海南省人民医院胃肠镜室1996年2月~2005年12月肠镜检查资料。患儿均来自全岛各地,其中男性99例,女性33例,年龄1.5~13岁,平均年龄5.8岁,男女比例约3:1。

  1.2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反复血便者115例,占87.12%。黏液性血便16例,慢性腹痛, 腹泻10例,5例当地医院诊为细菌性痢疾,轻度贫血11例。病程5d~6年。

  1.3  内镜治疗  对发现的息肉均予切除,直径<0.5cm予活检钳钳夹,直径>0.5cm予高频电凝切除,并予病理活检。

  2  结果
   
  132例患儿中,单发息肉106例,占80.3%。多发息肉26例,占19.6%。总检出息肉165粒,息肉直径大小0.3~4cm,息肉形态多呈丘状,囊球状或分叶状。其中,≤0.5cm 35例,0.6~1.0cm 59例,1.1~1.9cm 38例,≥2cm 33例。息肉的肠段分布:直肠98粒,占总粒数的59.39%;乙状结肠43粒(26.06%);降结肠10粒(6.06%);横结肠7粒(4.24%);升结肠4粒(2.42%); 盲肠3粒(1.81%)。病理分型:炎症性息肉59例,占44.69%;腺瘤性息肉17例,占12.87%;幼年性息肉50例,占37.87%,其中1例为P-J综合征;增生性息肉6例,占4.54%。

  3  讨论
   
  对132例海南小儿大肠息肉的资料分析发现,大肠息肉多分布于直肠和乙状结肠,占85.45%。其他部位依次为降结肠、横结肠、升结肠,盲肠。从病理看,息肉以炎症性息肉最多,占44.69%,其次为幼年性息肉,占37.87%。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较少,仅占12.26%及4.54%。与全国各地的报道比较,海南小儿大肠息肉病理上显然有其特点,即炎症性息肉的发生比例高于其他地区。其他地区小儿大肠息肉则多以幼年息肉为主。如南京的薛娟等报道[1]584例小儿大肠息肉分析,幼年息肉高达88.9%,而炎症息肉仅为8.3%。湖南游洁玉报道[2]95例小儿大肠息肉中,幼年息肉达80%,而炎症息肉仅为14.6%。何因导致海南小儿炎性息肉增多,目前尚不清楚。一般地说,炎症性息肉是肠粘膜长期慢性炎症引起的息肉样肉芽肿,这种息肉常见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慢性血吸虫病、阿米巴痢疾及肠结核等病的病变肠道中。组织学表现为纤维性肉芽组织。然而,在海南岛慢性血吸虫病、儿童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属少见病,肠结核并不多见。海南小儿炎症性息肉为什么高于其他地区,是生活习惯所致,还是生活环境导致,抑或为遗传背景的差异,尚有待进一步探讨。幼年性息肉在本组患儿中也占有较高比例,且幼年性息肉便血率最高, 这是因为幼年性息肉为错构瘤, 由黏膜腺体及黏液囊肿组成, 结缔组织间质较多,有较多炎细胞浸润, 有时候表面糜烂及溃疡形成易出血。成年后往往由于细长蒂扭转自行脱落。故26岁以上人群中只占6%~12% , 幼年性息肉绝大部分为良性, 极少数有恶变的报道。本组腺瘤性息肉比例较少,仅占12.87%,这和成人的大肠息肉有明显不同。成人息肉以腺瘤最为多见。而且成年组息肉>2cm者,恶变率达27%~64%[3],但本组息肉>2cm者,病理无任何恶变现象。这说明腺瘤的发生可能和年龄有一定关系,也可能和小儿接触传染环境及致癌物质较少有关。但小儿大肠息肉是否会发生恶变,我们仍需要长期动态地观察,排除小儿腺瘤性息肉在若干年有癌变的可能。P-J 综合征属少见病,本组仅有一例。P-J 综合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组织学和幼年性息肉一样结构上表现为错构瘤。目前认为属癌前病变。王振军等[4]在总结了169 例P-J综合征病人其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为20.1% ,并存在错沟瘤—腺瘤—癌的肿瘤发生途径, 认为P-J综合征 病人为肿瘤的高危易感人群。故主张内窥镜下摘除息肉后随访, 电切后息肉最好行多部位连续性切片病理检查, 因不同部位息肉甚至某一息肉的局部均可发生不典型增生或腺瘤样改变。增生性息肉为良性病变,小儿出现率较低,是腺上皮过度成熟、细胞脱落障碍、大肠腺上皮细胞增加、逐步隆出粘膜表面所致。恶变极少。

 

【参考文献】
    [1] 薛娟,杨菱芳,盛伟松,等.应用纤维结肠镜治疗584例小儿肠息肉[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0,20(1):52.

  [2] 游洁玉. 95例5岁以下小儿肠息肉电切分析[J].中国内镜杂志,1997,3(6):63.

  [3] 程铁华,姜钰峰,沙荣,等.结肠镜下摘除大肠息肉体会[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1995,(2):112.

  [4] 王振军,刘玉村,毕郭龙,等.黑斑息肉病人的恶性肿瘤易感性研究[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9,11(19):655.


作者单位:海南省人民医院,海南 海口 570311.

作者: 黄咏东 符林梅 张东艳 2010-1-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